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2022-03-31 04:18丁凡凡王继峰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时儿童艺术

丁凡凡 王继峰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对分课堂的概念与价值

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概念。对分课堂是为了解决高校课堂现存的问题提出的尝试性解决方案,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1]对于学生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索的求知欲。教师将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留给学生课后学习并自主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自主探索的知识记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统合更为全面。对于教师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任务中获得解放。以往教师备课总追求面面俱到,备课消耗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其无暇顾及其他事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概念、重要知识做出充分的阐述,把难度降低,容易理解的知识留给学生自学,适当释放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长度,为教师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以及教学法的钻研。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解决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实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高校的应用与推广。

二、对分课堂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可能性分析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目的,依托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核心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和学前儿童区域性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能力。

并非所有课程均适用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有一定的限制。这一限制主要是由课程的性质与课程的难易程度决定的。其一,纯理论性的课程不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因为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很难通过课后的对分完成任务;其二,枯燥难懂的知识内容教学不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的充分讲解与阐释学生方才能领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强,其中较多为活动分析或小组讨论,是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一)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然要求

培养目标是指依据上级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性问题,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包含着培养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掌握学前教育基本技能与才艺等实践性目标。而这些实践性目标的达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纯理论的教学而完成,还需要理论指导下的自我实践过程来达成,这种实践过程就需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介入。

(二)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动向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遵循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精神,需要较系统地帮助学前专业学生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不是课堂讲授就可以获得的知识,需要课堂的展示配合教师的评价、反馈、指导,才能实现螺旋式上升,而对分课堂把一半的教学时间分给学生进行展示,正是提高学生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重要措施。

章次 内容 讲授学时 对分学时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总论 1学时 1学时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概述 1学时 1学时三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学时 2学时四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学时 2学时五学前儿童六学七学前儿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学时 1学时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 1学时 1学时童歌唱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学时 2学时八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学时 2学时九学前儿童节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学时 1学时十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学时 1学时十一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学时 1学时十二 学前儿童区域性艺术教育活动概述 1学时 1学时十三 学前儿童区域性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学时 1学时学时 34学时 17学时 17学时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然要求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艺术教育总论;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三部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四部分学前儿童区域性艺术教育活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重点为: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选择艺术教育,理解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基本流程,能设计艺术教学活动方案并实施艺术教学活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难点为: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选择和设计艺术教育方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流程明晰,基本遵循理论与实践对半的课程体系,但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实践能力的习得与提升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而这种能够根据年龄特点设计艺术教学方案的能力均需要一遍一遍地打磨。同时,个人因为知识的局限性,难以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教师与同学观摩其成果后提出意见,并加以修正。而这一过程刚好契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节课的展示环节正是发现艺术教育教学设计问题与不足的方式。通过个别展示与团体点评方式,丰富了课程内容。

三、对分课堂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分课堂实践

本人在2019-2020年第一学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针对大二学生运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如下:

按照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流程,教师主讲一节课,另一节课留给学生,学生对上次课的课程内容进行分享与展示,具体包括:绘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手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歌唱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韵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节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音乐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区域艺术教育的指导理念与设计策略等。通过对分课堂的课后自主学习与艺术技能操作,实现了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标;通过对分课堂课后自主学习,内化吸收了理论与实操知识;通过对分课堂展示环节,加强了学生艺术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积累“敢于上讲台、能够上讲台、上讲台能够讲得好”的课堂经验。以此看来,对分课堂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利用对分课堂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要求。

在具体的对分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提前一周讲授每章节新课内容,并布置下周任务,待学生学习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于课后自学或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学生有一周时间准备。例如,第三章“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首先,本人带领学生学习学前儿童绘画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概念及意义、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目标、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内容。随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绘画活动的教案设计,并于课堂中模拟绘画活动的组织,其他学生担任“小朋友”,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本人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总结和评价,包括教案的设计与撰写是否规范完整、课件制作的内容及格式是否适宜、讲课过程逻辑是否清晰等,指出不足之处,并亲自示范可改进完善的环节,让学生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积累了关于对分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学生、对分课堂模式本身的经验。

1.教师要成为对分课堂教学的监控者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2]即教师要有计划、监控、调节对分课堂的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在对分课堂进行之前要做好充足的计划与安排,比如,实践活动开展类型、学生汇报的时间、汇报学生的数量、学生汇报过程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等,均需要教师提前预想,做好计划。比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性质估算学生汇报时间,确定汇报人数,避免汇报学生过多,每人汇报时间较短,而无法达到知识学习的效果。如是,才能避免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能遇到的无序状态,使得学生即获得知识又获得自我效能感。其二,第二节课的汇报中要预留时间进行评价与反馈,不能完全将第二节课的对分时间交由学生主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汇报实际,评价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阐述出现的特殊性问题。可将第二节课交给学生,但又不是完全交给学生,既要给学生展示自我学习体悟的机会,更要监控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总结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同质性问题、特别性问题、未讲解透彻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做专门讲解,使学生能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其三,要针对自己主讲的教学活动有意识调节教学与回报的比例。如果理论知识较少且较容易理解,可以延长学生汇报的时间,反之,缩短汇报时间,不受限于绝对的对分课堂时间对分形式。

2.学生要成为对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上的“沉默大多数”是当代大学生写实性的身份标签,而对分课堂要求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大学生要转变自我角色定位,由以往的沉默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大学生要想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提高自己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参与意愿,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促进:第一,提高自我效能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大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为“沉默者”多是因为自我效能感较低,对自己在课堂上汇报的任务没有信心,其实质是文化资本的匮乏,即对课堂知识的不熟知、不了解。所以,大学生在课后要积极储备学科知识文化资本,当自我知识储备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会带来质的变革,会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领悟,由此,要敢于上台汇报自我学习体悟,从而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第二,做好课后准备“文章”,促进深度学习。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学习能力培养维度,有助于实现深度学习。[3]促进大学生课后深度学习是对分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深度学习中,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忆,而是有机性的串联。所以,大学生在课后的自学准备中应投入更多的时间,转变学习状态,进入深度学习境界,提高汇报底气。在投入的时间类型中,要尤为注重课后自由时间的投入,因为自由时间是人类创造的源泉,富有创造性。

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活”的

按部就班、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死”的思想不适合对分课堂,对分课堂讲求“活”,主要体现在时间对分比例的灵活性、教学流程的可变性、评价反馈的及时性等。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思想严格依据对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流程,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难易度进行相应的时间调整。并非所有对分课堂时间均要求一比一地对分,当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强实操性低时可以适当增加教师讲授的时间,反之,增加学生展示汇报时间,不拘泥于绝对的时间对分。让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活起来”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参与者“活起来”,教师要“活起来”,利用自身教学能力对对分课堂进行监控,掌握课程的进展和大学生知识获得的程度。大学生更要“活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带动良好学习习性的养成。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目的,但是并非所有课程均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与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做出理性的分析与研判。在首次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可能会遇到教师课堂监控能力不足、学生参与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教师将学生对分课堂的平时表现与期末的综合考核挂钩,建立相应考核机制,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是,将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猜你喜欢
学时儿童艺术
纸的艺术
学习不是“刷学时”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