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芳 杜鑫狄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
大学是一个探究的场所,研究生质量是大学教育的首要关注点。研究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的人类学习活动,是研究生成功完成学业的关键因素。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学术领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为大学研究做出贡献。
研究生指导是指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监督,使研究生能够从事高质量的研究工作,逐步掌握相应的学科研究知识,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人员。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和支持研究生完成学位的攻读过程。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指导是一种教学挑战。Emilsson &Johnsson(2007)认为:指导是一个复杂的、高水平的教学过程,其中学习是核心。[1]Bruce.C.,& I.Stoodley(2013)提出将高等学位研究指导(higher degree research supervision)视为一种教学实践。[2]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理解研究生指导,导师的角色从来不是简单地传递内容,而是致力于让研究生学会如何学习。导师对研究生提供的支持就是促进研究这一高级学习形式的开展过程。导师要确保学生在学术上走上正轨,既要客观评估目前的研究成绩,也要努力帮助他们发展研究技能。指导实践是复杂和多维的,这种教学形式的进行不仅取决于导师特征,还需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确保研究的质量和成功的结果。因此,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教学相长的关系,研究生从导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中学会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方法,导师也在许多方面得益于研究生的成长。
面对一项复杂的研究任务,良好的指导过程必不可少。导师是研究生获得指导、支持和引导的重要来源。既然研究生指导是一种教学实践,那么它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的专业活动。成功的研究生指导最重要的因素不仅是导师成为该领域的学者,更需要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专业关系。这种专业关系聚焦于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上,从而使其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研究者。作为导师,应知道如何推动学生提出问题、阅读文献,如何批判性地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来实现甚至超越每个阶段赋予他们的期望。在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学习交流时,导师和学生都共同构成这一过程的主体,双方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这要求导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和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努力将指导内容及形式与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机结合,可见指导是复杂的、专业的。随着对研究生学习的关注,越来越强调指导模式的专业化。然而,在高等学位指导领域,对指导模式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几种关于导师指导模式的研究,以期为国内研究生导师更好地理解在指导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
Acker.Hills & Black(1994)对三所大学的两个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社会研究指导进行了评述,通过对学生和导师进行采访,综合考虑不同学段的指导研究、学科差异及相应阶段学生的研究质量,定义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不同指导策略和指导风格,将指导模式分为技术理性模型(technical rationality model)和协商有序模型(negotiated order model)。[3]
技术理性模型是一种优先考虑程序或技术的推理、调查或规划模式,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做”而非“为什么”,有效地完成预先确定的目标以及为明确界定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等。在技术合理性模型指引下,论文的写作是一系列可以预测的步骤,需要通过技能培训和引入激励措施等手段加以改进和控制。导师就像一个管理者或主管,为学生提供时间表和指导方针,确保学生在正确的方向行进并不断激发其积极性。在这种指导模型下,学生是一个相对被动的参与者。
协商有序模型源于从解释或互动的方法理解组织文化或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专业教育。该模型把指导视为一个可以协商、做出改变的过程。学生和导师的行动基于他们过去和现在的经验,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情境的理解。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唯一性和价值冲突的特征,使用技术理性的方案是不现实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对于彼此的期望取决于双方的协商,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学生跟导师一样,充分参与协商和解释意义,师生之间存在着对话、互动关系。指导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有权决定他自己的研究过程,导师的任务是促进而不是发布指令。
Acker等人认为,尽管技术理性模型在科学领域,而协商有序模型在其他领域更明显,但没有确定的相关性,还存在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以及导师与导师之间的差异。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中,两种模式不是截然对立的,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采用相应的指导模式。
Gatifiled(2005)以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Blake and Moulton Managerial Grid model)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对指导模式的研究。他回顾了不同的指导风格,重点从“结构”和“支持”两个维度,提出四类指导类型。[4]具体解释为:
1.放任型(Laissez-faire Style)
该类型的特点是低结构、低支持。学生的动机水平和管理能力有限;导师采用非指令性的指导,不致力于高水平的个人互动;导师似乎表现出不关心和不参与。
2.教牧型(Pastoral Style)
该类型的特点是低结构、高支持。学生具有较低的管理能力,但能充分利用导师所提供的各种支持措施。导师提供相当多的个人关心和支持,但并不具备任务驱动的指导能力。
3.指向型(Directorial Style)
