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与村落景观生态共生研究

2022-04-01 08:51邓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

邓可

摘 要:中国的农耕文明是整个华夏文明的缩影,农耕文化是指由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渔浦村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是一个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宜居宜游的传统村落。针对渔浦村村落景观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同时立足于农耕文化,紧跟新时代发展潮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要求,为保护本土资源、弘扬农耕文明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乡村发展等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耕文化;村落景观;生态共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耕文化与村落景观生态共生研究——以张家界市慈利县渔浦村为例”(21SKY85)的阶段性成果。

赫尔曼·凯泽林在《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中这样评价中国农耕文化,他说:“在对于自然的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远远跑在中国的前面,但是将自身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迄今在中国达到了最高表现。”

湖南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这片土壤上养育着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了富含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被层层大山包围,交通不便,产业单一,湘西地区发展缓慢。但正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慢,让湘西的民俗风情、民居建筑、农耕文化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马头溪村、碗米溪村、渔浦村等这些土家族村寨保存良好,构成了一幅“两岸饮烟千家树”的自然山水景观。土家族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与本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推动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繁荣不息。

一、湘西的农耕文化

(一)湘西农耕文化的起源

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足,使用工具也不够熟练。从古至今,土家族是湘西的土著居民,土家族是一个古老且神秘的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多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湘鄂川黔四省交界毗邻地区,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很少迁徙。湘西土家族拥有自己最原始的民族信仰,这也是南方农耕文化非常典型的标志。土家族的茅古斯和摆手舞将农耕文化以舞蹈、戏剧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活态传承,能够让后代感受到农耕文化与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二)茅古斯

茅古斯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文化与历史的“活化石”,在土家语中称为“古司拔铺”,意思是浑身长毛的打猎人。茅古斯将舞蹈形式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真实地再现了祖先农耕生产、浦渔狩猎及婚姻习俗的情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农耕经济成为土家族经济生活的重要形式,农耕经济造就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图腾神灵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农耕文化的缩影。将稻作文化作为民族习俗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并将其转变为民族意识,能够让农耕稻作文化源远流长。

(三)摆手舞

摆手舞是代表土家族民族风情的传统舞蹈,古代摆手舞表现了祭祀、祈祷等活动,以及狩猎、耕织、劳作等场景,祭祀对象除八部大神外,还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历史人物。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农耕时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挖土、撒種、插秧、种苞谷、纺棉花、挽麻绳等。土家男儿在田地里耕田犁地,聪明能干的土家女子在屋内娴熟地制作着土家织锦,男耕女织本就是农耕文化最本质的特征,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敬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土家族人民一直所追寻的境界。

二、传统村落景观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村落环境遭受毁坏

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是古人智慧勤劳的遗产。冯骥才指出:“首先,村落文化是一种‘根性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中,而村落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谋生计,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再加上长年累月的日晒风吹,大量古建筑受到严重损坏,传统的古建筑以木质结构居多,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过度开发一些古村落,损坏了传统村落的原生地貌和古建筑特色,甚至改变了传统的建筑文化基因,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

(二)本土性不足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建设的时候,应该保留当地独有的乡土性,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村落景观设计应该运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石、土、木和农耕生产生活用具等极具当地特色的元素,与钢筋、混凝土、水泥等现代材料结合在一起,合理建设传统村落。

(三)缺乏文化基因传承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类聚居生活繁衍等历史印记,物质文化以传统村落中历史环境、传统建筑、传统院落、传统街道等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俗民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宗教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为代表。传统村落正是村落历史与文脉最有力的见证,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设计传统村落景观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文化基因传承,就会丢失原有的文化特色,从而影响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三、渔浦村村落景观的现状

渔浦村得名于百年书院——渔浦书院(图1),全村面积4.3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为2000人。太华山下、澧水河畔茹溪的阳和乡渔浦村,被评为湖南“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渔浦村民风淳朴,生态宜居,境内有独特的丹霞地貌。在乡村旅游振兴的背景下,渔浦村规划了多条精品旅游路线,如红岩岭户外运动、品味书院文化之旅、农村休闲观光生态之旅、渔浦土家风情园之旅等。全村水田面积达133公顷,一年四季不同作物轮番种植,完整保留了传统农耕方式,将渔浦村打造成包含农耕文化、旅游观光、耕读文化的田园综合体。

