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资源课程化

2022-03-31 12:20曾笃学
甘肃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曾笃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等理念契合了当前思政课“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要进一步拓展教育载体、丰富育人手段、创新方式方法”的要求。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实现知识融于生活、促使学生自我建构生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3—0015—04

思想政治理論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要“真正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就要进一步拓展教育载体、丰富育人手段、创新方式方法”。

“生活化”教学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推崇的教学模式,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认同。“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架起了教材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既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参与生活的意识,又能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自主建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思想。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内容贴合儿童生活,以“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生活领域构成了12册教材内容。同一个生活领域,又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以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建构为中心是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大特色。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的素材选择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精彩,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走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鲁洁教授认为,课程本体观、知识观、学习观以及主体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知识论转向生活实践论,从科学化知识转向生活化知识,从理性知识的学习到生活意义的生成,从学习单个主体到交往主体。在实施课程中,既关注课程的内容有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又尽可能使课程学习能切实改变学生生活,从而真正实现“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学素材呈现出的开放性、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都为实现生活化的思政课堂提供了帮助。作为思政课教师只要努力建构起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便自然而然就有了生活化的思政课堂。

(一)以生为本,回归儿童的生活

当下,核心素养发展聚焦于学生,将学生发展置于教育、课程的核心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得到落实。道德与法治在教材的体系化要求和儿童生活之间,真正反映了儿童成长需要。教学内容应该围绕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入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中的说教和灌输,从学生的成长出发,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活动体验的兴趣,通过教材中的范例、图示等内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在体验、感悟、探究中反观自己的生活,从而获得最真实的生活感受。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教学知识走入自己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促使儿童学会建构、重构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教学“周末巧安排”(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时,最后一个绘本插图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吗?”小男孩的这个疑问实际上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和疑惑。周末在家时,“我”为什么总要受到诸多限制?为什么家长与孩子之间会有这么多的冲突?是家长要求太多,还是孩子没有做到基本要求?要想解决冲突,就要引导家长和孩子坐下来共同制订一份周末计划,商定周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样的教学,在引导儿童学习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家庭教育,即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起好榜样、好形象,努力营造良好家风;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学习中自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课程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立足课堂,教学力求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教材特点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和实施条件,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迫切需要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体现课程本身。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都需要生活化。一是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或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实践,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生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三是教学模式生活化。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活动化的设计,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师生互动、生本对话。四是教学评价生活化。侧重于学生课堂内的“积极参与”、课堂外的“真实生活”,重在知行合一,作出科学评价,指导生活实践。

例如,教学“这些事我来做”(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时,老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发,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活,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以现场叠衣服、摘菜叶等为内容家务擂台赛、家务小能手、家务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从“说”到“做”,从“不会”到“会”,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依据,注重课程的二次开发,渗透做家务的指导,始终关注学生在课堂的生长。课堂上充满阵阵欢笑,学生们学得轻松快乐,润物无声中增强了家庭小主人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劳动的积极性。

再如,在“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基于生活、融合生活、为了生活”的基本原则,以教材故事“食物的哭诉”导入,以学生食堂里浪费食物的真实照片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做社会观察员、小记者,通过称量、观察、计算、采访等方式直观体验浪费现象,同时通过阅读、思考、辨析等深刻认识浪费及其危害。通过“光盘行动”承诺书,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杜绝浪费,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课堂小记者”环节,让学生现场采访听课老师,借助被采访教师之口,自然而然地接受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观念,实现与生活的对接。“我做小判官”环节,在辨析中渗透节约技巧,例如,在购物中如何避免浪费,请客时如何做到既丰盛又节约等,让学生认识到节约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要求,而是渗透在细节中“接地气”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关注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基于生活进行科学理性的行为选择。课堂结束时,我创设情境,开展了两项延伸活动:一是为学校食堂设计“珍惜粮食杜绝浪费”的宣传画,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和延展到日常生活中,把课堂认知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具体行动;二是引导学生做社会观察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餐桌上的浪费,还有哪些浪费可以避免?为第二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三)挖掘素材,生活资源课程化

教材是固化的文本,课程是变化的生成。将课程内容向校外延伸,提高实践范围,要依托教材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教材教,更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要活用教材,充分开发、利用、整合生活资源,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现实性和亲近感,注重生活资源与教学之间的关联性,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要与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相结合,采用“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融入方式,真实自然地使生活资源课程化,使课内外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1.挖掘教师自身资源,实现课堂内外融通。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留心挖掘自身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本土资源等,从生活中获得无尽的课程资源,真正做到“拓宽学习空间”“沟通课堂内外”。例如,对学生的疫情教育应是时下最有温度的教育,是对爱和生命的教育,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生大课。它从未排进我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课程表里,却又正是我们当下真实的祸福、得失与悲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铺天盖地的疫情相关信息中,若任由青少年自己去汲取养分,无异于喷灌下饮水。我们需要在疫情面前反思自我,在战疫中成长。如何通过这场疫情,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应对?怎样让他们从当下汲取教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教师从疫情资源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生活的深度、宽度与温度。

2.关注学生身边资源,“活化”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所以儿童的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要求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即儿童以往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1]。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篩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思政课堂。“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活动参与、角色扮演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提高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与生活自我建构中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教育在本质上是教会孩子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经营好与生活的关系,最终过一种美好幸福完整的生活。一味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无疑是舍本逐末。

3.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多元立体解读课程。我们重点研究道德与法治生活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途径、方法以及实施策略。着眼于课堂,侧重于研究教材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抓住儿童的关注点,发现生本的结合点,以儿童发展为落脚点,以“面上推进,点上深化,立足本土,开发资源,形成特色,服务教学”的目标,建构起“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课程化”的新模式[2]。着重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用性,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改变学生对传统思政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说教课程的认识,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生活情趣,进而向生活延伸,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教材再度开发——生活资源整合——时间空间拓展——精心设计教学——生活化课堂实践——典型案例研究——经验总结归纳。

一种教学理念的引领。生活化教学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将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彰显立德树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设置的“生活的窗”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主动参与、活动体验、实践提升中不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构自己健康的、有道德的生活。

一种“生活教育论”的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多次强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道德教育无论从出发点、归宿点还是其过程都是生活的。究其本质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生活实践、生活智慧的学习。教学中倡导活动育人,引导儿童在体验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种德育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发适切性强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用生活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生活的融合,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引导他们走进生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从而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能力,积累生活智慧。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南,助力儿童“拔节孕穗期”的成长。

[1]赵彩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

[2]赵雪莲.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 201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分析与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020))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