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华,韩 茹,徐 金,刘展豪
(山东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服务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数字化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到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现代服务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理论解读。在测度方面,用人均GDP,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等数量指标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很多学者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代理指标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要实现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服务业TFP的驱动作用。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王恕立等发现不考虑环境因素会明显高估服务业TFP的增长率。由于全要素生产率难以全面反映生产要素的经济效果及资源配置状况,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且高质量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质量而言,要求更高级,内涵更广泛,研究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构建多维复合的评价体系。肖磊等从发展基础、经济贡献和成长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王钰等从宏观经济环境、服务业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四个方面评价服务业发展水平。虽然增加了考查的维度,但从构建的具体指标来看,依然侧重对服务业增长质量进行评价,缺乏对环境、社会等因素的考查。随着新发展理念推进落实,越来越多的学者依据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服务业发展能够有效适应、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凸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目前来看鲜有学者以此为视角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评价。
中国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开放程度偏低,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不健全,服务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十分明显。从全国来看,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从沿海向内陆阶梯状递减的趋势逐渐增强,除北京、上海外,其他地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滕泽伟发现中国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超变密度是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席强敏等从城市层面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差距逐渐扩大。梁红艳具体对我国八大城市群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两极或多极化现象,总体相对差异缓慢上升,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沿海地区来看,刘锴等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双峰”分布,总体差异逐年增大,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对长三角地区的研究,高永祥发现各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双向影响的效果,发展较好的省份对其他省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展较差的省份对发展较好的省份也会产生反馈性作用。具体到山东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胶东半岛地区,最不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市,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杨磊和常银萍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六个城市进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呈现点状分散分布,各城市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区域内协同发展偏弱。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系统探究现代服务业区域差异来源并分析差异演变态势的研究较少,难以对山东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第一,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评价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二,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深入分析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及趋势演进,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转移矩阵分别揭示山东三大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分布动态演进及转移概率;第三,总结提出推动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对缩小山东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推动三大经济圈协调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表1 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
熵权法依据每个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权重,可以克服人为或主观因素对评价体系的影响,本文运用熵权法对山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五个分维度指数进行测算,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见式(1)~(3),其中为指标均值:
(1)
(2)
(3)
第二步,计算第项指标信息熵:
(4)
第三步,计算第项指标的权重:
(5)
第四步,计算山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
(6)
2.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及各地市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局及各地市统计局。所有涉及价格因素的指标数据均以2004年为基期进行了平减处理,个别缺失数据利用平均增长率方法补齐。
1.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但趋势向好。根据图1所显示2004年到2019年山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以及分维度指数的发展趋势,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均值介于0.316 5~0.378 2,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0.316 5到2019年的0.368 7,增长了16.50%,年均增长率为1.10%。
分维度来看,协调发展指数均值最高,可持续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次之,开放发展指数均值最低,即山东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表现最好,开放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创新发展指数总体来看水平较低,基本围绕0.324 3上下波动,较2004年的0.330 2,2019年达到0.337 6,出现小幅上涨,创新能力较弱是制约山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创新发展模式,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进展;山东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表明发展的区域差距相对较小,协调发展指数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0.461 1到2019年小幅下降为0.450 3,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差异有扩大趋势;可持续发展指数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年均降低0.28%,表明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稳定性不佳并且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开放发展指数在样本期内显著提升,从2004年的0.161 2大幅增长至2019年的0.345 4,年均增长率高达7.61%,开放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共享发展指数呈现出小幅下降,表明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稳步增长在惠及民生方面表现较差,居民生活质量没有随现代服务业发展得到相应改善。
图1 2004—2019年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
2.
