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语体分析的母语与非母语文学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一项基于《匆匆》五译本语料库的研究

2022-03-29 08:53
现代英语 2022年2期
关键词:抽象性语体母语

沈 琳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北京 100089)

一、引言

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号召下,大量文学作品积极外译,达到良好传播效果。《匆匆》英译是一项鲜明案例。其现存至少五个译本,由至少五位英译名家执掌翻译,其中既有母语译者葛浩文,也有非母语译者朱纯深、张梦井、张培基与许景城。针对译者选择问题,学界既往多有讨论。谢天振(2013)认为中国文学译介需要母语译者的参与,而韩子满(2014)认为中国译者不必妄自菲薄,许多非母语译者的英译中国文化读本也取得了优秀传播效果。许渊冲(2016)也反对宇文所安应由母语人士英译中国典籍的观点,认为中国译者比英语母语译者更具创造性,更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已有多项实证研究对比母语与非母语译者的文学外译实践,探讨二者间的异同。王之豪与王建国(2019)从状语选择差异进行探析,并以语用方式阐释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的差异。刘爱军与冯庆华(2020)则从it使用情况探讨《红楼梦》译入与译出的差异,发现母语译者更多使用it,增加句式复杂性。吴建及其团队(2021)曾探讨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在副形搭配与动词短语使用上的差异,发现二者间的语言水平与思维差异。本研究以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文学散文《匆匆》为例,从学界少有涉及的语体层面展开分析,可期丰富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的差异研究。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多维分析法,以确保译者风格对比的系统全面性,探究文学外译中的语体层面。多维分析法用于译者风格探究备受推崇(黄立波,2018)。相较既往专注于有限词汇、句法特征的译者风格研究,多维分析法综合67个语言特征,能够形成更为系统的描写,避免片面推断(赵朝永,2020)。目前多维分析法仍少见于文学翻译的母语与非母语者对比,本研究以传播广泛的《匆匆》英译为例展开探析,可期为文学外译的译者选择提供实证支撑。

文章收集五份《匆匆》英译本,分为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二组,分别使用多维分析标注器(ANDREA NINI,2020)进行67个语言特征与6个维度的分析,并使用SPSS展开T检验等差异显著性分析,得出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呈现显著差异的语言特征与语体维度。随后,文章结合译者的语言背景探讨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呈现差异的成因。

三、《匆匆》母语与非母语译者的语体异同

五位译者风格各异,均在特定维度呈现最值,母语译者葛浩文译文交互性最高、叙述性最低、指称明晰性最低与即席性最高。非母语译者中,朱纯深译文叙述性最高,张培基译文劝诱显性最高、信息抽象性最高,许景城译文指称明晰性最高,张梦景译文劝诱显性与信息抽象性最低。

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在维度2(叙述性)与维度3(指称明晰性)呈现显著差异(表1),母语译者的叙述性与指称明晰性均显著更弱。在其他四大维度,组间差异显著性在维度6(即席性)、维度1(信息性)、维度4(劝诱显性)与维度5(抽象性)上逐步增强,母语译者的译文即席性更强、信息性、劝诱显性与抽象性更弱。图1为各维度对比情况。以下逐一维度分析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呈现的语体差异,并结合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成因。

表1 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的多维对比

图1 《匆匆》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的多维对比

(一)维度1:信息性

在维度1,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呈现的文体均为备稿演讲。但母语译者的维度1得分更高,呈现出更高交互性,与读者形成更加紧密的互动,或可在《匆匆》散文英译中形成更好的情感传达,劝慰读者珍惜时间。这一差异可能反映了二者翻译取向的差异,对于同一篇文学散文,母语译者更寻求与读者达成交流,而非母语译者则更寻求信息的传达。

(二)维度2:叙述性

就叙述性而言,母语译者的译文叙述性更弱,呈“学术散文”文体,而非母语译者的译文叙述性更强,呈“私人信函”文体。这一差异可能呈现出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希望侧重传达的信息不同,前者更侧重如学术译论般劝慰读者珍惜光阴,而后者更注重向读者如同书信来往一般阐述时光流逝之迅。

