乔云婷
作为银行发展业务中的一种,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增加的信贷风险问题。根据个人信贷风险的种类,分析不同风险的形成原因。针对这些成因,采取内部评级法等措施进行个人信贷风险识别、量化、追踪等操作,让个人信贷风险得到一定的防控,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并在相关技术的支持下,确保客户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风险评估流程的客观性,保障数据的应用价值。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个人信贷业务有法律法规的支撑,让金融市场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促进银行的发展,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公众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使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客户对信贷资产的需求种类逐渐增多,信贷的用途不再满足于买房购车,教育、投资等领域成为了客户信贷用途的新方向。个人信贷客户的数量庞大,单一客户贷款的金额较小,客户所在行业多样化,导致客户群的风险特征不一。与此同时,开发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风险变得多样化,加大了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难度。然而,个人信贷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尚处在摸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该业务在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在多种风险中,信用风险的风险程度最大,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让个人信贷业务出现信贷危机,如何进行个人信贷风险的防控,是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成因
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用途风险、市场经营引发的风险、银行内部引发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不同的风险类型,形成的原因不同。借款人风险是五种风险中最主要的个人信贷风险,借款人风险形成的原因来源于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就业状况、身体状况和个人的道德观念。这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引发个人信贷风险,威胁到信贷的安全。例如借款人身患重病,会加重借款人的经济负担,从而导致银行收回资金的难度增加。而国内针对借款人的征信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查证借款人提交的证明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借款人资产负债情况的渠道。
借款用途会对贷款的安全产生影响,银行应该了解借款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合法真实,相关投资前景是否良好,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以此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降低个人信贷的风险。在借款用途中会出现“私贷公款”的现象,将个人申请的贷款用于企业或组织中。这种现象有几种情况,金融机构是否知情,借款人是否承认还款责任,根据这些情况,银行需要进行相应措施的调整。而在市场营销拓展和经济下行周期这两个阶段中,市场经营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银行在拓展市场时,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考察,根据银行的自身发展需求,挑选客户群体,并制定对应的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个人信贷的风险程度,促进市场营销拓展的进程。若目标市场筛选错误,会阻碍市场拓展的进程。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当该领域处于深度调整阶段,贷款金额远大于房产抵押市价,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会增加借款人违约的概率,从而让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增大。
银行内部职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会影响个人信贷的安全性,从而产生个人信贷风险。内部职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差,和外部人员串通起来进行违规操作,通过虚假资料骗取贷款,让信贷资产的信用保证得不到支撑,信贷的风险大大增加。内部职员工作不细致,借款人的资料遗漏了重要信息,借贷流程不规范,让银行的债权得不到保障,使个人信贷风险增加。此外,缺乏专门针对个人信贷的法律,法律支持度严重不足,而政府的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产生影响。
二、面向内部评级的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控
(一)基于内部评级的风险评价模式
根据目前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选用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中的内部评级法,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逐步逼近风险模式进行信用风险评价模式的构建。根据定量指标对最初的违约概率进行计算,并进行评级,通过基本信息指标以及专家的相关判断调整初始评级,以此来确定客户的最终信用等级。在此模式中,包含了两种分析研究,分别是定量分析研究和定性分析研究,两种研究分开进行,能够促进返回检验和参数的调试以及评价管理职责的划分。其中,该模式中的内部评级法具体采用计分卡信用评级,根据目前金融方面的数据库发展情况,选择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技术,提高定性判断与定量权重之间的转化率,在指标权重的设定上减少主观性,从而增加风险评估的准确率。对模型化的量化分析进行充分研究,进行檢验违约概率的映射对应效率及其正确率的计算。通过得到的结果验证和调整已有的风险评价模式,将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经验进行不断积累,从而逐步增加模型量化分析的相关作用。从实际出发,该风险评价模式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
(二)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据内部评级的发展特点,建立适合的外部环境。促进新资本协议的本土化,将原有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结合中国市场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此才能应用在中国金融的发展,例如将信贷规模的单位从欧元调整到人民币,方便监管操作。在数据收集时,需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数据,在进行一定的分析论证后,方可应用于实际中。监管局要发挥其政策导向和业务监管的职责,确保信用风险评价的公正性。根据新协议的要求,银行要由浅到深、由少到多依次实现银行管理、风险披露评估等相关的重要信息的公开化,以此来提高信贷业务的水平,降低风险。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对披露主体的信息公开行为,让披露主体能够为其行为负责,保证信息的通畅,对信息披露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保证披露程序能够正常有效进行,从而得到更高质量的信息。借助信息技术,确保公开的信息客观、有效以及流通顺畅,公开那些信用等级偏低的借贷人的信息,在此信息的提醒下,银行将不对这些人进行借贷业务,进而减少经济损失。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银行业的改革,适当调整不符合国情的条款。在新协议实施之前,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针对性地发布信用风险相关法律法规,为内部评级提供法律支持。对全程追踪指导进行技术验证,为内部评级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基础。通过国际合作,让国外的专业人员对国内银行的整改进行指导。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吸引专业人才,并对其进行大力培训,确保有足够多的人才来维持银行的评级机构良好运转。完善信用法律制度,对信用体系、会计审计制度、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银行的利益,减少信用欺诈等的出现,让银行和借贷人的信用意识得到加强,使信用能够更加透明、真实。