根据图2描述的山东三大经济圈2004年至2019年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情况,三大经济圈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胶东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两个经济圈,综合指数均值处于0.378 2至0.472 2之间;省会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从2004年的0.288 5提高到2019年的0.338 5,处于中间水平,但与胶东经济圈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鲁南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综合指数均值位于0.249 3~0.313 5之间,实现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要重点推进鲁南经济圈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
图2 2004—2019年山东省三大经济圈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为研究山东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的优势和短板,本文进一步对三大经济圈分维度指数进行分析,图3的雷达图显示了具体的变化特征。
根据图3(a)创新发展指数来看,省会经济圈创新发展水平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均值为0.336 1,胶东经济圈次之,均值为0.332 6,鲁南经济圈的创新发展指数均值最低,为0.293 5,但考查期内呈现出明显的外扩趋势,由0.292 7到0.347 8,年均增长率达到1.26%,创新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除鲁南经济圈外,其他经济圈创新发展指数均在小幅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省会经济圈由2004年的0.362 6下降至2019年的0.352 7,降幅为2.75%,胶东经济圈由0.314 7降为0.308 5,降幅为1.96%。分析可知,三大经济圈尤其是鲁南经济圈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存在短板,创新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3 2004—2019年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分维度发展指数
根据图3(b)协调发展指数,胶东经济圈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省会经济圈次之,鲁南经济圈最低,协调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0.516 1、0.443 2、0.383 6,仅胶东经济圈协调发展指数高于山东省均值。从发展趋势来看,鲁南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协调发展指数总体呈现内敛趋势,胶东经济圈呈现出波动外扩的趋势。鲁南经济圈的协调发展指数由2004年的0.411 1下降到2019年的0.369 5,降幅达10.12%,省会经济圈协调发展指数由2004年的0.450 6降低到2019年的0.367 7,降幅为18.38%,鲁南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区域内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加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加剧;胶东经济圈协调发展指数经历了“先内敛再外扩”的小幅波动,总体表现出了外扩的趋势,从2004年的0.515 8到2019年的0.630 6,涨幅达22.27%,表明胶东经济圈地区内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差异减小。总体来看,三大经济圈更加注重用全局发展的眼光看待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协调发展方面做的较好,推动了山东省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
根据图3(c)三大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东、省会、鲁南经济圈,分别为0.454 8、0.413 0、0.281 3,仅鲁南经济圈低于山东均值。胶东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指数呈现出波动外扩的趋势,考察期内增长6.13%,鲁南和省会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演变十分相似,鲁南经济圈位于最内圈,2004年到2019年可持续发展指数由0.302 5下降至0.242 1,降幅达到19.96%,省会经济圈可持续发展指数由0.406 3下降至0.383 8,降幅为5.54%。除胶东经济圈外,可持续发展指数均表现出内敛趋势,表明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山东省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致力于构建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大环保格局。
从图3(d)开放发展的角度来看,胶东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指数均值最大,达到0.506 5。鲁南与省会经济圈开放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0.165 6和0.150 0,均低于山东开放水平。从发展趋势来看,胶东和省会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外扩趋势,胶东经济圈借助有利的沿海区位条件,开放发展指数由2004年的0.265 1大幅增长至2019年的0.594 0,年均增长率高达8.27%,开放发展成果显著;省会经济圈由2004年的0.051 6增长至2019年的0.270 0,年均增长率为28.23%,总体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但保持了快速增长;鲁南经济圈开放发展指数呈现出内敛趋势,由2004年的0.223 4下降至2019年的0.166 6,降低25.44%。由此可知,鲁南经济圈的开放发展水平较低,开放发展能力薄弱,是布局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根据图3(e)描述的三大经济圈共享发展指数的变动情况,胶东经济圈共享发展水平最高,省会经济圈次之,鲁南经济圈最低,共享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0.453 4、0.355 9、0.285 8。省会和鲁南经济圈的共享发展指数表现出“起点不同,终点收敛”的特征,胶东经济圈共享发展指数由2004年的0.479 1上升至2019年的0.479 9,鲁南经济圈的共享发展指数分布于最内侧,总体呈现波动外扩的变动态势,涨幅为6.60%,向好发展趋势显著。省会经济圈共享发展指数波动较大,呈现出“先外扩后收敛”的特征,总体表现为内敛趋势,省会经济圈与鲁南经济圈的共享发展指数均值低于山东整体水平,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方面表现不佳。
3.
