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就要吃吃吃

2022-03-30 10:01盛慧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22年2期
关键词:恩平馅料烧饼

◎文 |盛慧 编辑 | 田宗伟

客家做粄 摄影/刘自得

小时候,在我眼中,过节可是天大的事,因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美食,给孩子们杀馋,不过,我们家是个例外,父母总是很忙,除了春节和端午,其他节日一概视而不见。看到村子里的其他孩子炫耀似的吃着各种节日的小食,我总是特别羡慕,即使是一只不起眼的油糍,也会令我口水泛滥,恨不得冲上去一把抢下。或许正因为如此,当了父亲之后,我特别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希望通过美食让孩子们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岭南地区,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美食,寄寓着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

廿九“开油锅”,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要开油锅,街头巷尾到处弥漫着食物美好的香味儿。煎堆、蛋散、油角和开口枣最为常见。

煎堆和我老家的麻团有几分相似,它起源于顺德龙江,“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因为在煎制的过程中,会越变越大,意头很好。用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黄,表皮匀布芝麻,爆谷馅甘蜜味浓,其皮酥脆异常。我在顺德一家农家菜馆吃过最大的煎堆,与篮球一般大小,一上桌,大家立刻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

蛋散酥脆,因为配料有鸡蛋加上入口即化的特点,咬下去,立刻像散了架似的,故得其名。制作时在面粉中加入猪油、鸡蛋、南乳、盐,做成小蝴蝶结的形状,落油镬炸,油温至关重要,油温低则油腻,油温高则易焦,在油锅里,面像是伸懒腰一样慢慢膨胀,一直炸到浅黄色时便捞起,蘸麦芽糖食用,一口下去,咔嚓作响,香气四溅,那一份美妙和满足,让人如坠云端,飘飘欲仙。香港有些酒楼的厨师,另辟蹊跷,在糖浆中加入了雪碧和柠檬汁,在松脆甜美中多一丝妙不可言的酸,让甜味变得更加清新。

油角又叫角仔,形似荷包,金灿灿的,我倒觉得它胖乎乎的,如小孩子的脚丫一般可爱,油角里面包着芝麻砂糖或豆沙、薯蓉,酥脆甘甜,寓意新的一年油润富足。

年味,炸大煎堆。 摄影/何惠然

开口枣,历史久远,早在明朝之前就在民间出现,有的人叫“细煎堆”,也是我颇为喜欢的,面粉和鸡蛋揉匀、用油炸成,在油锅中翻滚,上端裂开,好像在哈哈大笑。开口枣酥脆蓬松,无比可口,吃完一个,满口余香,经久不散。

开平人过年,喜欢吃咸鸡笼,因由形状像小半圆的鸡笼而得名,馅料有虾米、花椒、葱粒、马蹄粒、叉烧粒、鸡蛋丝、萝卜粒、香芹粒、花生粒等十多种,口感鲜美,酥而不硬,脆而不软。

中山人过年,喜欢做金钱圈,外圆内方,状似一枚铜钱,加上油炸而成,色泽金黄,因此得名金钱圈,吃起来香脆可口,轻轻一咬,就“咔嚓”一下在嘴里碎裂开来,是孩子们最爱的年食。不少定居香港、澳门的中山人都来购买,无论他们离开中山多少年,还是惦记老家的食物。

元宵

春节的尽头是元宵,元宵节自然要吃汤圆。惠州有一道经典的小吃,叫鸡油汤圆,色泽金黄,香甜怡人。

开平人喜欢咸汤圆,汤圆里没有馅料,但汤里原料丰富,白萝卜、鱼饼、大白菜、广味腊肠、瘦肉丁、葱等多种配料,撒一点胡椒粉,那种“甜、香、鲜、咸”的立体口味,别有一番滋味。

