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静,陈华芳(通讯作者)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001)
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的情况下,乳腺癌患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存在年轻化发展趋势。在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十分常见,对女性身心健康威胁严重[1]。目前,临床主要应用超声,乳腺X线摄影,磁共振等对患者进行检查以及诊断。乳腺X线摄影因其具有成像速度较快、成像质量高、诊断准确率较高的特点在临床应用较多。本文于本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疾病患者中,观察乳腺摄影技术规范化操作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苏州市立医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疾病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78岁,均值(56.75±3.65)岁。其中,双侧、单侧乳腺摄影80、20例。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
使用Selenia Dimensions乳腺机(生产厂家:美国Hologic公司)、自动曝光控制系统、压迫板、探测器、图像采集系统、BARC阅读器、打印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临床经验,围绕乳腺摄影技术使用,制定规范化操作程序。所有检测人员均需要接受相应的规范化培训,并且要求由具有乳腺上岗证的技师承担全部操作,确保能够有效完成仪器使用、投照体位、图像采集等操作。在明确操作流程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申请单进行核对,并了解申请单信息,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乳腺摄影方法,使患者明确在可承受范围内乳房压迫的重要性,改善患者紧张情绪。进入机房后,指导患者脱掉上衣,将乳房表面异物去除。技师进入图像采集系统,确定患者信息,并对患者资料进行核查,选择视图、摄影体位,对设备性能进行检查,完成摆位。在摆位前,应对患者乳房进行观察,了解患者乳头、乳晕、瘢痕情况,并观察被检者可能受照部位表面是否有赘生物并予以记录。经触诊,明确患者乳房肿块位置,并予以记录。以患者乳房大小作为参考,合理选择相应规格的压迫板,并使用摄影体位摆法进行摆位。经自动曝光处理,完成图像采集。以患者乳腺结构以及形状作为参考,合理控制加压厚度,应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尽可能增加压力。借助加压技术,通过乳房加压,在降低X线剂量的同时,能够确保乳腺拍片密度处于均匀状态,进而有效控制腺体重叠,提高影像质量。临床多使用CC、MLO作为常规摄影体位,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以患者实际病情出发,可使用侧位,对MLO进行替代。在操作过程中,应结合患者乳房大小,选择相应的压迫板。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针对CC位,应指导患者按照正前方方向站立在摄影架前,并将检查台调节到乳腺下缘转角处,一只手对患者乳腺组织进行牵拉,使其逐渐远离胸壁,并靠近探测器上,进行固定加压处理,后抚平乳腺皱褶。另一只手放在患者背部,保持患者稳定状态,以免在加压过程中患者出现移动情况。针对MLO位,要求患者应保持面向摄影机,并以30°~60°视角对C臂进行调节,如果患者身材矮胖,则需要增加调节角度,反之则减小调节角度,正常身材角度为45°,要求患者胸大肌、检测器台面应保持平行状态。抬起患者手臂,保持患者侧肩部处于放松、下垂状态,技师应处于被检测乳房内侧,展平患者乳腺,将其放置在台面上。按照上宽下窄将胸大肌投影在图像内,将乳腺下缘包入图像中,使图像能够显示下胸壁,并按照外上方向,对乳房进行牵拉,并予以固定加压处理。针对侧位ML,在病变紧贴胸壁的情况下,可选择乳腺侧位,予以定压放大处理,经乳腺二维定位,在确定患者病变准确位置的情况下,可使用侧位。夸大头尾位(XCCL),让患者转动身体,使乳腺外侧的深部组织放在台面上,显示乳腺大部分腋尾的外侧的深部病变。乳沟位(CV),双侧乳腺都放在台面上,用于增加乳腺后内深部病变的显示。
乳腺MLO,CC位图像显示如图1:
图1 为标准的乳腺MLO,CC位图像
以《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2](MOST)标准作为依据,判断患者乳腺摄影技术应用后图像质量。其中:甲级片:图像乳腺结构显示清晰,软组织显示层次丰富,患者乳腺腺体、腺体间隔结缔组织、血管以及病变具体情况显示准确、清晰;乙级片:未达到甲级片标准。
