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2-03-31 02:19陈伟光
江西教育C 2022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陈伟光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对文章进行赏析。如今,部分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思维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提出疑问的空间非常有限。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不会质疑文章,只会按照既定的流程学习。由此可见,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断地解决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锻炼思辨能力。

一、引发质疑,增强批判意识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质疑,让每个学生以不同的视角解读同一篇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主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自己对该篇文章的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一)引导学生质疑

传统的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授课,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程度较差。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改变课堂重心,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同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图,了解文章的大意、写作方法及作者传达的感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就应用了上述方式进行教学。笔者首先预留部分时间给学生熟读文章,让学生直接感受文本大意,随后组织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文章时的感触和思考。讲述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学生既可以复述故事,也可以讲述从文章中悟出的道理,还可以为大家讲解文本中需要重点记忆的词汇和用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增强了课堂参与感,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 引导学生批判

提出独特见解的能力,是学生在语文阅读课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这种方式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并且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多数学生不善于分享对文章的看法,此时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思考,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及时鼓励、赞扬。

例如,笔者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说谎是错误的行为,但家长说了谎却没有得到批评。遇到这一问题,笔者首先对学生勇于质疑的行为表示肯定,其次将这一问题作为探讨的话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并进行交流。这一方法很好地激励了学生,大家纷纷提出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发反思

(一)引导多元反思

教师在进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时,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从不同方面去解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联系实际,从阅读中悟出道理,不断进行纠错,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例如,笔者在《池上》的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中人物的性格,进而从深层次领会诗人这样写作的原因,笔者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全诗,让学生基本明确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其次,笔者让学生对诗的描写进行质疑,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诗中的孩子运用了怎样的方式偷偷采摘莲花呢?他在采摘时是怎样的心情?在提出问题、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思考问题并进行讨论,从而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中孩子古灵精怪的行为。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有效串联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古诗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式了解人物形象。

(二)引导深入反思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时,应站在整体的角度,点明最核心的部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由于该篇文章选自作者的长篇小说,如果仅就文章本身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将停留在文章表面,无法真正体会作者这样描述的原因。在课堂上,笔者结合了茅盾先生对这位作者的评价,即“凄婉的歌谣”,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一评价同文章中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在反思中就会提出疑问,笔者首先鼓励学生质疑,其次引导学生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经历入手,来解答这一问题。学生了解了作者坎坷的经历,也明白了为什么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在了解了这一背景的基础上,笔者在课堂上进一步建议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出处《呼兰河传》,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贴近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反思出更好的学习方式。

三、优化阅读形式,提升批判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

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书中的道理不需要解释就自然地明白了,这就表明阅读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所学文章,但不可以干涉学生读文章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也可以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朗读,如默读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加容易接受知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就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采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进行阅读,既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朗读,还可以小组内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阅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能接受和喜爱的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希望获得关注,那么这类学生就比较喜欢当众朗读的方式;有的学生性格内向,适合默读的方式;有的学生喜欢在阅读的同时做些标记,写下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是要求所有学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阅读。

例如,笔者在对《燕子》一课中描绘春天的语句进行分析时,就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想象春天的美好。在精读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积累同样优美的句子,从而让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而且在积累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

四、引导学生变换视角

在阅读教学中,情感上的共鸣往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好的阅读课程可以实现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在實际教学过程中,以情感共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共鸣将成为其自身独一无二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

例如,笔者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时,就运用了情感共鸣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于文章中的母亲不仅指作者的母亲,还指祖国母亲,因此,学生在朗读时能明显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流露。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的同时,学生不光学到了这一课的知识,还学会了抒发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这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勇于表达自我的人。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阅读。通过个性化阅读,学生能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思维也能得到系统的训练,进而在阅读中获得成就感,变得更加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黄韦韦.小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8(31):71.

[2]张兆如.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8(16):26-27.◆(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