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鹏 朱丽娜 李莉明 刘晨晨 肖晓燕 高剑波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市450052)
患者女性,14 岁。因发作性头痛、头晕1年余,于2021年3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伴头晕,疼痛部位局限于右侧额顶部,钝痛,30 min 后可缓解。3 天前患者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癫痫,1 min 后缓解。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未见异常。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5.0 g/L,血小板580×109/L,纤维蛋白原5.99 g/L。MRI 检查:右侧顶叶大脑镰旁不规则结节状实性肿块,可见2 个结节融合而成,边界较清晰,约4.2 cm×4.0 cm×3.9 c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T1WI 呈略低信号或低信号(图1A),T2WI 呈不均匀低信号或高信号(图1B),DWI 病变呈弥漫稍低信号(图1C),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强化欠均匀,其内可见点状无强化影(图1D);病变累及大脑镰跨中线,邻近脑膜增厚伴强化;肿块周围右侧顶叶见大片状T1WI 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水肿区,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略向左侧偏移;影像诊断考虑为右侧顶叶胶质瘤。手术前行胸腹部CT 检查,除外转移性。随后行右侧顶叶占位切除术,术中于纵裂内见肿瘤组织,呈灰白色,质韧,形状不规则类似生姜,有包膜,宽基底附着起源于大脑镰,侵蚀大脑镰向左侧顶叶膨胀性生长。光学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丰富,黏液样间质较少,瘤细胞多呈短梭形和类圆形,呈簇状及条索状排列,可见核分裂象(图1E)。免疫组织化学:GFAP(−),S−100(部分+),Oligo−2(−),SSTR2(−),AE1/AE3(−),Vimentin(+),EMA(弱+),PR(部分+),STAT6(−),CD34(−),SOX−10(−),Ki−67(5%+ ),Brachyury(−),Desmin( 部分+ ),ERG(−),CD99(部分+)。基因检测(图1F):本例发生EWSR1 基因断裂(阳性)。结合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EWSR1 基因检测结果符合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asarcoma,EMC)。截至2021年 9月患者术后状况尚好,未出现复发和明显并发症。
图1 右侧顶叶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小结EMC 是发生于骨骼外软组织内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其分化不确定,临床极为罕见,在软组织肉瘤中发病率<1%,每年少于1/10 万例。EMC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儿童或青少年少见,发生部位多见于四肢深部,常见于下肢,也有发生于肺、手足、乳腺、头颈、胸腹腔和颅骨,发生在颅内的EMC 尤为罕见[1-2]。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与肿瘤所在部位相关,病程缓慢,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3]。本例发生于青少年的颅内顶叶,以发作性头痛、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突发颅内压增高症状。
EMC 病理上由大量黏液样间质成分及软骨母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多呈短梭形或圆形排列成条索状、簇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imentin 阳性表达,部分病例出现S-100和EMA 阳性。基因分析以涉及NR4A3 基因的特定染色体易位为特征,常伴t(9;22)(q22.3;q12.2)染色体异位[4]。
颅内EMC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依赖于MRI,影像表现与肿瘤内主要组织病理学成分相关。MRI 上表现较具特征性,多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分叶状肿块伴不同程度水肿,T1WI 上多呈低或等信号,与黏液样成分中的肿瘤细胞数量有关,T2WI 上多呈高或稍高信号,对应黏液样成分或透明软骨区域,信号多较均匀,极少合并出血,DWI 扩散受限不明显,瘤内钙化少见,部分瘤内可见多发薄层分隔,与肿瘤细胞及间质成分呈带状排列并呈中心放射状分布有关。肿瘤边缘和细胞间隔内血管丰富,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并且有延迟强化,黏液成份轻度强化或无强化[5]。本例表现为由2 个结节融合而成的不规则结节状实性肿块,位于右侧顶叶并累及大脑镰跨中线,边界较清晰,T1WI 呈略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低信号或高信号,与镜下黏液样成分和透明软骨区域分布有关,增强后呈分叶状不均匀明显强化,其影像表现与既往文献[5]报道不相似,可能与本例病理成分黏液样成分较少有关。
EMC 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术后复发率高达40%,10年生存率65%~88%[1,4],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此外,深部软组织、淋巴结、骨和脑的转移也有报道。广泛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若有残留易导致复发,该病对放、化疗的效果不显著[4]。本例术后恢复良好,目前仍在随访中。
颅内EMC 应与高级别胶质瘤、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室管膜瘤等相鉴别。高级别胶质瘤:T1WI 肿瘤往往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多合并出血、坏死囊变,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后多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囊壁可见均匀强化。淋巴瘤:好发于幕上,多为实性,边界较清楚,圆形、椭圆形,占位效应较轻,增强后免疫正常者多为明显均匀强化,免疫缺陷者多为不均匀环形强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多位于幕上大脑半球的额、颞叶,体积较大,病灶多呈实性和囊实性,坏死和出血囊变多见,多呈T1WI 稍低信号、T2WI 稍高信号,增强后多呈明显强化。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多见于第四脑室和侧脑室三角区,T1WI 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 多呈高或等信号,瘤周水肿无或轻度,多有钙化,增强后多呈环形中度强化。
综上所述,颅内EMC 罕见,MRI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确诊不仅有赖于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还需基因检测到特征性的染色体易位及融合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