患者女,45岁,初始症状为乳房触及较硬、不规则肿块,未出现疼痛症状,后出现乳头自发流出颜色清亮液体,乳头向内回收,后在医院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下图2为该患者检查图像:
图2 为患者的检查图像
在本文100例患者中,乳腺癌阳性病例检出率78例,占比78.00%,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乳腺癌患者78例,占比78%,确诊率100.00%。共获取图像360幅,甲级片340幅,占比94.44%,其中,CC位180幅,占比50%,MLO位160幅,占比44.44%,乙级片20幅,占比5.56%,其中,CC位15幅,占比4.17%,MLO位5幅,占比1.39%,在本文研究中,未发现废片情况。针对甲级片而言,在CC位中,CC位图像乳腺结构显示清晰,软组织显示层次丰富,患者乳腺腺体、腺体间隔结缔组织、血管以及病变具体情况显示准确、清晰。MLO位图像胸大肌、腋下脂肪、腺体组织以及淋巴结显示清晰。针对乙级片而言,在CC位15幅图像中,存在4幅乳房内侧缘显示不清晰,8幅乳头未放在切线位,乳头与乳晕区影像部分重叠,3幅存在伪影、遮挡情况。在MLO位5幅图像中,3幅未完整显示外上侧腺体组织且胸大肌显示不充分,1幅位置较深,未完全显示病灶,1幅腋前份褶皱偏多且乳头不在切线位。见图3~5。
图3 为乳头未放在切线位,乳头与乳晕区影像部分重叠
图4 为未完整显示外上侧腺体组织,胸大肌显示不充分
图 5 为腋前份褶皱偏多,乳头不在切线位
表1 患者检出率
相关研究表明,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具备较为广阔的FFDM动态范围,可支持多种后处理功能,与常规屏片系统相比,该技术放射剂量相对较低,图像更加清晰。乳腺钼靶X线诊断效果与图像质量密切相关,为有效提升图像质量,不仅需要选择优质的设备,还需要确保摄片技师专业水平[3]。
在本文100例患者中,阳性病例检出率78例,占比78.00%,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乳腺癌患者78例,确诊率78.00%。共获取图像360幅,甲级片340幅,占比94.44%,乙级片20幅,占比5.56%。在本文研究中,未发现废片情况。针对甲级片而言,在CC位中,CC位图像乳腺结构显示清晰,软组织显示层次丰富,患者乳腺腺体、腺体间隔结缔组织、血管以及病变具体情况显示准确、清晰。提示,基于乳腺癌诊断,落实乳腺摄影片规范操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使用乳腺钼靶摄影,并配合数字化处理系统,可有效提升乳腺癌确诊率,并保障图像质量,有利于实现体位设计优化,确保能够准确、清晰显现整个乳腺组织,确保乳腺诊断准确性[4]。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技师应先以患者疾病信息作为依据,对患者乳腺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并予以记录,将各项信息准确反馈给诊断医师,经触诊处理,观察患者是否处于乳房异常情况,如果常规体位下未显示图像,可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设计体位处理。针对怀疑存在肿块位置,可更换相应的小压迫板,予以加压放大[5]。在穿破导管的情况下,癌细胞呈向外生长趋势,将会引发纤维增生反应,进而出现极像乳腺增生现象,并伴随钙化情况,如果患者钼靶片中未显示肿块影,医师可予以扪及肿块[6]。因此,在拍摄前,为患者提供触诊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确保后续操作顺利开展,进而为技师规范性操作提供有效保障。乳腺摄影技术对技师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强调技师应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在乳腺疾病中,钼靶属于重要影像手段,特别是在早期乳腺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临床技师应切实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确保自身操作能力,经规范性操作,确保能够获取到清晰地图像,使医生能够获取到准确的影像资料[7]。同时,在有效提高自身乳腺癌知识的情况下,可筛选出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针对复查患者,我们使用同一病人编号,应尽可能将图像保持与之前检查图像相同,并清晰显示对比区域。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并保持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指导,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整个检查环节完成,提高患者依从性[8]。
综上所述,借助乳腺摄影技术规范化操作,可有效提升图像质量,并进一步保障乳腺癌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