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敏
赣州是江西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自脱贫攻坚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赣州是革命老区,抓好脱贫攻坚具有政治意义”的重要指示精神,感恩奋进、尽锐出战,实现了历史性整体脱贫。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让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镇、农民与市民一起现代化,一个不能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振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助力乡村振兴是帮扶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自精准扶贫启动至江西赣州技师学院完成105户建档立卡户全面脱贫,2021年7月份学院对接梅山村开展全面乡村振兴工作,在依托县委“1+1+23”产业扶贫政策体系下,大力发展有机蔬菜、香稻、光伏、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现已建立55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4万元;其中24户脱贫户已安装光伏发电站,7户脱贫户入股龙头企业,23户入股工业园标准厂房。根据现有条件及措施全村脱贫户年均增收3600元以上。从扶贫到振兴,从“帮”到“兴”的过程中的一字之差中,领悟到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对参与梅山村乡村振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梅山村的乡村振兴既是一份新的光荣任务,更是一份新的使命担当。要积极发挥产业帮扶“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广泛开展村企合作;同时也要主动依托大余县农村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井冈蜜柚、绿色水稻、莲子、有机蔬菜等富民产业;打造好文旅、农业等各类产业品牌,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在农科、农产、农旅、农教、农贸、农创上下功夫,促进农业产业品牌化、数字化、全链条化、集群化,探索培育新的乡村振兴模式,加快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的思想意识已深入人心。在乡村振兴行动中,单位已把优秀人才派驻到产业项目上发挥其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发挥自身物力、技术等优势,吸引、培育各类人才,建立村企人才互聘、互学、互培机制,积极投入资金和平台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扶持培养有潜力的村民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将农民培养成善经营的“农创客”“领头雁”、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梅山村“两委”换届后,村“两委”35岁以下干部占57%,年龄最大56岁,最小22岁,班子平均年龄37岁,较上届降低12岁,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班子新局面。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威望,能带头致富,得到群众认可好评。
2021年计划采取“集体+村民”入股合作模式,村委拟在食品产业园牡丹亭食品厂北侧(昌华路南侧)请示划拨出一宗土地(面积为30亩),以“招、拍、挂”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工业土地,用于本村开发兴建食品展览馆,最终形成电子商务、食品展销为一体的新格局,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西风景这边独好,到处都是绿水青山,到处都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梅山村以红色名村创建和梅岭景区4A级创建为契机,探索“红色+乡村旅游”“ 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等模式,带动周边农户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开发出集遗址参观、红色研学、绿色休闲采摘、娱乐游玩等项目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链,将红色资源和经济资源同步发展、促进发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要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重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的内涵。提振全村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全村的凝聚力、向心力。梅山村“古、绿、红”三色资源兼具,各有优势,相得益彰。梅关驿道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岭南最重要的商道、官道和文化走廊、兵家必争的兵道。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王阳明等许多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咏诵驿道的诗篇;巍巍梅岭奇峰叠秀,逶迤数百里,是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岭南岭北气候迥异,造就了世界称奇的“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观;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了《梅岭三章》《登大庾岭》《偷渡梅关》等红色诗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广泛组织引导、做实支持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