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彬斌(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发展壮大十大新兴产业是安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安徽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安徽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的重要内容。“双招双引”作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事”、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更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抓手。
新兴产业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性,相较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对要素提出更高层次需求。
代表高科技能力的新兴产业,聚焦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以新兴技术或工艺为核心基础,需要集成创新要素予以支撑。创新要素的充裕程度及利用效率,将直接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和状况。通过“双招双引”加快布局一批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和产业升级的创新要素,能够有效加快攻克“卡脖子”核心技术的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产业链供应链断供风险。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是新兴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的突出特征,由此引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有研究发现,贡献专利的“双创人才”引进每增加1 人,对企业的专利贡献数增加约8.4 个。领军人才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火车头”,能够凝聚并带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时,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亦日益凸显。通过“招才引智”,培养和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推动组团式落户创业,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新兴产业企业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呈现轻资产、高成长、高波动特征,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偏好“重盈收、重担保、重抵押”,导致企业较难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中获取资金,间接融资难度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直接融资市场资金,具有共同成长、共担风险的特性,可为新兴产业发展赋能。借鉴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同层次市场间是活跃有效的,有利于新兴产业企业吸收更多元化的资本满足融资需求。通过招引多元化资本力量,强化股权、债券市场支持力度,更好利用直接融资渠道,以投贷结合方式吸引资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不仅技术突破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包括创新生态、生产生态、应用生态等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配套与支撑体系也至关重要,对于提升产业能级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建立了较好的产业生态,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上取得了突破,表现为不断有经济增长点涌现。当前,产业生态已经进入了一个构建需求对接、业务关联、市场融合、经营协同为特征的新时期,以龙头带动、生态培育为引导,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
本着“弱什么招什么、差什么引什么”的原则,聚焦十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的薄弱环节,为“双招双引”精准发力提供方向。
龙头骨干企业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先锋力量,对提升区域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安徽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存在龙头骨干企业较少、企业规模偏小的现象,如省内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83 家,企业数量在长三角地区最少;省内现有环保类上市公司市值基本在20 亿~50亿元,缺少百亿级的大型上市环保企业,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且主要市场多集中在省内,对产业链拉动作用不强。新材料产业与广东、江苏等地相比,小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偏少,对全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有限。同时,全省各地新兴产业发展呈现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的趋势,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节能环保产业多在合肥、马鞍山、滁州布局,新材料产业则集中于铜陵、马鞍山、芜湖、蚌埠。这与各地的产业基础紧密相关,但也需要把握产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路径,特别在起步阶段,要有效发挥集群集聚效应,避免同质、无序竞争以及由此造成的产能过剩等问题[1]。
创新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安徽新兴产业企业创新采用的多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多数企业创新活动集中于模仿和逆向开发,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2]。合金结构钢、超高纯有色金属靶材、光刻胶、电子湿化学品、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等产品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生命健康产业中仿制药占绝大多数。同时,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产业化协同创新链仍有待完善。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中,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能力不匹配、高端集成电路国产化制造装备缺位等现象突出,EDA 工具、离子注入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软件、设备国内自给率普遍较低;生物医药产业在靶点发现、药物工艺等基础研究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人才是支撑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发展初期、成长期还是成熟期,新兴产业都更需要高端人才的加入。安徽在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创新型、复合型等高素质人才、团队占比偏低,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产业领袖缺乏,行业人才存在“有高原少高峰”问题[3]。资料显示,十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人力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70%左右的岗位非常紧缺,人才供给体系有待优化。同时,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调研普遍反映招工状况不如预期,技术工人比普通工人更难招聘,一是因为劳动力外流到沪苏浙等工资相对较高的发达省市务工,持续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二是因为青年人的择业观发生较大变化,呈现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受度低的“三高一低”特点,更倾向于“体面而有前途”的工作,从事技术工种意愿降低。
新兴产业的发展起于技术、成于资本,要使其加速发展就要利用好多元化金融支持。当前安徽以资本链耦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多链协同的投融资生态仍有待优化,全省多层次资本市场总体规模、层次结构、功能作用等需进一步提升。一是总量规模偏小,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不足,与沪苏浙相比,安徽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均有较大差距,证券化率仅为上海的1/4,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沪苏浙的38%、26%和24%。二是融资能力有待提升,融资方式仍以间接融资为主,2020 年直接融资占比仅为8.5%,低于沪苏浙10.7、28.5、20 个百分点。2020 年除新上市公司外,有82%的上市公司未实施再融资。私募基金与十大新兴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对于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行业投资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不足。沪苏浙拥有各类金融改革试验区,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全周期金融服务,安徽的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尚待破题。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新兴产业的能力有待提升,运用金融科技引领集成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5 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已开展区块链建设。安徽累计仅发行1 只创新创业债,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还没有落地项目。
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是安徽“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应着力强化“双招双引”对高质量发展要素的集聚作用和对强链、补链、延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聚焦细分领域。以十大新兴产业地图为引领,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发展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按年编制修订产业招商指南,细化全球范围内行业重点招引企业。二是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强化平台思维,打造“科创+产业+园区+展会”的“双招双引”开发平台体系,广泛整合资源。创新招引办法,持续推进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等方式,着眼补链、延链、强链和形成完整产业生态,推动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招商。兼顾招大引强和高品质初创企业,突出重点功能区和园区、重点国别(地区)招商,吸引行业龙头骨干、“单打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三是专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围绕十大产业链,突出链条型、基地型、平台型重大项目招引,注重项目落地开工保障,专班顶格推进全要素全过程跟进服务[4]。
抢抓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机遇,依托“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梳理关键重要技术需求清单,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集聚创新资源来皖,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突破更多“卡脖子”技术。紧盯高端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具有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在皖院士资源,深度对接全国学会创新资源,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高端跨界融合技术研发持续跟踪,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联合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等产学研融通组织,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落地安徽。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立足“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促产业”,鼓励安徽省内企业与国内大院名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招引以产业领军和行业拔尖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支持在省外、境外设立“人才飞地”、离岸基地,转变人才使用方式,由“为我所有”“人才到位”变为“为我所用”“智力到位”。通过开展“招才引智名校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国内外人才、项目落地。针对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定期发布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对骨干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等技能型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对用人主体引进紧缺人才给予补助。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以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完善覆盖各类别、各层次、各发展阶段人才的政策体系,进一步集成人才服务资源,一方面做好“税学医房”等保障,另一方面持续深化首席科学家、编制周转池等制度,积极探索“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赋予领军人才充分自主权。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对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抓住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安徽基地落户合肥契机,举办企业上市推广、培训沙龙等活动,推动安徽新兴产业企业对接沪苏浙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招引创投风投机构,优化政府性股权基金参股创投风投比例,引导投资安徽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股权和未上市企业股权[5]。推动头部金融机构在安徽集中设立,培育发展各类金融中介、交易、结算等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通过举办或承接全国性投资基金峰会,引入优质私募基金,优化自贸区等创新区域的优惠奖励政策。以风投创投“实缴资本”为核心,加大补贴奖励力度,做大基金市场规模,打造覆盖省市县多级的“政府母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基金”体系。加强双创债、绿色债、碳中和债、资产支持证券、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融资工具的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