该类型的特点是高结构,低支持。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认为有必要参与高结构性的互动,如:设定目标,依靠自己的积极性而不是学院支持及时完成并提交作业;导师和学生有密切的经常性的互动关系,但避免谈及非任务问题。
4.契约型(Contractual Style)
该类型的特点是高结构,高支持。学生具有很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采取行动。导师能够管理指导,运用良好的管理技巧和人际关系。对指导时间有很高的要求。
Gatifiled认为,虽然导师有一种首选的指导风格,但这种风格不是确定的,而是视情况而定的。在不同的时期,要过渡到不同的指导风格,几种指导风格可能会相互交织。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指导风格在完成研究生学位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图1呈现了指导管理方格和时间变化:
在第一阶段,学生常常焦点不集中,大量搜索文献来发现研究主题。通常涉及较小的“结构”和有限的“支持”,即放任型指导。随着学生跨越这一阶段,形成了论文主题、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会提供更多的“结构”来正式协助创建研究设计和在方法论上提供帮助。由此产生了指向型的指导风格。接下来朝向契约型指导发展。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将开始数据收集和分析。在这个阶段,需要导师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和高水平的“结构”。随着论文进入写作阶段,学生对“支持”的需求可能会减少,仍然对“结构”有高的需求,指导风格再次回到“指向型”。这并不是一套严格的程序规则。该模型有助于激发导师对指导风格类型和应用时机的思考。图中的小虚线表示导师要暂时采用“教牧”型指导。这可能发生在危机、沮丧或学生遭遇挫折的时候。因此,导师要对指导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对学生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学生的进步和满意度有关,对研究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一段关系发展成何种模式取决于双方的行为。研究生-导师的互动是一种双向关系,影响着双方交流模式的发展。Tim Mainhard等人(2009)通过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问卷调查,从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来描述和分析指导,提出了人际关系导师行为模型(The model for interpersonal supervisor behavior)。[5]这一视角有两个核心要素:沟通系统方法和描述导师行为关系方面。导师的行为不仅包含所使用的话语内容,还包含潜在的关系信息。
人际关系导师行为模型以横纵两个轴为基础,横轴是反抗-合作,竖轴是控制-服从,具体分为八种行为类型:领导(leadership),乐于助人/友好(helping/friendly),理解(understanding),学生责任和自由(student responsibility/freedom),不确定(uncertain),不满意(dissatisfied),劝诫(admonishing)和严格(strict)。具体如图2的“人际关系导师行为模型”。
该模型反映出导师的行为体现不同的影响力及与学生之间的亲近程度。影响程度越高,纵坐标的值越大;同样,亲近程度越高,横坐标的值也越大。基于此,导师八种类型的行为把坐标系划分为八个扇区。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行为通常伴随着高亲近度,否则围绕高影响力的另一种可能暗示着低亲近度,表明了与之对立的行为。但是,这样的关联并不意味着在具体应用高影响力的行为一定会伴随着高亲近度或低影响力行为必须搭配低亲近度行为。例如,导师可以仅根据自己的经验设置严格的规则(高影响力,低亲近度)或通过了解或适应学生的意愿(高影响力,高亲近度)来提供指导。
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几个原则似乎很重要:第一,模型的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的。“高影响力”或“低影响力”行为分别可能与“亲近度”高或低的行为并存。第二,在模型中处于两两对立位置的行为是最难组合的。当学生的成果不符合预期标准时,导师必须在表现出自己不满的同时体现对该学生的支持。这可能有助于使导师意识到这一看似矛盾的处境,进而尝试有效地调和这些行为,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应对。第三,重视学生的自我强化过程。在师生之间各种可能的关系中,不同的维度往往具有不同的适应原则。过于注重于影响力维度可能会引起相反的行为。例如,导师提供的规划越多,学生反而会越依赖导师。而从“亲近度”的维度考察,则涉及另一个过程:此维度上的行为往往会引起其他参与者的类似行为:导师表现的友善程度越高,学生也将表现出更高的友善程度。同样,导师的敌对行为很可能引发学生的敌对行为。
Gurr(2001)强调将指导模式与学生学业发展的动态结合起来,提出了导师/学生指导校准模型(The Supervisor/Student Alignment Model)。[6]该模型强调指导需要对关系的状态有动态的认识,并能对不可避免的变化做出反应,鼓励学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来改善实践,强调学生“自主能力”(competent autonomy)的发展。
导师/学生指导校准模式的核心是这样一种理念: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经历学术成长时,指导风格需要从“手把手”模式(hands-on)调整为一种“放手”模式(hands-off),以便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放手”模式要求学生管理自己的研究项目,而“手把手”模式则更加结构化。Gurr指出学生由依赖、“手把手”地教,到独立自主的成长轨迹。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方法。导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中,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或发展调整指导方法。如图3:
在研究生早期阶段,关键因素是确定学生的依赖程度以及他们需要的帮助的性质。这时候以导师亲身参与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基于猜想或根据所以为的学生“短板”(deficit)或“相对式教学”(relativistic teaching)的态度采取单方面行动。成功的学生通常会从相对依赖的状态发展到有能力自主的状态,但这个连续统一体上的进展不应该被视为步调或方向是一致的。当新阶段开始(例如数据分析或论文撰写)时,很可能会出现缓慢进展和高度依赖的时期。导师有必要在提供充分、及时的帮助与不干涉之间取得平衡。平衡点不仅会因学生而异,而且随时间的推移也会有所不同。在指导过程中,出于特定目的在某一时期采取直接主动行为可能是适当的(例如,演示一种仪器或一种专门的软件应用程序)。
在导师/学生指导校准模型下,导师可以在与学生进行的指定交谈中同时采用“手把手”型和“放手”型的方法。针对当前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在两种风格之间取得平衡,以适应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随着学生学术能力的不断进步,他们在特定研究主题上的知识可能比导师所拥有的更多,就有必要采取一种“放手”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更多的独自承担解决问题,即证实、发起、建议和做出有关研究决策的责任,他们将会越来越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如果这种指导方式的改变没有发生,那么学生的学业发展能力可能会被扼杀,或学生与导师之间将产生矛盾冲突。