东莞人喜欢吃糖不甩,又叫如意果,因为糖浆黏稠,粘在上面的花生、芝麻不会被甩掉,所以叫“糖不甩”。它和汤圆有几分相似,不过,它没有馅,也没有汤水,用加入了姜的糖浆烹炒后呈现出金黄灿烂的颜色,由于在翻炒过程中糯米丸完全吸收了糖分,吃起来口感柔滑中带着软糯的筋道,糖的甜与姜的辛香完全渗入丸中与米香结合在一起,柔滑清甜。再撒上炒好的花生碎和鸡蛋丝,咀嚼起来就在柔中多了脆与香,简单却不失丰富。

糖浆熬制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挂浆的糖不甩略呈焦黄,晶莹剔透,让人怦然心动。吃的时候,要趁热,如果冷了,就会粘在一起,真的甩不掉了。

在东莞东坑,“糖不甩”曾经事关男女的姻缘,旧时的人都比较含蓄,媒人带小伙去女方家,如果端上桌的是“糖不甩”,说明女方看中了男方,如果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就说明这门亲黄了。

“糖不甩”是一道意头很好的甜品。旧时东莞横沥曾有这么一个习俗,闺女出嫁前,父母要亲手煮一碗糖不甩,相信父母在做这道甜品的时候,心绪必定是极其复杂的,这中间有千般的不舍,也有万般的祝福。

清明

清明节前后,岭南地区的客家人有吃艾粄的习俗,艾粄有甜咸之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甜的,艾叶原本是苦涩的,在甜味温柔的进攻之下,涩味节节败退,最终留下令人愉悦的清香,这也是春天最迷人的体香。艾粄中的馅料有炒香的花生米、芝麻和糖粉,蒸好后呈墨绿色,刷上一层花生油,如年糕一般香韧可口,余味悠长,如满嘴的春光,芬人齿颊,沁人肺腑。

糖不甩 图片来源/东莞文联资料图

恩平烧饼 摄影/冯耀华

“清明前后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这句客家的谚语是有依据的。《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

清明吃艾粄有各种传说,其中,惠州的客家人认为,“冇食清明粄,唔好揽禾秆”,意思是清明没有吃艾粄,到了秋天,收稻谷就没力气。东莞凤岗的客家人则传说吃艾粄可以防雷劈。除了艾粄,客家人还喜欢制作萝卜粄、刀切粄、仙人粄等。

清明时节,恩平人要用烧饼拜山祭祖。

恩平烧饼又叫“恩平烧”,源自明朝,已经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主材料为糯米,经过烘烤的恩平烧饼散发着糯米的清香,有黄糖和白糖两种,配以冰肉及芝麻;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入口软滑的特点,夹着烧猪肉吃,更加甘香滋润。

恩平烧饼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因为从清代开始,当地清明节有一个“望山派饼”习俗,所谓“望山”就是看别人家拜山祭祖,一轮仪式过后最后就是放鞭炮,鞭炮一响,小朋友们就像野猪一样往前冲,因为,拜山的主人家就会拿烧饼来派了,基本上是一人一个,有的一人两个,一下午下来,有十几个,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美味的烧饼,尤其显得珍贵。如今,恩平烧饼已从祭祀用品向特色小吃转变,口味有叉烧烧饼、芝麻烧饼、冰肉烧饼、肉松烧饼、陈皮烧饼、豆沙烧饼等。

开平人清明祭祖用的是软饼,当地人把清明祭祖的拜山活动称为“行山”,故又称行山饼。开平软饼,表面白白的软饼,有韧韧的口感,外香脆内软。当地人认为,吃了行山饼,就会得到祖先的庇佑。

广宁的风俗与他地不同,清明祭祖用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粽子,取“众子”之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烧鸭粽。

端午

端午食粽,是中国人传承久远的传统,从晋代开始,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岭南地区,粽子品种甚多,口味各异,绝不雷同。清人李调元撰写的《南越笔记》中写道:“端午为粽,以冬叶裹者曰灰粽、肉粽,置苏木条其中为红心。以竹叶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数月,剥而煎食,甚香。”