根据图4展示的2019年山东16个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排名,2019年山东各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介于0.223 8~0.660 9,均值E为0.368 7,标准差SD为0.122 4。具体来看,青岛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最高,为0.660 9,其次为济南市,综合指数为0.566 0,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德州市、聊城市、枣庄市,枣庄市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最为落后,综合发展指数为0.223 8。从青岛、济南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绝对领先优势来看,山东聚焦“两心”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强省会”战略实施,考虑到青岛的区位优势,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夯实两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借鉴魏敏和李书昊的研究,根据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将综合发展指数大于E+0.5SD的地市定义为“领先型”,小于E-0.5SD的地市定义为“落后型”,将发展指数介于E-0.5SD和E+0.5SD的地市定义为“进步型”。
根据图5(a)2004年各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类型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大于0.412 6(E+0.5SD)的领先型地市为青岛市(0.601 7)、济南市(0.461 2)、济宁市(0.421 9),这些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成绩较为亮眼。分区域来看,胶东经济圈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优异,有60%的地市为进步型和领先型,省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类型为进步型和领先型的地市占比达42.9%,鲁南经济圈相应占比达到50%。
图4 2019年山东省16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排名
图5(b)描述了2019年现代服务业三种发展类型的区域分布情况,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南市、淄博市表现为领先型,数量较2004年增加了一倍。胶东经济圈领先型地市占比增加至80%,地市发展没有出现落后型,其中烟台市、威海市由2004年的进步型发展至2019年的领先型,潍坊市由落后型跃升为领先型,日照市由落后型转变为进步型;省会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取得小幅提升,淄博市由进步型提高至领先型,同时滨州市由2004年的落后型到2019年发展为进步型,东营市由进步型降至落后型;对比来看,鲁南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没有取得明显进步,菏泽市高质量发展类型由2004年的落后型发展为2019年的进步型,而济宁市却由领先型下降到进步型。
图5 2004年和2019年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类型分布
Dagum将基尼系数分解为区域内差异贡献、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和超变密度贡献,计算公式见(7)~(13)。()代表第()个地市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代表某经济圈所包含的全部地市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均值,代表山东经济圈个数,代表地市个数,()代表第()个经济圈包含的地市个数,=,=,=1,2,…,。
(7)
=++
(8)
(9)
(10)
(11)
(12)
(13)
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本文测度了2004—2019年山东及省内三大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区域间基尼系数及贡献率,结果如图6所示。
1.
根据图6(a)可知,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区域差异有所减小,基尼系数呈现出“M”型变化趋势,从2004年的0.191上升到2006年的0.204,再下降到2012年的0.141,达到样本期内最低水平,2014年升至0.203,之后表现出小幅波动的下降趋势,2019年达到0.180,总体表现出小幅下降,下降幅度为5.76%。
(1)区域内差异。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省会经济圈区域内差异最大,胶东经济圈次之,鲁南经济圈内部差异最小,基尼系数均值分别为0.174、0.140、0.109。根据图6(b)三大经济圈区域内差异的变动情况,省会经济圈区域内基尼系数与山东总体基尼系数变化趋势相近,由2004年的0.175变动到2019年的0.177,出现小幅上升,上升幅度为1.14%。鲁南和胶东经济圈的内部差异呈现出波动下降态势,区域内基尼系数分别从2004年的0.159、0.177下降到2019年的0.079、0.118,下降幅度分别达到50.31%和33.33%,其中鲁南经济圈的内部差异最小且差异缩小速度最快。
(2)区域间差异。从区域间差异来看,鲁南-胶东经济圈区域间差异最大,省会-胶东经济圈次之,省会-鲁南经济圈区域间差异最小,基尼系数均值分别为0.227、0.198、0.171。图6(c)展示了三大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间基尼系数变动趋势。具体来看,省会-胶东经济圈区域间基尼系数在样本期内略微下降,由2004年的0.215变动到2019年的0.214,鲁南-胶东经济圈的区域间基尼系数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11.96%,胶东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远高于鲁南经济圈,且二者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差距在扩大。省会-鲁南经济圈区域间基尼系数表现出波动下降态势,下降幅度达11.63%。2012年三大经济圈区域间基尼系数均降到样本期内最低水平。
(3)区域差异的来源及贡献。根据图6(d),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贡献最小。区域间差异贡献率的变动区间位于31.91%~58.73%,贡献率均值为49.22%,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动态势,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贡献率介于27.45%~31.56%,均值为29.67%。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均值为21.12%,变动区间位于13.82%~36.54%,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19年超变密度贡献率同2004年相比,下降19.83%。由以上分析可知,解决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要着重从缩小三大经济圈区域间差异的角度出发,促进山东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图6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分解
2.
