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释意理论解说

2022-03-29 07:11:38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源语译语译员

李 讷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释意理论是国际口译界第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口译理论研究体系。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学者将释意理论著作译为中文,自此开启了中国口译研究新路径,但是中国口译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并多沿用国外研究成果。 2001 年,胡庚申教授创立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开辟了口译研究的新领地。 目前国内国际已有大批口译研究论文建立在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上。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用生态翻译学全面、包容、整体的理论优势弥补过往释意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丰富生态翻译学在口译方向的研究。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做类比,依托东方“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西方“适应/选择”论的哲学基础,通过学科交叉、类比移植、系统纵观的研究方式,系统分析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宏观译学、中观译论和微观译本三个视角, 对翻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强大的包容力和解释力越来越被国内外的学者接受,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胡庚申教授将生态翻译学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这也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适应/选择论”[1]。 从该理论来看,翻译过程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其次译者要在上一步骤的基础上,对译文做出“选择”,此过程也体现了译者的中心主导地位。

生态翻译学主张“翻译即生态平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是维系翻译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所谓平衡包括三方面:翻译生态平衡、文本生态平衡、“翻译群落”生态平衡,其中涉及翻译过程且最为核心的是文本生态平衡。为维系文本生态平衡,译者需根据实际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度适应与平衡,主要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平衡。 语言是翻译活动的根本。 译者在语言维上的适应性选择是指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对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形式上, 即词汇、语法、篇章等层面的适应和转换。 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中包含特定的民族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等因素。 要在文化维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兼具源语和译语双语文化素养,注重传递与阐释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2]。 除上述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和选择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需注意交际维上的适应性转换,即将源语中作者的意图在译语中体现出来,并传递给译语读者或听众。例如,2021 年中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日本记者的提问中答道:去年面对罕见的巨大冲击,我们及时果断采取措施,但也保持定力,没有搞“大水漫灌”。对“大水漫灌”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译员张璐的处理为:We didnt flood china's economy with massive equality。 这一处理首先在交际维上准确传递了总理所表达的不会采取 “过多且 ‘一刀切’”的经济政策;其次,选用“flood”一词不仅在语言维上生动形象地对应原文的“大水”,并且将中文的文化内涵也透彻地表现,译员在适应源语和译语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巧妙选词,完成了口译过程。

二、释意理论

1984 年,塞莱斯科维奇与勒代雷合作发表《释意翻译》,从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角度分析口笔译的异同,阐释同传和交传的基本规律。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孙慧双、黄为忻、刘和平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 通过将巴黎释意学派相关著作译为中文,成功将其主要理论引入中国,并成为我国口译界最为熟悉的西方口译研究流派和理论体系。

释意理论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三角模型”。 其核心思想是:译员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源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讲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译员的中心任务是剥离源语语言外壳,抓住实质意义[3]。

根据释意学派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口译过程中,在译员的理解和表达之间,会出现一个意义和语言分离的阶段。 在此阶段,口译员首先需要理解源语声音信息的意义,并将其所理解到的意义以一种非语言的形式存留在大脑中,然后在译语表达阶段,可以快速搜索到与这一意义相匹配的目的语表达形式。 口译时,译员首先获取语音信息,与此同时,译员将利用发言人的声音信息,唤醒其自身的认知知识,在综合考量发言人身份、听众身份、发言场所、讲话目的等诸多因素后,进行传译。 受生理因素限制,译员大脑短时记忆能力有限,不能将发言人所表达的信息完美复刻,因此在发言人讲话结束后,译员依靠记忆,再进行信息传递,这一过程便具有交际意义。 在此过程中,译员的重点并不在于分析发言人的语言,而在于发言人语言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 所以,“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过程是译员在获取源语声音信息后, 通过口译环境的作用,将其意义产出的过程。

释意理论所认为的翻译三步骤: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 被称为释意理论学派的“口译三角模型”(见图1): 从三角形的顶端开始自发表达思想,因为表达思想的源语形式已不再有约束力。 底部表示未经语境或情景更改的概念从语言直接翻译,这些概念只是知识的目标,而不是理解的目标[4]。