其中,肇庆的裹蒸粽最为有名。

“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清代诗人王仕祯曾这样形容肇庆的裹蒸粽。裹蒸棕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水草包扎。馅料丰富,猪肉用五花肉或者腊肠,再加绿豆、咸蛋黄,经过长时间的煲煮,食材的香味融入到糯米之中,甘香软滑、齿颊留香。

肇庆的裹蒸粽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清道光《肇庆府志》所载,“粜新糯,磨新绿豆,猪肉为馅,以冬叶裹之,于宅前垒砖为灶,置宽肚瓦缸于上,用历年来积聚之松根树头为薪,火不得间,通宵达旦以为炊,天明,呼儿以尝新。新正携之拜年相馈赠之物。此俗为外邑罕见”。

肇庆的裹蒸粽体形硕大,清香扑鼻,拆开冬叶后,会让小朋友先吃掉裹蒸的五个角,据说,这样一来,小朋友会很快长高长大。

东莞道滘也产裹蒸粽,主要是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茴香、八角、五香粉、白糖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候要掌握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融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

中山出产芦兜粽,与一般的粽子形状不同,芦兜粽为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标配为两个咸蛋黄三块猪肉,据当地人说,咸蛋黄是有腥味的,要想去腥,必须把表面粘连的蛋白冲洗干净。

客家人喜欢吃灰水粽,如今在惠州不少山区,村民还沿用着传统方法制作灰水粽: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叫蚊惊草的植物,一升灰一升米,要烧一升的蚊惊灰,约需三十公斤的蚊惊。将蚊惊草混合干芭蕉叶和稻草一起烧成灰,沉淀1天后,把这些灰装进布袋,放到水里重复煮沸几次,将灰渣滤掉,再把灰水静置,待灰水中的杂物沉淀下来,剩下的灰水用来泡糯米,在灰水里浸泡约1至2天,待糯米被泡得金黄色时,就可以包裹粽子了。包好的灰水粽用竹丝串好,直接放入大锅里煮6到8个小时,不需要再加入其他的佐料。蒸熟的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透明,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白糖或红糖蘸着吃,但最佳的吃法是用蜜糖蘸着吃,这样吃起来更清香。

裹蒸粽 摄影/梁剑

蛋黄莲蓉月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开平出产驸马粽,名字相当霸气,相传,南宋灭亡后,方驸马带着公主来到开平定居,两人时常想念宫廷的点心。方驸马凭着自己的记忆,用本地产的糯米、豆类、肉等做成美食,该点心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很快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并因为该点心和粽子相似,故称驸马粽。

恩平人裹的粽子别具一格,粽叶是从深山老林采摘回来的,裹粽子的带子则是带刺的野生鹚古,馅料中,会加入一种独特的香料“红蓝叶”,有一种独特的香味。

雷州大粽,是以糯米为皮,莲子、猪肉、红枣、香菇等作馅,用海南大粽叶包裹,蒸制四五个小时。雷州人吃大粽常与牛肉汤一起吃,称之“牛肉大粽”。

此外,广州波罗粽的馅料和普通粽子区别不大,但粽叶选的是蕉叶。台山出产扭角粽、盐腌过的红榄香草中草药,药名“红丝线”。鹤山绿豆带壳粽……各具特色,不胜枚举。

中秋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中秋节当日,孩子们总是盼望着天早一点变黑。不是为了赏月,而是为了吃月饼,那可是他们足足等待了一年的美食。

莲蓉月饼是最为经典的,是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造型古朴,口感温纯软滑,尤其是蛋黄莲蓉月饼,切开之后,有“长河落日圆”的美妙意境。

据老人们回忆,旧时佛山的饼家很会做生意,他们会在月饼中悄悄藏一只金戒指,招徕顾客,为讨吉利,启市当日,第一个入店的客人享有最大的优惠,无论给多少钱,都可以买到一筒店里最名贵的月饼。广州的陶陶居,不但专门设置了观月台,还雇人走街串巷高价回收陶陶居月饼盒,营造出月饼紧俏的感觉。

