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震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这期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乡下过年的味道——“甜、趣、红”。
说起甜,非外婆做的方糕莫属啦。
初二回外婆家,外婆拿出了做方糕的模具,平铺在桌子上。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先在模具上洒满了糯米粉,然后用一个鸡蛋在一格格的糯米粉上印出了一个个的圆印,再在里面放上些许豆沙。然后再铺上一层糯米粉,并用准备好的长长的木条,从左到右,平稳地一刮。接下来就要把模具翻过来,这步难度系数极高,只有老练的外婆才能成功。
我看著翻过来的方糕,上面印着各种喜庆的图案。最后外婆又将方糕放到土灶上去蒸。我就负责蹲在灶前烧火,用上几节空心的竹子,听着“啪啪”的声音,望着红艳艳的火,我心里备感温暖。
没过一小时,就看到蒸笼上面烟雾缭绕。外婆说:“方糕已经烧好了!”在打开蒸笼盖的那一瞬间,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方糕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充满了过年的味道。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随着鞭炮炸开,已经坐在餐桌前等候多时的我和妹妹像最后五十米冲刺般冲了出去。还没冲出门外多远,我们就看到天空中划过了一道道火光,蓝、绿、红……各种颜色样样俱全。我们高兴地蹦跳着向前,在接近烟花时,又抱头鼠窜般向门里跑去。不一会儿,烟花放完了,我和妹妹又恋恋不舍起来,准备玩些小孩子们可以玩的小烟花,那些小烟花安全系数很高。大人们就在一旁教我们玩,只见舅舅拿着一个打火机一点,导火线先是闪着很多密集的小火星儿,然后便放出了很小的烟花。
我感到这烟花很奇怪,一点儿也不烫手,却也五光十色,将大家的脸映照得鲜红透亮。我尝试着接近烟花,那烟花却突然加速,向我冲来,我一边急忙向后躲闪,一边高兴地乱叫。这样尝试了一两次后,我也敢站在舅舅旁边看了。
最后,舅舅教我点烟花,我的手哆哆嗦嗦地,缓慢地向导火线伸去,还没按下打火机,我就大叫一声,扔下打火机向后冲去。
“还没点着呢!”舅舅笑着把我推回去。于是我又紧张地开始点火。
“啪”,没点着,“啪”,还是没点着,导火线点了两次还没冒出烟。我急了,又使劲按了一下,“哧——”,随着“刺啦刺啦”的响声,我立刻转过身,逃出好几米。因为跑得太快,差点儿扑倒在地上,等我再回头看烟花,它早已经放完了。
旁边的小孩高兴地拍着手,不知道是看烟花漂亮,还是看我有多狼狈。
我连续点了几次,几个小男孩也都争着点烟花。于是大人们一个一个地教我们,我们异常的兴奋。这一次的过年让我放足了烟花,放飞了年味!
放好烟花,外公和舅舅各掏出了一个大大的红包,递给了我。我乐开了花,连声道:“万事如意,新年大吉!”
伴随着浓浓的年味,我们开始了崭新的一年。
(指导老师:俞良勤)
永不消失的“年味”
物质条件的日益提升,让“年”这只猛兽学会了“吞噬”人们的仪式感和热情,于是,“年味淡了”的呼声似乎成了春节时的共鸣。可是读着小作者的文章,我们却品到了浓浓的年味:做方糕,工序清晰,动作明朗,细节中见年之忙碌;看烟花,兴致盎然,情绪高涨,热情中见年之气氛;放烟花,剖白心理,勇敢尝试,紧张中见年之乐趣。足见,年味在人心中,过年不该只是人的团圆,更应是从心相聚,在忙碌中享受乐趣,找回单纯的快乐。(青 柚)
小星星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正月初二,是不是都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呢?正月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正月初二也谓之“开年”,过去在这一天,人们会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有的地方则是要杀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代表了吉祥如意。
你们还知道什么关于正月初二的习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