渔浦书院坐落于渔浦村中心,北靠太华山,南接茹溪,面积达8000平方米,距今已有130余年历史。清代光绪初年,慈利县学者李绍华为改善当地教育落后的现状,便与乡贤张宗铠、田金楠等人筹集修建渔浦书院。书院建筑空间分布合理,建筑主体结合土家族吊脚楼,采用大量木质结构(图2),伴有防火墙,分正殿、东西两斋、藏书阁、彰义祠和教学楼五部分,另有亭院及生活起居房等。

四、农耕文化视角下的渔浦村村落景观

渔浦村是湘西地区村落农耕文化的缩影,在植入现代乡村规划理念的同时,应该仔细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尤其是环境宜人的澧水流域以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渔浦村被环山包围,借助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图3),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开发农耕文化体验景观。渔浦村延续着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如榨茶油、打糍粑、炕腊肉等。人们关注传统村落的潜在价值,能够使土家族农耕文化理念得以传播。通过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体验者能够自己动手,感受民俗文化景观以及农耕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民俗文化景观

渔浦村具有独特的本土民风民俗,渔浦村内的传统建筑、农耕生产用具、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体验景观小品,体现了渔浦村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充分表现了渔浦村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渔浦村作为公共空间,充分展现了淳朴、传统的生活秩序。为了更好地保留这些传统民俗文化,应该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符合当地乡村气息的元素。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的工程,以非遗传承为例,既不能让民间艺术失传,又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应将民间艺术与经济、旅游等更好地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体验者和从业者积极参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活态”传承,达到民俗文化保护的最终目的。

(二)耕读文化景观

渔浦书院一直延续着教书育人与传承国学的办学精髓,清朝时期的教学内容以中西文化结合为主。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中,渔浦书院仍然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在开设幼儿园、小学的同时,依托渔浦书院悠久的耕读文化历史进行课程传承与拓展,为农村特色办学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渔浦书院以耕读文化为理念,顺应当地乡村儿童的成长需求,结合书院自身优势条件,达到细雨润无声的教育效果,让每个乡村儿童都能在这块充满深度和厚度的故土上健康生长。耕读文化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要营造怡情于心的生态学府,构建以耕读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特色课程,以点带面,在国家规定的学生课程体系外,增设国学、传统礼仪等传统文化课程。渔浦书院要引导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实现家庭、学校互动共育,要求家长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此外,渔浦书院还可以开展乡村农耕文化训练营、农耕文化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其他地区的学生家长参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社会关注耕读文化,激发学生对故土的热爱,在耕读知识体系中像秧苗一样茁壮成长,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渔浦书院还是慈利县红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弘扬爱国爱党主题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广大学生群体要将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心,付诸于行。

(三)旅游文化景观

红岩岭户外运动公园位于渔浦村境内。沿澧水河两岸绵延40余里,数百座形态不一、“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的红色砂砾岩山峰,是典型的赤壁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并存的地质奇观。红岩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开展攀岩、漂流、露营等户外活动。红岩岭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为目标,通过步道,將沿线景区景点、自然资源、传统村落、农耕用地等各种资源“串珠成链”,努力推行全域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农耕文化的视角,对慈利县渔浦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强调乡村景观设计要依托农耕文化进行展开,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统筹规划,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实现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利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设计上重视体现地域农耕文化特色,设计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肌理景观,乡村景观设计要注重意境营造、空间层次感、农耕文化场景复现和文化肌理质感。乡村景观设计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永恒性、参与性的发展特征,紧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脚步,注重发展的创新性、科技性,打造自然和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乡村特色景观。

参考文献:

[1]刘俊.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与文化[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2]游畅.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初探[J].中华建设,2018(8):108-109.

[3]王丽洁,聂蕊,王舒扬.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10):65-67.

[4]刘晓峰.我国乡土文化的特征及其转型[J].理论与现代化,2014(1):66-71.

[5]宿天彬,王天青,孔德智.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与住宅设计初探[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8:2636-2647.

[6]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8):104-111.

[7]罗锐钰.基于地域性景观的望群村景观规划设计[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8]李莉.温岭乡村聚落特色与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农耕文化为特色创建农村小学大德育
红塔区发展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的思考
衡阳市弘扬农耕文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山西万荣花鼓的文化价值
庆阳地区农耕文化在先秦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