研究生和导师的学术互动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轴心,导师采用恰当的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至关重要,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分析以上四种国外导师指导模式的理念与方法,可以为我国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时提供以下四点启示:
研究过程是复杂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看待知识和从事研究的方式。在制定研究生指导模式方面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学科的多样性。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行为。导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指导模式,关注学科差异对教学和研究实践的影响,帮助研究生熟悉学科话语,使其研究上升到概念或理论层面,包括诸如“概念框架”,使他们将其熟练应用于研究构思、规划以及成果展示。Acker等人提出的技术理性模型和协商有序模型,使研究生导师要立足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恰当的指导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技术理性模型被期望在科学领域使用,而协商有序模型则更符合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的特点。例如,物理专业的学生通常要完成导师研究课题的某个方面,尤其是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研究中,互动可能是日常的和指令性的。历史学科,学生则被期望成为独立的实践者,人类学领域则更强调通过田野体验的学习。因此,导师应该根据自己所研究学科的传统、背景、特色、研究方式,并结合自己的指导风格和习惯去进行指导模式的选择与调适。
指导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导师需要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复杂的技巧。角色灵活性对有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情境和指导对象需要不同的角色、技术和方法。Gatifiled提出基于“结构”和“支持”的四类指导模型要求导师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灵活地调整和变化指导方式。首先,导师的指导方式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适时做出恰当的调整,将导师的指导实践与学生在不同研究阶段的需求有机结合。导师要掌握指导工作的“度”(指导度),依据不同情况,使指导“恰如其分”。其次,导师还要根据个体学生的具体需要,因人而异地调整指导方式。有的学生在能比较好地开展研究之前,需要有密切的关注和明确的任务安排。而有的学生则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具有独立性,不太需要对工作的具体指导。当然,在进入最后论文写作的阶段,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有严密的指导。为了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导师需要灵活变通。拥有这种灵活性的导师对他们的研究生更有帮助。最后,导师需要在支持、关心与对问题的严谨处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有时导师需要严厉地让学生知道事情发展得并不顺利。可见,对导师来说,既能对学生提出批评、给予反馈,又能让其专注于成长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对成功指导起关键作用的是人际关系技能。研究生指导的挑战之一是管理导学关系,师生间的“和睦”相处和保持良好的交流是影响指导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指导是导师和学生基于关系的责任,它由知识、方法和人文元素组成。对研究课题进行指导,需要导师掌握一系列与研究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人与人交往的技巧。Tim Mainhard等人提出的人际关系导师行为模型关注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力。导师要充分考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是建立指导关系的第一步,随着学生的进步和工作的进展,需要对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
导师与学生对相互间的熟悉和接近程度的理解存有差异,要创造一个舒适的氛围来交流讨论想法以推进研究进展是不太容易的。为了保持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关系,导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敏感在必要时对他们做出反应,还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真正的关心。有助于导师有效工作的一些个人特质是尊重、真诚、灵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和开放。攻读学位是一段不仅需要智力,也需要情感的经历。研究生之旅不是线性的,这是一段脆弱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研究生经常会经历“停滞”,也很容易失去信心的,导师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要使之保持相当的士气。
专业学习是在自我管理的情况下进行的,自我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研究生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还包括一个新学者在特定的专业或工作环境的发展。研究生指导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研究者,而不是成为胜任的研究助手。“学生的科研活动不仅是一个确定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学术研究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能的方法。”[7]Gurr提出的导师/学生指导校准模型提出导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状态采用恰当的指导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展自主能力。导师的角色需要引导学生走向独立,使学生能够在概念化、批评性、创造性的层次上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个学位。随着研究的进展,导师应引领学生会从向导师寻求建议和指导进而形成一种诤友的关系。因此,学生赋权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应平衡指导程度与独立性需求之间的关系,从相对干预主义的“手把手”方式转向学生自己决定的“放手”方式。导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主题和研究问题,把学生作为学问的共同求知者和创造者,使其在技术上和学术上更加成熟。同时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冒险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开发的学术领域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