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创新驱动引擎作用 加快推动淮南高质量发展
——淮南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分析研究

2022-03-29 03:02吴湘婷顾驭天淮南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
安徽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淮南市全市驱动

文/陈 杰 吴湘婷 顾驭天(淮南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

一、淮南市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部署,结合淮南实际和发展基础,提出建设“一区、一基地、一市、一中心”(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构建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基地、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新型城市、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先后出台了《淮南市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淮发〔2017〕35 号)、《淮南市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淮府〔2017〕90 号)、《淮南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淮府〔2018〕47 号)、《淮南市支持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淮府〔2018〕86 号)、《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2019 年8 月29 日)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1.凝聚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招引计划等激励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市的科技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安徽省“特支计划”20人、安徽省“115 产业创新团队”8 家、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89 人。全市建有博士后工作站14 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1.24 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89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8 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0.86 万人,高级工7.14 万人)。培育淮南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67 家,培养市级人才233人,带动企业直接投入6800 万元,全市创新人才及团队研发产生的科技成果245 项,实现销售收入65579万元,上缴税款2022 万元。淮南矿业集团、安徽理工大学等创新主体主持及参与完成的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项,包括国家二等奖2 项,省一等奖8 项、二等奖10 项、三等奖37 项。

2.进一步提升科技园区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园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进一步呈现。淮南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强化“互联网+创新创业”,进一步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淮南科技创新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建有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理工大学和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5 个国家级研发及产业促进服务机构,拥有2 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区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淮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一心、五园、三社区”的布局。园区已经于2019 年以安徽省第一位次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截至目前,园区技术研究开发累计投入9400 万元,新增大型仪器设备共计287 台套,建设各类研发机构21 个,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共13 项,吸引专家28 人,建立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4 个,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1 个,推广新品种21 个、新技术19 个、新设施8 个,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创新研发示范转化创业载体作用。

3.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推动技术交易稳步增长

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20 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 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有143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从2016 年的3.4%增长至2020 年的30.4%,连续4 年居安徽省前三位。全市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8 家、省级研发平台68 家、市级研发平台172 家;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 家;建设省级众创空间8家、市级众创空间9 家。2016—2020 年,全市在线登记科技成果1333 项,吸纳技术合同2792 项,合同金额44.43 亿元;输出技术合同1374 项,合同金额36.33 亿元。

4.加大科技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科技创新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科技投入19.6 亿元,市本级兑现科技创新政策资金1.6 亿元,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2019—2020 年,共有67 家次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所得税税率优惠,减免所得税额10705.41 万元;42 家次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所得税额671.1 万元;574 家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94768.32 万元,为企业减免税收23692.09 万元。

目前,全市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淮南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顺利实施。“一廊五地”(合淮产业走廊、现代化绿色化工新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高质量推进。沪苏浙地区来淮投资项目增长明显,合淮同城化建设推进顺利。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日趋明显;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紧抓产业发展政策,发展势头较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型显示、5G 器件、煤化工、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取得了零的突破;千亿规模的煤电化气全产业链和大数据、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装备制造、煤系固废物综合利用五大百亿产业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新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在为全市的经济稳步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二、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全市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虽然进一步得到凸显,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主要体现在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创新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创新驱动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积极性和创新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2.创新主体建设有待提升

创新主体与城市的发展需求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缺乏、衔接性不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战略性合作多、实际产业化合作项目少,创新主体能力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科技成果转化较少等问题客观存在。

3.科技投入有待增加

淮南市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要素比较缺乏,只注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研发投入增长乏力。财政性科技投入逐年下降,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差。“十三五”期间,淮南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由“十二五”期间的15431 万元下降到14852 万元,相比少投入579万元。创新风险投资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推进困难较大,利用社会资金实现创新项目、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途径和办法不多。

三、淮南市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分析

“十四五”是淮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淮南市作为以工业立市的较大城市,科技创新条件优越,产业布局合理,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重点产业主要分布在化工、医药、汽车、纺织等34 个领域;建有1 个国家级开发区、1 个国家级高新区和4 个省级开发区;拥有高等院校6 所,居全省第4 位,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8 家,居全省第5 位。发展经济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找准发力点,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发展核心产业,建立特色园区,发展壮大产业经济,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创新任务部署落实。全面提升淮南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1.完善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科学编制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修改《淮南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研究出台《淮南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创新政策,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主动加强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的联系,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学习“合肥速度”,借鉴“滁州经验”。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产业创新经验和规律,提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体系,强化创新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全方位激发创新活力,为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结合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加大重大和重点项目落户淮南市招引机制,科学布局重大项目,分步实施,细化任务,建立考核机制。

2.强化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建设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等创新主体。大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政金一体化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身创新活力。

3.实施人才引育行动

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机制,鼓励高层次人才、团队带项目、带技术来淮南市创新创业。让创新人才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

4.建立保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

建设科技强市,提升创新能力,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应当建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明确任务分工。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政策落实、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研发机构建设、风险投资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强化企业科技投入意识,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逐步提高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GDP比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更离不开创新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经济发展多个层面,是一项复杂性、多元化的工作。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带来了发展理念的变化,也使得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变。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靠技术创新,调整产业创新结构方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大体制机制、环境营造、资源投入、扩大开放等方面保障力度。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深入到各个领域,让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进一步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并逐步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淮南市全市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又是荠菜花开时
雨中即景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