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2022-03-30 00:37魏心凝李斌雄
湖北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发展

魏心凝,李斌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观则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个体发展问题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亦即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经历了挫折,党获得了关于发展问题的本质、价值、目的与方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反复强调发展的首要地位,不断深化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在精准把握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和形势的基础上,对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思路和方法给予了系统的回答,形成了关于当代中国发展形势、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发展目标和任务、发展措施等的新认识。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p26)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

一、以人民为中心:继承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价值观

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利益和需要的满足关系,它内蕴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价值都是对人而言的。因此,发展价值观指的就是“人们关于发展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或总认识”。[2](p98)也就是对发展是否与人的目的相一致、是否能满足人的需求、发展满足什么人的需求的看法和观点,回答的是“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资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观以抽象的人,也就是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价值观则向来把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的人,也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共产党宣言》鲜明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422)可见,广大劳动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定位的真实价值主体,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价值观,夯实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又对这一价值主体的内涵外延进行了多层次的丰富,对价值主体的真实需求做出了与时俱进的理解,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价值观体系。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一是意味着只有人民才是发展的价值旨归和终极目的,而不是经济增长指数或其他事物。中国共产党向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4](p188)然而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却因为时代和认识的局限使人民在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地位遭受了损害。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就挤占了人民的利益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唯GDP论”也忽视了人的全面需求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则纠正了过去的片面认识。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p789)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6](p21)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1](p66)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中,发展的终极目的只有人民,发展的价值主体只有人民。人民的满意程度才是衡量发展价值的判断标准。二是意味着发展的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实实在在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发展成果的分配实实在在地向广大群众倾斜,使每个人都能增强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2007 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p12)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继承科学发展观,坚持落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p7)这体现了党致力避免发展的目的与人民的需求相背离、发展成果分配不公、人民获得感缺失,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做出的坚实努力。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作出了与时俱进的系统安排,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价值观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8](p5)并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8](p32)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p66)表明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加深了对人民真实需求的理解,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观体系。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民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丰富,大致可以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三个层次。党对人民需求的理解也是逐步加深的。新中国成立后,党注重通过发展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提高人民收入、稳定和扩大就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后,还对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规划,对人民的安全保障需要、健康生活需要给予了高度重视。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p73)体现了党对人民这一价值主体的需求层次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理解,党对如何满足人民的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有了更从容、更周到的应对。这也使发展价值观的内涵更为具体,形成了发展满足人的生存价值、发展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的价值观体系。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深刻认识到发展之于人民的价值,还认识到发展之于民族的价值、发展之于人类整体的价值,对发展价值观的内涵作出了符合实际的拓展。一是指出了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9](p300)表明全国各族人民都是发展的价值主体,都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主体。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8](p24)并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战略贯彻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方面。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进一步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党“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突破与实践,反映了党中央把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实践中扎实推进。[1](p36)二是指出了发展对于世界人民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当今世界,只有所有国家共同发展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任何逆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无异于自取灭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0](p3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8](p43)并结合时代发展形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重要举措;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强调“坚持胸怀天下”[1](p68)是党百年来领导人民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指出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1](p64)并严正宣告党“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1](p68)《决议》揭示了当前沉渣泛起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行径是背离人类发展规律的,深刻昭示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整体而独善其身。只有共同发展,才是对人类最有价值的选择。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价值观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又丰富了发展价值观的内涵,开阔了发展价值观的国际视野,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价值观的继承和延伸。

二、高质量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质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又包含着快慢和优劣问题,亦即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高速度和高质量并不能真正同时兼得,经济指数的飞速增长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齐头并进也很难同时获得。多数情况下,把速度放在绝对首位就意味着牺牲某一阶段的发展质量,牺牲发展的全面性。而在某一历史时期,我们又经常把速度快当作发展的本质和唯一评判标准,反而忽略了“结构优”“效益优”等发展质量问题,导致发展过程遭遇曲折。因此,对发展速度和质量二者关系的认识,关乎我们对发展本质问题的认识,关乎对“什么是发展和发展什么”的回答。