图1 释意理论“口译三角模型”

例如, 李克强总理在2019 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同样也提到“大水漫灌”一词:但我们不会实施“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政策,不会走铺摊子、粗放增长的老路……。 译员张璐对该词的口译为:Yet,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we will not resort to massive stimulus measures ……这里译员完全摆脱源语“大水漫灌”一词的语言外壳,仅传递其意义。 根据释意理论“口译三角模型”,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首先理解总理提出“‘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政策” 所要表达的意义为 “不采取过多强刺激政策”,然后将“massive”这一意义传递给听众,完成源语到译语的代码转换。

三、生态翻译学与释意理论之对比

胡庚申教授认为, 口译是以口头翻译的形式,将一种语言的声音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方式。 在口译的过程中,译语说话人以与源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或以连续口译的形式用译语准确地传递源语发言人的信息,其目的是使交际双方或各方能够即时地相互理解[5]。 塞莱斯科维奇认为,译作就像一幅画,而不是一张照片,而译者和译员就像是画家,而不是摄影师。 因为就像翻译过程一样,绘画过程包含画家的思想, 翻译的过程也需要译者或译员的参与,从源语的表象信息中提取实际需要传递的信息与意义,并将其在译语中表达出来,即:理解源语后,脱去源语言外壳,用译语重新表达和传递源语意义的过程。 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与释意理论在口译研究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下面笔者将具体对生态翻译学和释意理论做对比分析。

(一)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视角下释意理论“新口译三角模型”

生态翻译学和释意理论都认为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翻译是言语行为:将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必须获得并积累非语言形式的知识,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口译。 释意理论认为,在任何情况和场合下,译员都需要语言知识和语言以外的认知知识才能充分理解源语。 译员不能只满足于对语言的翻译,因为两种语言的简单“对等”并不等于“意义”传递。 “意义”的产生需要加入译员在特定认知情境下的认知知识。 口译过程涉及翻译活动的诸者,其中包括发言人、译员、听众、媒体人、评论者等,他们便是翻译生态里的翻译群落。 由于翻译群落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行业背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审美品位、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要求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动态调整,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译语,完成口译过程。 释意理论所指出的“语言以外的认知知识”实际上就是译员在平衡翻译生态过程中, 调动自身认知,适应翻译环境,选择合适译文的过程。 那么对于释意理论的三角模型,可以这样重新定义:在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中,译员在对源语生态环境和译语生态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释意,将源语意义传递(翻译)给译语听众。 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单向的点对点的传递,而是以翻译群落中译者为中心的发散式新三角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新”口译三角模型

(二)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

根据释意理论,口译会经历一个脱离源语语言形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员对源语和译语都要有充分的理解。 塞莱斯科维奇认为,作为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结果就必然具有交际意义,所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对于意义的理解。

首先, 从生态翻译学多维转换的语言维角度看,语言本身是翻译所关注的第一要素。 对语言的翻译包括三个层次: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即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认为,“意义”的最小单元是“篇章”,所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作为“意义”单元的“篇章”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法、句法等。 译员的语言知识属于认知知识,对整体翻译生态环境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生态翻译学中源语与译语在文化维的转化,要求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将源语的表层信息以译语的形式传递出来,还需要将源语生态环境中深层文化内涵同样传递出来。所以译员对于源语和译语生态环境的充分理解, 能使得他们在口译过程中,充分感知发言人声音信息中所包含的明喻和隐喻成分,将发言人的言外之意也传递给听众,尤其是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译员不仅要对于声音信息在语言维上有深刻地认知,还需要对其历史、文化、习俗等背景知识也有充分理解,也就是说,译员需要在口译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以此达到整体翻译生态平衡,并作出适应性选择。

最后,生态翻译学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递语言和文化信息,重点是要达到交际目的。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将源语生态系统中发言人的意图在译语生态系统中体现出来, 并传递给译语听众。 同样,根据释意理论,口译的对象不是某种语言, 而是借助语言表象来表达语言背后蕴含的意义,以此来达到相互理解、交换思想的交际需求。 所以释意理论认为, 口译的目的就是转达交际意义。精准合理地转达交际意义,需要译员对包括口译发言人信息、听众信息、口译现场环境、会议主题、会议目的等口译当时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把握。