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本文分维度测算了2004—2019年山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尼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图7描述了具体的变动趋势。由图表信息可知,山东开放发展的基尼系数最大,均值为0.453,远高于其他四个维度,呈现稳步下降趋势,表明山东开放发展区域差异最大,但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其次为共享发展,基尼系数均值为0.257,样本期内表现为小幅下降,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尼系数相差不大,均值分别为0.197、0.191、0.184,其中,山东创新发展基尼系数小幅下降,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基尼系数均表现为上升趋势。
表2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分维度基尼系数
续表2
图7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分维度基尼系数
1.
核密度估计方法对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进行估计并刻画其分布动态。本文采用高斯核函数对山东省及三大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分布动态进行研究,具体公式为:
(14)
2.Markov
=
(15)
(16)
(17)
山东省及三大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分布演变情况如图8所示。
图8 山东省及三大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分布动态
根据图8,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分布曲线呈现出右拖尾、多极化特征,从波峰的移动来看,主峰位置在样本期内经过“右移-左移-右移”的变动,最终表现为右移,说明山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有所提升,分布曲线主峰高度下降,宽度增加,绝对差异有较小的扩大趋势。分区域来看,省会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主峰位置在样本期内同样表现出“右移-左移-右移”的变动趋势,最终呈现为右移,省会经济圈表现出明显的多极化现象,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鲁南经济圈在样本期内由双峰分布向单极化分布演变,主峰峰值逐渐增大、宽度减小,表明鲁南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绝对差异在缩小。胶东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分布曲线表现出多极化、右拖尾特征,主峰位置逐渐右移,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
根据2004—2019年山东省16个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均值(E=0.352)和标准差(SD=0.120),同上文划分领先型、落后型、进步型的方法,将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低于0.292的状态定义为“落后型”,将综合指数介于0.292~0.413的状态定义为“进步型”,高于0.413的状态定义为“领先型”,分别表示为L、M、H。表3为计算的传统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总体来看,对角线上概率值远大于其他位置概率值,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省各地市现代服务业维持原有发展水平的概率最大。具体来看,当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处于落后型的地市,在下一年仍处于落后型的概率为81.9%,有18.1%的概率转移至进步型;当年处于进步型的地市,下一年保持进步型的概率为77.1%,同时退回到落后型的概率为12.5%,有10.4%的概率转移至领先型;当年发展处于领先型的地市,下一年仍然为领先型的概率为88.5%,有11.5%的概率转移至进步型。此外,若发展状态发生转移,主要存在于相邻水平之间,总体发展较为稳定,未出现跨水平转移现象。
表3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传统Markov转移矩阵
分区域来看,鲁南经济圈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由进步型下降为落后型的概率为15.4%;省会经济圈发展总体相对稳定,维持原有发展水平,表现为落后型、进步型、领先型的概率分别为88.9%、79.4%、96.2%;胶东经济圈内原先处于进步型的地市向上转移的概率为22.2%,向下转移至落后型的概率为8.3%,向上转移的概率明显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
3.Markov
由于地市间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地理相关性,邻近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对地市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传统Markov链的基础上加入空间因素,以地市初始年份的空间滞后类型为条件,构建空间Markov链。Ⅰ、Ⅱ、Ⅲ分别表示地市邻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为落后型、进步型、领先型三种状态,转移概率如表4所示。
表4 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空间Markov转移矩阵
续表4
根据表4山东省的转移矩阵,当邻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为落后型时,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向下转移的概率要明显大于向上转移的概率,原先现代服务业发展表现为进步型的地市,有16.7%的概率转移为落后型,高于传统Markov链得到的12.5%,向上转移的概率为4.8%,明显低于传统Markov链计算的10.4%;邻域为领先型时,原先处于进步型的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有22.2%的概率转移为领先型,大于传统Markov链得到的10.4%,向下转移为落后型的概率为3.7%,远低于传统Markov链计算得到的12.5%。分区域来看,鲁南经济圈内地市没有表现为领先型的邻域,在邻域发展表现为落后型时,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向下转移的概率明显增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表现较差。胶东经济圈内邻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表现为领先型的地市,不存在落后型的发展状态。当邻域发展表现为落后型时,受其影响,地市向下转移的概率明显增大,大于传统Markov链计算的转移概率。省会经济圈内邻域表现为落后型的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没有出现领先型状态,且向下转移的概率增大。
