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炫北大荒歌曲创作回顾

2022-03-29 12:41:29周虹池
人民音乐 2022年2期
关键词:北大荒创作音乐

西炫是一位在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音乐家,2022年正值他百年诞辰。在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曾有一年多在北大荒度过并留下了一批带有北大荒印记的声乐作品。本文以秦西炫1994年发表的《在北大荒时的生活与创作》为线索,搜集了他创作的《北大荒凯歌大合唱》《森林之春》《放牧姑娘》等歌曲乐谱和相关史料,对秦西炫在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也是对他的怀念。

秦西炫(1922—2012)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音乐理论家,曾创作百余首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撰写出版过《音乐基础》《兴德米特和声理论的实际运用》等著作。1953年,他自华东军区文工团调入总政文工团,曾于1958年3月下放北大荒,后于1959年11月调回总政文工团。秦西炫在北大荒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创作了众多歌曲,出版发表、电台播放后在全国产生影响。作为他音乐生涯中富有特色的一个重要时期,现有的研究往往对这段历史一带而过。本文希望能为秦西炫研究添补新内容。

一、秦西炫在北大荒的生活经历

开发建设北大荒,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宏伟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壮举。①自195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十万余人陆续开赴北大荒。在垦荒大军中有一批部队文艺战士,其中有来自总政文工团的秦西炫、李书年、邓敬萱等,还有来自其他军区、兵种文工团的沈正钧、王永令、林启贤等以及一批知名音乐家,如上海音乐学院的汪立三、刘施任、廖叔同、钱正钧,中国新影乐团的何彬、罗平等。他们边从事生产劳动边开展音乐活动,创作和演出了以北大荒开发建设为主题的北大荒歌曲,形成了“北大荒音乐现象”。

1958年3月,秦西炫来到北大荒,一个月后调到853农场(今黑龙江省虎林市)六分场业余宣传队。1958年《中国农垦》第9期刊登了郑正采写的报道《是生产队又是文艺队》,文中提到秦西炫在宣传队的工作情况:“作曲家秦西炫、总政歌舞团张祖培创作了反映真人真事,歌颂好人好事的故事歌、小演唱等23个节目,并冒着风雨将文娱节目送到草棚、工地、田间,鼓舞了同志们生产劳动上热情。”②更为难得的是,文中还附有一张秦西炫在田间采风创作的照片。

在《北大荒文学艺术史》(1947—1995)书中提到:“秦西炫曾在文工队担任队长。该文工队以总参军乐团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转业军人为主,秦西炫曾被评为分场三级劳动能手。”③1959年1月秦西炫调到新成立的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任艺术指导,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完达山等林区采风创作、慰问演出,直至11月,调回总政文工团。

二、歌曲中呈现的北大荒

秦西炫对北大荒生活曾回顾:“在这里经历了春夏秋冬,豐富多彩的壮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④自1958年3月到1959年11月,除有六个月在北京搞创作外,他在北大荒的实际时间累计为一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创作了11首(部)声乐作品,详见下表。

在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1960年5月出版的《北大荒歌声》第二期有秦西炫作曲的《放牧姑娘》,这首歌曲在秦先生的回忆文章中和其他研究文献中均无记载。

这些作品创作完成后由北大荒文艺队和文工团在各农场进行演出,其中多首歌曲成为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的保留曲目,于1959年1月至5月和1959年12月至1960年5月两次赴湛江、海南、江西等垦区进行慰问演出,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公演,广泛地宣传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从笔者搜集到的第二次南下巡演节目单来看,其中有秦西炫创作的大合唱、女声合唱和独唱作品,与他合作的邝邦杰、朱彩斌、林予等词作者都是北大荒人。《北大荒凯歌大合唱》(五首)作为开场节目,还有《北大荒好地方》《捎口信》,可见秦西炫的这些作品在此次演出中所占有的分量之。

秦西炫以艺术家的敏感,常常被北大荒人丰富多彩的壮丽生活所感动,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地化作北大荒颂歌。他还深入生活,向黑龙江地方音乐和赫哲族音乐学习,使作品中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同时他也特别注意创作要为听众所接受,每写完一首作品就要找群众和同行听取意见。因此,这些歌曲朗朗上口,明朗质朴、优美流畅,具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

(一)讴歌北大荒人丰富多彩生活的独唱作品

在秦西炫创作的北大荒歌曲中,大部分为抒情独唱歌曲。其中《森林之春》是纪录片《完达山上的伐木者》中的插曲,由总政文工团的女高音徐有光演唱。作曲家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北大荒经历了漫漫寒冬后,伐木者在完达山上劳动的场景,抒发了人们对森林春天的赞美之情。旋律舒展优美,整首歌曲层次分明,前面“莫不是听见了那春天的声音”的疑问与后半段“春天来了,军人来了”的内容相呼应。从“要把北京建成最美的城”开始,叙述了“春天来了”之后的故事,推进了全曲的发展。“是伐木者带来了森林之春……”奠定了坚定激昂的主题,将全曲推向情感的高潮。

《放牧姑娘》是一首几乎失传的歌曲,这次“挖掘”出油印简谱,再现历史原貌。此曲表达了放牧姑娘已经把北大荒视为家乡的深情,田园般的旋律在“三连音”引导下,谐美自然!全曲音域仅有十一度,但高点的布局合理,在歌曲的后半部分有节制地出现最高音,展现出“放牧”中“欢畅”的场景。

