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忠伟
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指出:数学语言是数学最有特点、最充分的特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合理地进行表达,借助数学语言的不断变化,让学生经历理解、转化、迁移语言的过程,提升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为基础,尝试在四年级设计一节指向分数意义理解的练习课,促进学生初步感悟“量”与“率”。整节课中,教师基于数学语言的变化,有效引导学生规范合理地表达分数的意义,读懂不同语言背后的相同意义,并通过语言的合理转换与迁移来促进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深度理解。
【课堂回顾】
一、整体回顾,整合语言——规范表达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教师要借助语言的转变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整体回顾,创设机会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表达中整合内容,学会更规范的表达。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图1
师:你们更同意哪种解释?
(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整体的价值,并认同生3的表达方法)
师(小结):是的。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 份就是几分之一”,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就能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 份就是几分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整体的理解并不陌生,甚至还有许多分整体的经验。因此,在整体回顾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多元素材,让学生自主整合相应概念,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
二、对比质疑,读懂语言——读懂多种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等。不同的语言虽然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可以表示相同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规范表达,也要引导学生读懂不同的语言。
1.借助质疑,读懂不同的文字语言
(学生圈画,之后展示交流,形成图2)
图2
生:不一样,一个是把1个物体平均分,另一个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
生: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它们都是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不同的是颗是固定1 颗的一半,而是不固定的,它可以是8颗、4颗、2颗等的一半。
(分析: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一字之差就相差千里。在上面的片段中,虽然颗和不管是分法还是结果,都非常接近,但它们却对应着数学学习的两类情况,即“量”与“率”,对它们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也不清楚其背后的原因。因此借助数学语言的表达,能让学生读懂相同数字背后的不同意思,在有效的争论与思辨中感受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聚焦本质,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对比,读懂不同的图形语言
(教师出示作业纸中一条长度为13 厘米的线段,学生操作。之后展示交流,形成图3)
图3
师:从同学们的画法中,老师主要找到了这样两种不同的画法,你们更赞同哪一种?(虽然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读懂“量”与“率”,但大多还是以第①种画法为主)
生:我也赞同第②种,我们首先需要找到1 分米,然后才能平均分。如果直接把线段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那应该是
(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量”与“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有一定难度的,仅靠一种语言进行直白的对话也是不够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多元的学习材料,呈现不同类型的语言,并通过有效对比,促使学生真正读懂不同语言背后的道理,深度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联系生活,迁移语言——迁移运用数学语言
迁移分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高路迁移需要不断形成“抽象与具体”以及“抽象与抽象”交错的复杂认知结构。数学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言,把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生活进行联结,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语言,理解语言,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目的。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是的。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型的问题,你能举例说说吗?(请同桌先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师:老师也来说一个例子。(教师课件出示:李强和王敏参加跑步比赛,已知李强跑了全程的王敏跑了千米,谁获得了胜利?)
生:我觉得不确定。因为全程是多少我们不知道,所以也不知道有多长。
生:我觉得有三种可能。如果全程是1 千米,那么李强和王敏跑的路程一样长;如果全程超过1千米,那么李强的大于王敏的千米;如果全程不到1千米,那么李强的小于王敏的千米。
(分析:通过数学语言的多元表达,学生虽然对于“量”与“率”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大多还是聚焦在某个分数上,这并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度地理解分数意义。因此教师创设了有效的生活情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迁移,不仅提升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水平,也提升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语言的表达,也要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有效借助数学语言来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发展。
一、在同种语言的逐步深化中感悟本质
文字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相同的文字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要不断挖掘语言背后的意义,让学生在同种语言的不断变化运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的本质。在上面的课堂教学中,不管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还是从“率”到“量”或从“量”到“率”,都体现了数学表达的不断深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有效借助不同层次的表达及优化,不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关注本质。
二、在多种语言的互通互译中加深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字、图形图像、数字符号等语言表征间不断转换,在互通互译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量”与“率”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补充了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通过多种语言的解读、对比与转化,使学生逐步清晰“量”“率”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在不同语言的优化迁移中发展思维
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迁移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不同语言的表达与转化,学生逐步理解了概念。此时,教师还需要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上面的教学中,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学生对于“量”与“率”已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脱离生活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例子来再次解读“量”与“率”。这样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有生命力,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更多表达的机会,在多样的练习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