以上分析表明,邻域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邻域的发展对地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相反,若邻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表现为落后型,对地市的发展会形成制约,从而不利于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测算2004—2019年山东16个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及五个分维度指数,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基尼系数测算区域差异并对差异进行分解;通过核密度估计探究差异的动态演进趋势;根据Markov转移矩阵得到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各状态的转移概率,结论如下:
第一,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特征,表现为“胶东-省会-鲁南”三大经济圈由高到低阶梯分布的特征。分维度来看,山东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最好,可持续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次之,开放性发展指数最低,但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区域来看,胶东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及各维度指数均高于山东均值;鲁南经济圈综合及分维度指数的表现均低于山东平均水平;省会经济圈综合发展指数低于山东均值,在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高于山东整体水平,协调、开放、共享指数低于山东均值。根据2019年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类型,济南、青岛在内的领先型地市有6个,济宁在内的进步型地市有5个,枣庄、聊城在内的落后型地市有5个,枣庄、聊城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济南、青岛,地市间现代服务业发展差距显著。胶东经济圈领先型地市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地市发展水平较高。
第二,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小幅下降,区域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省会经济圈区域内差异最大,胶东经济圈次之,鲁南经济圈最小。从区域间差异来看,鲁南-胶东经济圈区域间差异最大,且表现出扩大趋势,其次为省会-胶东经济圈,省会-鲁南经济圈区域间差异最小。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来看,山东在开放发展方面区域差异最大,呈现稳步下降趋势,在共享发展、创新发展方面区域差异小幅下降,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有所扩大。
第三,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绝对差异小幅扩大,呈现多极化趋势。三大经济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除鲁南经济圈表现出双峰分布向单极化分布演变外,其他经济圈均呈现出多极化、右拖尾特征,胶东、鲁南经济圈绝对差异呈缩小趋势,省会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绝对差异在扩大。根据Markov转移矩阵结果,地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还会受到邻域地市影响,邻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会对地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带动效应;相反,若邻域表现为落后型发展状态,会阻碍地市现代服务业向上转移。
基于上述结论,为提高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推进山东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现代服务业全面高质量发展。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应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于开放发展的短板,应注重服务贸易的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创造的平台优势,落实山东与日韩的高质量投资合作,共享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山东在协调发展方面的优势,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培育绿色服务企业,实现产品的绿色优质有效供给;扩大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建立健全共享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第二,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推动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关注省会经济圈区域内发展差异,重视区域间差异的变化,着力缩小鲁南与胶东经济圈之间的差距。发挥各经济圈比较优势,推动省会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率先取得新突破,突出胶东经济圈海洋发展特色,加快鲁南经济圈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充分发挥胶东经济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主动进行成果外溢;针对省会经济圈在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方面的短板,对标胶东经济圈,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加强融合互通;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实现鲁南经济圈崛起。推动三大经济圈互联互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塑强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
第三,充分发挥中心地市、先进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青岛、济南的中心引领作用,依靠济南、青岛等地市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市的发展,进而促进更外层地市现代服务业向好发展,形成相互支撑,实现地市间“竞优”效应。鲁南经济圈内地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应积极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开拓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提高地市发展水平。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应利用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山东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