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16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危重症,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1]。目前,该疾病的治疗关键为恢复脑血管再通及挽救梗死灶周围半暗带神经细胞[2]。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较多,如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等,虽可缓解症状,但效果仍不理想。银杏二萜内酯葡氨可防止血栓形成,并能清除氧自由基和神经毒性物质,从而保护缺血组织免受损害[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未来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4±8.4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0 h,平均(5.02±2.45)h;初发34 例,复发16 例;红细胞比容47%~52%,平均(49.38±0.94)%。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80岁,平均(61.86±8.2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1 h,平均(5.37±2.26)h;初发37例,复发13例;红细胞比容47%~52%,平均(49.41±0.89)%。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风病的经络痰瘀阻络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次症:气短乏力,口角流涎,心悸便溏;舌脉:舌质黯淡,苔薄黄腻或白腻,脉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均在发病48 h 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③合并高血脂症;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患有脑肿瘤、脑炎及脑脓肿;③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④合并严重心脏射血功能障碍;⑤对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过敏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Pfizer Inc,批准文号H20170216,规格:20 mg),每次20 mg,每天1次;口服氯吡格雷(Sanofi Clir SNC,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每次75 mg,每天1次;口服阿司匹林(Bayer Vital GmbH,批准文号H20130339,规格:100 mg),每次100 mg,每天1次。
1.3.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江苏康缘美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20024,规格:25 mg/支),每次25 mg,用250 ml 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 次,其他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液流变学。抽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KES-900F全自动血液流变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检测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指数。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 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该评分量表包括11 个项目,分值0~42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6]。③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转氨酶升高、低血压、胃肠道反应、失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两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t值对照组治疗前后P值对照组治疗前后t值观察组治疗前后P值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mPa·s)1.86±0.12 1.88±0.10 0.905 0.368 1.75±0.11 1.61±0.09 6.965 0.000 4.778 0.000 14.191 0.000纤维蛋白原(g/L)3.73±0.34 3.74±0.31 0.154 0.878 3.01±0.40 2.32±0.39 8.734 0.000 9.698 0.000 20.155 0.000血小板聚集指数(%)68.74±7.53 68.76±7.41 0.013 0.989 58.65±6.85 52.37±6.49 4.706 0.000 7.009 0.000 11.766 0.000
2.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 周后,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治疗前15.28±3.19 15.27±3.21 0.018 0.986治疗后8.79±2.75 4.92±1.76 8.381 0.000 t值10.896 19.992 P值0.000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生活方式及情绪激动有关,且该病患者常患有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常使血液黏稠度和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血管硬化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7]。该病急性期主要损害因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容易诱发代谢障碍,甚至脑细胞坏死;同时坏死的细胞可产生多种神经毒性物质,损害周围脑组织;亚急性期损害主要是坏死细胞激活的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梗死灶周围脑细胞[8]。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并同时长期使用抗凝剂、降血脂药物等预防栓塞再次发生[9]。但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短,且血供恢复时也可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组织产生二次损害。因此,在及时恢复血供的同时,应保护梗死灶周围半暗带脑细胞免受氧自由基损害。
传统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偏枯”等范畴,外因为饮食不节,气候变化等,内因为脏腑阴阳失调,血虚液燥,五志化火,气机失调,导致痰阻经络,淤血阻滞。因此,治疗中风的原则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清”[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 周后,两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指数及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治疗可降低血液粘滞度,预防血栓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分析原因为,银杏叶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化浊降脂的作用,而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是银杏叶多种提取物合成的液体药物,具有活血通络功效,可有效缓解中风症状[11]。
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作用机制为:①可以特异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降低血浆黏度,防止血栓形成[12-13]。②可以降低氧化氢诱发的氧化应激水平,终止细胞膜脂质氧化反应,并清除氧自由基,从而保护脑细胞免受氧化物损害[14]。③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诱导的炎症反应[15]。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可进一步降低血液粘滞度,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脑组织血供;保护脑细胞免受炎症介质及氧自由基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此外,本研究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低血压经补足体液后恢复;转氨酶升高未超过正常值1.5 倍,故未予处理,且停药后自行恢复;胃肠道反应、失眠均不严重,停药均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氨注射液治疗可降低血液粘滞度,预防血栓形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