(三)维度3:指称明晰性

就指称明晰性而言,母语译者的维度3得分比非母语译者更低,呈现出更不明晰的指称。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母语译者对英语掌握更加熟练,往往具有更不外显的指称手段(于翠红等,2012),而作为二语习得者的非母语译者则通常展现出更为外显的指称。同时,二者的目的读者不同也有可能成为部分原因。母语译者的译介对象即为目的语文化国家读者,而非母语译者则可能更多面向国内双语读者,供其鉴赏翻译,在指称上加强明晰性以便其阅读。

(四)维度4:劝诱显性

在维度4上,母语译者得分较非母语译者平均值更低,劝诱显性更低。这一维度的差异也呼应二者在语体上的差异,母语译者译文呈现的语体是“想象性叙述文”,而非母语译者译文呈现的语体则是“交互性议论文”,后者的劝诱更加外显。这一差异可能是二者语言水平不同造成,母语译者具有更多非外显的劝诱手段,通过语篇内容来实现劝说。例如开篇问句之中,母语译者未用任何情态动词,而多数非母语译者使用了3至4个情态动词,展现了更为明显的劝说。

(五)维度5:抽象性

母语译者在维度5得分低于非母语译者,文本抽象性更低。文本抽象性越高,其可读性往往便越低。母语译者在抽象性上的控制可能更有助于中国文学的译介传播,降低外语读者的阅读难度。相较母语译者,非母语译者使用的名词化更少。据统计,母语译者的译文中全篇并未出现任何名词化,而非母语译者译文中则出现了1~3处,包括revolution(旋转)、nakedness(赤裸)等。

(六)维度6:即席性

母语译者呈现的即席性(即席信息组织精细度)比非母语译者更高,展现了母语译者在《匆匆》英译的行文中更接近即兴写作,谋篇布局不如非母语译者一般精细。这一差异成因可能仍为母语与非母语译者的语言水平差别,母语译者在译入过程中,对英语使用的自由度更大,产出译文更偏向即兴输出,而非母语译者则在第二语言写作中更为谨慎,偏于呈现有准备话语特征。

四、《匆匆》母语与非母语译者呈显著差异的语言特征

经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67项语言特征,发现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主要在5项语言特征上呈现显著差异(表2)。整体而言,母语译者在英译中使用的名词与条件状语主从连词显著更少,动词、时间状语与WH-连接代词显著更多。

表2 母语与非母语译者呈现显著差异的语言特征

条件状语主从连词包括if(如果)和unless(除非)等。母语译者并未使用,而非母语译者使用较多。例如在开篇排比句的英译中,非母语译者连用三个if,呈现较为外显的逻辑衔接,而母语译者以may进行排比,减弱必然性,缓和语气。

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也在名词与动词的使用上呈现显著差异。相较非母语译者,母语译者的动词/名词比显著更高,全篇使用更多动词,突显英语以动词为中心的特点(何清强等,2016),许多英语名词均源自动词,而汉语则恰好相反,其中名词占中心地位,许多汉语动词源自名词。因此,二者在动词/名词比方面的差异可能来自双方语言背景的不同,中国译者可能受汉语的渗透效应影响,在英语中维持汉语较低的动词/名词比,而母语译者则给出更为符合英语语言特点的译文。

时间状语的差异也值得注意。母语译者译文比非母语译者呈现出显著更强的时间概念,这一差异可能也源自英汉二种语言间的不同。英语更重时间性,而汉语更重空间性(何清强等,2016),母语译者受英语文化影响,在英译中国散文时更加突出时间概念的传达,使用更多once(一旦)、again(再次)等构建时间语义的表达。WH-连接词的差异则主要源自母语译者显著更多的名词性从句使用,在句法上呈现出更高的复杂度,呈现出更强的语言掌握能力。

五、结语

本研究基于多维分析,发现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呈现语体层面的显著差异。具体而言,母语译者的译文叙述性、信息性、劝诱显性、抽象性与指称明晰性更弱,仅即席性比非母语译者更强,且相较非母语译者呈现更高动词/名词比,使用更多时间状语、WH-连接代词,使用更少条件状语主从连词。究其成因,文章提出以上差异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汉语更重名词、重空间,而英语更重动词、重时间,且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的信息侧重与目的读者可能有所不同,母语译者在英语的掌握上也许具备一定优势。文章揭示了中国文学外译中母语译者与非母语译者的多维差异,展望将来,扩大语料体量或可得出更具普适价值的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抽象性语体母语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民主的悖论
翻转课堂模式下《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初探
羌族刺绣中的图案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