对此,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继承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注重经济发展效益的优点,同时又更鲜明地指出了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下党对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之间的轻重取舍。它包含以下两层内涵: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经过了“一化三改”[11](p301,302)“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2](p263)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3](p13)“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7](p15)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也强调过要注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直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各地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始终占据主要地位,这使得在实践中出现了唯GDP、唯速度而牺牲社会、生态效益的问题,甚至出现把发展等同于工业产能增长或经济指数增长的片面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认识逐渐被纠正过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10](p16)这是强调质量应是发展的立足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6](p30)并围绕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核心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主题。习近平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8](p52)并指出:“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8](p5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则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列入“十个明确”之中。[1](p25)这表明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认识中,党中央已经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而非发展速度上。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风险挑战也倒逼我们既要注重自身发展又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切中时弊地抓住发展问题的本质和要害,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化危机为先机。

第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的“质量”体现在发展的结构、效率、效益、动力、可持续性和公平性的统一上。一是发展结构的优化。2015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4](p8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继续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8](p6)即针对我国某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某些高新技术设备却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指出必须从供给侧发力进行改革,扩大中高端供给、减少低端过剩的供给,增强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才能从根源上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肯定了新时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我国发展做出部署,表明发展结构的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发展效率的提升。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6](p30)高质量发展不等于放弃发展的速度,而是相对于单纯关注速度增长指标,更注重单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即发展的效率。只有注重发展效率才能改进以往不计后果开采资源、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把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三是发展效益的增强。效益包含了效率和收益两层意思,即发展效益在注重投入产出比值的同时,还注重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切实收益。如果经济增长是以牺牲人民幸福感为代价的,那就是低效益、低质量的发展。增强发展效益必须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强调社会供给与人民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四是发展动力的更新。创新驱动、科技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8](p6)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坚持开拓创新”作为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高瞻远瞩地看到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1](p69)只有以创新而不是以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我国的发展质量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五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8](p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p73)高质量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是不以破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同时强调发展的公平性,也就是更加注重分配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相对于单纯强调“快”的发展观点来说,高质量发展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破了执着于发展速度的思维窠臼,合理、辩证地看待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系,深化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内涵和本质的认识,统一了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规律性和目的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发展本质认识的最新成果。

三、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拓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还在实践中对“怎么样发展”坚持探索。而“怎么样发展”其实就是方法论问题,它不仅包括发展的具体方法,更包括指导这些具体方法的总体思路、一般方法原则和安排这些方法的战略布局等,是一个关于方法的实施体系和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打破了以往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资源配置和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推动发展的传统,逐步学会成熟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优化资源配置和依靠科技进步以及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方法论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等重要论述,[8](p6,7)阐述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关于发展的方法体系,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关于发展方法的理论视野。对这一方法论的理解包含两个要点。

第一,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决贯彻的思想指导和总的发展思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行动的路径。有什么样的理念,在发展的实践中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5](p792)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一是要坚持创新在我国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而亦步亦趋,一种是通过培育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实现崛起。前一种虽成本较低、见效较快,但却很难跨越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陷阱。尤其在当今西方国家也普遍缺乏发展后劲,且限制本国核心科技出口的形势下,只有自身拥有强大创新能力才能打破发展掣肘,不断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反复强调“创新”,肯定了新时代以来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一系列战略,体现了创新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理念和引擎,在我国发展全局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地位。二是坚持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思维和方式。协调、绿色、开放针对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各个产业之间不平衡,资源开采和生态效益之间不平衡,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不平衡。而这些问题到现在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三是坚持共享的发展导向和分配方式。共享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它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呼应,是在投入资源要素、分配发展成果时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举措。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在方法论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观落到实处,丰富了党的发展观的实践维度。

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内外联动的状态以及我国国际国内市场的布局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吸引外资,形成“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市场呈收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之举。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我国经济必须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导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获得巨大红利,但也增大了我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固化了我国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求在现阶段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8](p53)“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1](p35)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和自我封闭,而是与国际循环相统一的开放格局。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立足国内大循环,健全强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发挥比较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形成国际循环新优势。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和高质量供给在扩大内需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8](p4)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1](p67)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自己的事办好,使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质量过硬,不依赖外部力量,以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质的供给适应人民的需求,以高质量的产品引领新的需求。这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产生了应对矛盾的不同方法论。新时代以来,党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应对之策,还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在发展的同时防范风险挑战,既集党的科学发展观之大成,又审时度势地开辟了新的发展格局,打开了我国发展路径的新思路,扎实了发展应立足自身、提高质量的硬道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就是对新时代党的发展观的全面总结和深刻提炼,集中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指明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把人民的主体地位从发展中凸显出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不懈地探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发展的价值、本质和方法论都有了更深入而系统的理解,不但在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而且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道路,将指导我国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