中秋节,顺德人除了吃月饼,还会给孩子们准备鱼仔饼,鱼仔饼小巧可爱,让人舍不得下口,是许多顺德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吴川的大金九月饼声名远扬,它创立于清光绪年间,创立人为郑金九。最经典的款式是用五仁和金丝火腿肉馅做成,这五仁分别是瓜仁、榄仁、麻仁、桃仁和杏仁,一个月饼有一二斤重,可供一家人同时享用。

茂名的小孩,中秋也可以吃到一种极为可爱的食物——猪笼饼,它因做成憨态可掬的小猪的形状而得名,放在一只小竹笼中,一般来说,月饼商人不出售猪笼饼,而是将它作为赠品赠送。在月饼之乡——吴川,有条老街叫大塘边街,这里编制的饼笼十分出名。

在惠州,中秋拜神时要用的月光饼,以公庄最为出名,醇厚甜香。与传统月饼满是莲蓉、蛋黄不同的是,公庄月光饼并没有这两种材料。在月光饼中,最重要的原料有两种:一是糯米粉,二是果仁。

有些食物,与时节的关系更加密切,比如茶果。中山三乡的人爱吃茶果,这里的茶果品种丰富,萝卜糕、芋头糕、三丫苦糕、白水饺、豆捞,还有新鲜的蕉叶做的“叶仔”。珠海唐家湾的茶果也可圈可点,大年初一的“大龙糕”“油角”“糖环”,年初七的“豆捞”,正月十五的“糖圆羹”,三月三“上巳日”的“生粳糕”“生粳炊煎堆”,四月初八“佛诞日”的“栾樨饼”,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萝兜粽”,六月六“百花生日”的“百叶甜茶果”,七月十四盂兰节的“叶仔”“炊煎堆”;八月中秋节的“芋头糕”,冬至之日的“银糕”和“菜角”等,尤其是茶果汤,将粘米粉用开水开浆,搅拌时慢慢下水,使之由稠变稀。然后烧锅下油,放入白虾、香芋丝和盐。起锅后倒入上汤,待汤煮沸后,用壳舀一壳米浆,沿锅边慢慢浇濑,制成一层细腻的薄膜。当膜呈出金黄色后,用锅铲切成细条状,让其像跳水运动员一样落于锅中浸汤,故称“濑镬边”,鲜味浓郁,软嫩清口,粉韧爽滑,风味独特。

有一次,我和一位湛江的朋友聊天,她最念念不忘的家乡小吃是木叶塔,也有人叫木叶夹,这是当地逢年过节必做的一道美食,是孩子们贫困童年难得的甜美回忆。木叶夹分为甜咸两种,甜的最受欢迎,主要用料有糯米粉、粘米粉、花生仁、虾米、椰丝、芝麻、白糖、红糖等,均要炒香,最特别的是在糯米团中加入了“田艾绒”,用煮好的田艾绒和米粉搓成皮,捏成一个个扁圆体——俗称“饼婆”,包入馅料,然后用大树菠萝的叶子夹住蒸制一个多小时,大树菠萝有特殊的清香,蒸完之后,口感软糯甜蜜并夹杂着清香。木叶夹以遂溪杨柑豆坡墟出产最为有名。

食物是节日的赞美诗,节日是食物的咏叹调。这些与节日结伴而行的食物,美好、朴素,被我们赋予了许多特殊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或对先人的缅怀,或对自己辛苦劳作的犒劳,或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食物就这样深情地呼应着节日,在四季轮回中周而复始,成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温暖,最终演变成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恩平馅料烧饼
100分烧饼
烧饼崔
小猪吃烧饼
天琴叮咚
俄罗斯的饺子有哪些奇怪的馅料
走进红色恩平
China
恩平民歌在非遗保护视野下进入校园发展的有效发展
好好的路
烧饼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