有感于宣传队里的小张在读妈妈来信时默默流泪的场景,邝邦杰写下了《捎口信》的歌词。秦西炫读后深受感动,体会到了北大荒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对家人的思念是他们共有的一种情感,随即谱成歌曲。这首歌传唱度颇高,在北京也经常被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演唱。此曲的特点是2/4拍与3/8拍的对比,以乐观的情绪慰藉了亲人的思念,并带有浓厚的叙事性,十分贴合“捎口信”的主题。另外,该曲的钢琴伴奏写得十分精致,半音化的和声进行使歌曲的意境丰满而立体。2008年此曲在中央音乐学院孙东方学生音乐会上再次唱响,获得好评和热烈的掌声。

(二)塑造北大荒人战天斗地形象的合唱作品

如果说独唱歌曲适合个体的情感抒发,那么合唱就更能表达群体的意志。女声小合唱《北大荒好地方》曾在垦区广为流行,至今像邝邦杰夫妇等老北大荒人还念念不忘地歌唱哼鸣。这首歌以十六分音符的欢乐旋律开篇,前四句全落在主音上,像是模拟笑声,朗朗上口,易于传唱。随后音乐展开,远离主音,尽情抒怀,结束时旋律又巧妙地迂回到主音终止。歌曲结构安排是内部扩展的单一部曲式,在歌曲创作中十分罕见,充分显示了曲作者举重若轻的功力。

《北大荒凯歌大合唱》是秦西炫在北大荒时期创作的大型混声合唱套曲,由《序曲——春到荒原》《抢播在暴风雨中》《乌苏里江情歌》《高唱丰收》《北大荒人在前进》五首歌曲以康塔塔的形式呈现,通过播种的艰辛、暴风雨的洗礼、铁路的修通、丰收的喜悦,表现了从春播到秋收的生产全景。这部大合唱曾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并作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节目。遗憾的是这部大合唱没有留下任何录像和录音,今天只能透过由秦西炫的长子秦大平教授为其中的《乌苏里江情歌》和《高唱丰收》制作视频感受到作品的风貌。《乌苏里江情歌》开始的抒情主题重复了四次(因歌词的需要),但每次重复都有变化,男女声音色的变化、独唱与合唱呼应的变化、主调音乐与复调对比的变化,使歌声色彩不断向前推进。令人为之一振的是钢琴在间奏的转调,这是作曲家常用的手法,艺术歌曲的氛围随即浓郁。《高唱丰收》有力的节奏型不禁让人回想起秦西炫的作曲老师弗兰克尔教导他的,“好的音乐要有力量!”合唱开始女声慢板引子之后,强烈对比的欢快主题进入,把丰收的喜悦展现得鲜活生动!这首曲子展开“充分”,人们要尽情地欢庆丰收,音乐上就充分地“尽情”,完美调动合唱四个声部不同的音色,挥洒出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与火一般的激情,特别注意到全曲结束时没有“飙高音”做“人为地激情”,而是在中音区主音稳稳地终止。

山东大学(威海)音乐系学生合唱团的演唱重现了大合唱的片段,感动了无数人。在这部大合唱中,秦西炫以其高超的作曲技法把北大荒的一年四季谱

写得多姿多彩、大气磅礴,把北大荒人塑造得鲜明生动、乐观昂扬。

三、秦西炫北大荒歌曲的历史价值

北大荒开发纪念馆中悬挂着的一幅题词,那是电影《老兵新传》的编剧李凖对北大荒的音乐艺术与物质生产关系的精辟阐释:“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先有五六十年代拓荒初期以秦西炫为代表创作的北大荒歌曲,后有70年代王德全的《兵团战士胸有朝阳》、80年代王黎光的《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和90年代刘锡津的《北大荒人的歌》等作品,一曲曲深植北大荒沃土、反映北大荒生产生活的音乐作品,伴随着北大荒的開发建设,谱写了“北大荒精神”的壮美乐章。

岁月流逝,当年的北大荒已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艰苦拓荒已被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所替代。作为开发初期生活的写照,秦西炫的北大荒歌曲因歌词有浓重的时代印记,也被定格在了那个时代,成为了久远的回忆。抚今追昔,我们不会忘却北大荒的过往,不会忘却曾作为北大荒人的秦西炫和他留给北大荒的音乐财富。法国史学家伊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曾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要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一点已经由经验证实,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⑤据此,只有把秦西炫的北大荒歌曲还原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还原到那个荒原变良田的时代,才能再现其中的艺术价值。

秦西炫在北大荒既是劳动者又是艺术家,他恪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为主题,反映北大荒的建设成就和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精神,作品风格质朴自然,情感色彩浓郁,呈现出一种壮阔的美,具有强烈的北大荒气质。秦西炫在北大荒的期间的创作,助推了地区音乐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北大荒音乐文化的繁荣,他的这些歌曲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精神的艺术佳作。

结 语

秦西炫北大荒歌曲创作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时期,北大荒人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顾全大局”的精神,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改天换地的壮举。作曲家秦西炫投身到火热的开发建设一线,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歌曲创作,倾情歌颂拓荒者艰苦创业的英雄业绩,生动反映拓荒者的多彩生活,成功塑造了北大荒人这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音乐形象。这些洋溢着时代精神的歌曲作品,在宣传北大荒人和北大荒开发建设成就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中国音乐史中不应忽略的精彩篇章。

①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黑龙江农垦总局编《开发建设北大荒》(上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 郑正《是生产队又是文艺队》,《中国农垦》1958年第9期,第24页。

③ 邓灿、孙勇才主编《北大荒文学艺术史》(1947—1995),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④ 秦西炫《在北大荒时的生活与创作》,《人民音乐》1994年第2期。

⑤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版,第32页。

[该论文为黑龙江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北大荒精神视域下的音乐家群体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B064]

周虹池  哈尔滨音乐学院在读博士,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北大荒创作音乐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4:54
从北京到北大荒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52
《一墙之隔》创作谈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音乐
用北大荒精神教育青少年
中国火炬(2009年3期)2009-07-24 14: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