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促进金融生态的和谐化。目前国内的金融业发展趋势不错,但法律制度缺陷、信用体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使得金融业发展受到限制,这些外部因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間出现了脱节现象。面对这些情况,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从而为经济发展助力,促进金融市场的改革,让银行业在竞争上更有优势以及对风险把控的能力更强;大力倡导金融市场的改革,促进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的建立,提高金融组织的自控能力;对金融市场的分层化级进行完善,发展基金、债券、股票等金融业辅助行业;针对存贷款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对市场退出机制进行完善,让公众对信用风险引起重视,通过深化改革转变银行、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转变为平等互利。
目前有关内部评级验证的规章制度并没有满足要求,需要建立相关的金融法规,以此来减少道德风险的概率。在社会信用秩序的建立中,围绕保护债权这个中心进行逐步落实,对相关法律关系进行梳理,使《破产法》和《担保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确定债权人的相关权利,实现会计准则的优化,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与完善,着重进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构建。通过社会信用环境和社会信用秩序的建设促进金融生态的平衡,让企业与银行实现双赢。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关金融监管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让监管主体保护社会公众利益。
(三)完善数据库信息系统
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的全面收集,将客户的违约记录、经济状况等信息收集起来,并建立模型,对模型进行一定时间的审核观察,保证数据可靠有效。评价数据的来源通常为业务流程,通过银行的业务流程和内部评级这两个系统得到及时有效的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并将其存入数据仓库。此外,数据整合时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若缺乏相关的数据,可以通过外部力量获取需要的数据,以此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通常的外部力量有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国家财政机关,这些渠道获得的数据能够保证其真实可靠性。
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对数据进行清洗、挖掘、质量控制等操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数据欺诈的出现。在此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遵循一定的规律,做好信息的提取、传送等相关信息沟通工作。由于银行所处业务领域的特殊性,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数量较多,信息量加大的同时,使信息系统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对此通过相关先进技术降低该系统的风险程度。让相关资源实现内部共享,通过构建信息监督机制推动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转。在此基础上,构建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确保信息的完整、安全。培养专业的人才,注重专业人才的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操作信息系统,进而使得信息系统可以运转良好。
(四)改进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内部评级涉及到银行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对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结果架构进行改进,让风险管理流程适用于内部评级。建立信用风险战略,由银行董事会发布该通知,并进行定期审核,确保该战略能够适应银行的发展,该银行管理层对接收的通知进行具体实施,通过相关程序进行风险战略的识别、监控等操作,并确定风险管理部门的权限,借助相关技术保证评价流程的客观性,从而形成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维持良好的信贷秩序,规范信贷发放标准,根据不同的借贷人设定不同的借贷限额,并对借贷及扩大借贷额度的流程进行规范管理,监控单笔贷款的准备金和储备情况,通过内部评级系统管理信用风险,并考虑该贷款下经济条件的变化趋势。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建立对应的信贷审核机制,将审核结果定期上报给银行高层,当违反银行信贷程序时,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理,阻止风险扩大。建立银行监管机构,促进信用风险的识别、测量和监控,并评价与银行有关的信贷政策和规划发展,让评估结果更加真实。
结 语
通过对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种类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充分认识到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用途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等个人信贷风险的具体形成原因,以及这些风险对银行信贷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内部评级法和逐步逼近风险模式建立风险评价模式,对个人信贷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通过修改新协议、银行管理相关信息公开化和制定针对化法律法规等措施,构建合适的外部环境。对数据库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整合,在信息监督机制的作用下,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改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信用风险的实现识别、追踪和监控,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内部评级法有利于降低个人信贷风险的降低,对银行的利益有一定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