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拉 孟昊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符合红色文化资源本身的特点,还要适应当代用户接受信息的习惯。“互联网+”国家战略推行,用户获取信息多选择采用如网站、APP等数字化形式。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具有纪念价值的红色资源,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的信息保障,还可以通过文旅融合广泛传播,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文旅发展思路和互联网思维,针对湖北省武汉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就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以增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互动性、多样性、便捷性、专业性,吸引更多国内外的用户,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大众化、国际化。
关键词:红色资源文化推广;数字化建设;互联网+;文旅建设
迈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正在反推和加速着“文化产出”。文旅融合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文旅资源的呈现形态和用户的体验认知,给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推广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孕育的互联网平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红色文化资源线下的局限,在红色文化弘扬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契合群众喜好,抢占新媒体高地推广,实施“线上输出”。新媒体的诞生使群众更倾向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通过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深挖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契合群众喜好,充分运用图文、音视频等手段展示红色文化,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推广效率和效能。同时,互联网能够第一时间输出红色文化资源,提供并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群众的反馈信息,根据年龄、兴趣、地域的计算推出更为个性化的红色文化资源。针对青年群体投放《领风者》、“那兔”等品牌,引发关注和回应;针对中老年群体抓住中国红色节日制作公众号推文、短视频等,符合中老年人的审美习惯和红色情怀投放。
(二)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强互动文旅建设,发挥“长尾效应”。利用数字化建设,打造互动性较强和系统性开发的文旅建设,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景区、红色产品企业、媒体等联合,加强对衍生链条的挖掘,联合打造“旅游+影视化+文创+品牌”的合作模式。在发挥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间接带动群众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红色教育的双丰收。
二、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现存问题
根据调查,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诱因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用户互动程度低。从武汉现有武汉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看,开发基本上沿袭过去以静态式、陈列式为主的传统模式,资源的呈现方式仍较为传统,形式单一乏味,没有对红色文化产品进行精心包装和策划,没有从其内涵的精神动力出发,从其蕴涵的时代价值出发,缺乏针对性和独特性,进而不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群众使用率低。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大多数相关机构均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红色资源的收藏和建设工程,但忽略和轻视了后期的运营维护及数据更新,以及外网传播推广等问题。一方面,武汉的红色资源数据库没有英文等多种语言,阻碍了国外群众对武汉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和学习,对红色文化资源走出去起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该数据库宣传力度低,知晓人数少,在文旅融合时代,有大量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旅游业从业者等对红色资源有较大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宣传数据库的使用,开放数据库内容,搭建汇集各方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交流平台,在共享中促进开发和利用。
三、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是当前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走近大众、走向世界的重要形式,因此,为更好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基于上述的现存问题,就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进一步思考。
(一)创新推广形式,增强群众互动性。探究“双向循环衍生”开发模式,推进用户与数字化建设机构之间“供给—反馈—供给”的互动模式。“供给”指借助信息技术将现实与历史连接,如以立体影像使用户更为真切地感知历史情境等,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沉浸体验。用户在逼真的情境中完成情感投射,实现“反馈”,数据平台通过分析用户互动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的优化其推广的形式和建设,推出更受用户喜爱的“供给”。此外,红色文化资源数据的完善和建设应当广泛发动专家及民间力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包括其本身专业性和收藏的稀有资源,推动红色资源发掘、采集、加工,不断完善和补充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
(二)开展文旅活动,提高现实性和使用率。首先,为体现武汉红色文旅的独特性和个性,应当优先选择本地有特色的革命旧址、人物,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使用户在感知中形成区别于其他同类型旅游资源的鲜明形象。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认同感、喜爱度有重要意义。
其次,最大程度利用已有信息资源完善解說系统,增进用户的正确理解,也便于信息资源的更新、管理。此外,还应注重解说的外文翻译,在一种融合国外群众意识形态翻译的同时正确理解我国的红色文化。
最后,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应当充分借鉴和应用数字人文的理念和技术,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形式,如通过制作可视化的动态知识武汉地图,对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和再现,同时挖掘复杂异构的信息资源,揭示红色信息资源的人文内涵,充分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打造沉浸式体验,从空间和时间等多维度全方位展示红色信息资源。
四、网站设计
以湖北省武汉市为首发站,拟打造涵盖主页、动态地图、新闻资讯、红色故事、旅游攻略、论坛六个板块的一个完全智能化、互联互通、便捷服务的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数据服务平台。
(一)整合相关资源。基于上述网站的基本框架,采取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搜集形式搜集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并对所有红色文化资源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类、诊断、界定。根据该信息的红色文化内涵和价值,按板块分区进行界定并合理归类,为进一步网站的填充完成基础性工作。最后,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兼具的首页以及超链接网页,通过可视化增进用户的可读性和可观性。
(二)个性化制作。为推动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大众化、国际化,推出个性化网站建设。运行前期,根据用户的年龄和地域跳转至不同的主页面,推出契合该年龄段该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从而提高用户的接受度和兴趣度。设立论坛,用户可共享信息、反馈意见,从而加以改进。运行过程中,后台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就用户对各板块的感兴趣程度,用户对各景点的游览量、游览偏好时间段等数据,提供“火热”板块和“易忽略”板块,供用户使用。同时可在首页较明显区域选择“非个性化”,则不收集和分析数据,保障用户隐私问题。
五、结束语
本文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视角研究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从数字化建设的视角研究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并在内容上从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现存问题、建议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取得了可喜的理论性研究。本小组基于此,设计和制作红色资源的网站,以期获得实际性成果。由于本小组实地调研时间不足、分析能力有限,对武汉整体的数字化建设没有进行完善的了解,对其红色文化的资源也有限,网站的个性化设计有一定的缺陷,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改进,以期达到红色文化资源大众化、国际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琼艳. 红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 湘潭大学, 2007.
[2]刘璐. 红色文化弘扬中的新媒体运用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3]曹佐. 数字化视域下红色文化主题展馆设计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