(三)生态翻译学理论对释意理论缺陷的弥补

释意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理论上指导着众多翻译实践活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

第一,释意理论只强调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对声音信息的“释意”,忽视听众的接受能力。 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都指出:译员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认知,对口译过程中的声音信息进行“释意”,从而将源语的意义转达给听众。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忽视一点,听众需要有与译者相同的认知才能感知到译员所传递的意义,否则此次口译结果将是无效的。 由此可见,释意理论仅片面地考虑了源语生态环境,而未充分关注口译过程的整体性。 与之不同,生态翻译学更强调“生态平衡”与“整体协调”。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将源语的生命完备地移植到译语的生命中,使之转达源语全部的生命。 口译过程中,译员需尊重崇尚源语和译语的文本生命,这就要求译员不仅要对源语生态环境,即源语语言、文化、习俗等有深刻把握,还需要对译语生态环境有同样深刻的了解,这其中自然包括源语与译语生态环境中的翻译群落——听众。从这一点来看,生态翻译学比释意理论更强调译员对口译听众的关注[6]。

第二,释意理论否认“不可译性”,拒绝异化的翻译方法。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过程传递的是意义,所以对于形式没有限制。 但是,在复杂的口译生态环境中, 发言人和听众隶属于不同翻译生态环境,其历史文化背景、社会阶层、不同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可能大不相同。 由于文化所造成的差异在口译过程中可以适度地通过“释意”来解决,但是一些带有浓厚民俗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是无法解决的,例如中译英过程中,汉语的诗歌、歇后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具有很强的不可译性,所以一般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选择归依于源语生态环境,采用异化的翻译手段,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但是释意理论认为,口译过程传递意义,并不承认异化翻译手段,这也是释意理论为学术界所争议的点。 作为生态翻译学核心理论,“适应/选择”论认为,口译是译员在适应口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译语做出选择的过程。译员在“如何译”的过程中,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讲求多维适应与多维选择。 在口译过程中,为适应源语生态环境,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会采取直译、异化、语义翻译、形式对等等翻译方法和策略;与此相对,为适应译语生态环境,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会采取意译、归化、交际翻译、功能对等等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也呼应生态翻译学的定义,即:口译是译员为适应口译生态环境,对语音信息进行移植的选择性活动,在此过程中,译员占据主导地位,以发言人的语音信息为依托,其目的是进行跨文化的信息转换[7]。

第三, 根据释意理论 “脱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以语言为载体所传递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只强调“意义”,而忽视“形式”。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需要达到一种平衡之美,达到整体协调。 目前在口译过程中,生态翻译学对于译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递意义,或是简单地在语言维上实现信息传递,而需要体现口译的交际功能,源语的形式之美尽可能以译语本身的语言特点体现出来,实现“意美”和“形美”。 可见,翻译追求的不仅仅是意义的传递,同时还需要注重“形式”美。 生态翻译学更加重视翻译形式上的自然化、生态化,使译文生动活泼。 那么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在保证迅速传递源语信息的同时,需要关注译语对仗、押韵、语音和用词等,以保证呈现出的译语使听众如沐春风。

结 语

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原则与“释意理论三角模型”中译员占据核心地位不谋而合;同时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原则与释意理论 “脱去源语言外壳”传递“意义”的过程相契合。 生态翻译学“整体性”“平衡性”的翻译观,要求译员对源语生态环境与译语生态环境同样重视,弥补了释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忽视口译听众、否认文化负载语具有“不可译性”以及译语形式可更具美感等不足之处。 由此可见,中西方在口译领域研究所占的哲学角度不同,但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对国外翻译理论的解释和包容不仅能够促进其国际化发展,而且能使口译研究在中国更加深入和全面。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译员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天府新论(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英语学习(2017年3期)2017-04-10 23:21:37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外文研究(2016年3期)2016-03-17 12:41:05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