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薇
设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侧重学生主观学习与思维能力发挥的学科知识教学方式。本文立足于新课程背景,重点对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价值与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作为科学素养培养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在以往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侧重知识讲授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无法引导学生高效地开展自主思考和学习活动,影响了科学学科教学的最终效果。而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开展有效思考、提高学生探究效果的一种重要教学路径,非常有利于构建小学科学课堂。
一、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教师提问量过多
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会设计很多问题,并且在课堂上频繁提问,因此许多教师只注重问题的数量而不关心问题的质量,让学生面对问题产生疲劳状态,无法真正地消化阅读的内容。而且在课堂上一般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机会提出,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愿再去提问问题。
(二)学生不会主动提问
由于教师成了提问的主体,导致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从没时间提问转变成不敢提问,最后甚至会产生不会提问的情况。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围绕着学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讲解,再对学生想不到的问题进行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内容过于单薄
在传统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尤其是提出了简单的判断是非的问题,基本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无法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那些特别难的问题又极大占用了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课堂提問的价值
在新课程下,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符合个人终身发展需求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学科能力与必备品质,正确地运用科学方法与态度处理科学学科问题。而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侧重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几个方面的培养,关系小学生能否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以及是否可以顺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其中探究式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即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动手操作了解与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促进他们科学核心素养形成。而思起于疑,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教学活动并开展深入思考和探索活动,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帮助他们以问题为基础,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分析和求解有关的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习必要的学科知识,同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开展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科学课程课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
三、新课程下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问题设置要具有探究价值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是探究问题,核心在于开展深入探究性思考活动,即要在探究实践中找寻解决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确定最终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促使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教师必须为他们科学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保证可以借助有效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从中获取必要的知识。课堂提问的最终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为了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启思性或导思性作用,必须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科学设计,增强提问设计的有效性,避免因为问题设置不准确、不具体或者缺乏启发性等影响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有客观答案的内容或者没有固定答案的内容,针对性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保证可以借助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可以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溶解的快与慢”过程中,为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教学活动,教师在提出课堂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增强问题设计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比如,部分小学生可能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认为打碎、加热与搅拌等操作会加快溶解的速率,这时候教师如果提出“如何亲自验证你们各自的假设与猜想是正确的?”这一探究性问题,学生可能会对比分析上述3种加快溶解速率的方法,却很难得知如何分别证明上述3种方法是否都有利于加快溶解速率,这表明相应的问题设计不是非常准确。而如果可以将相应的课堂提问内容换为:“如何证明搅拌是否可以加快物质溶解速率?”这一明确的问题,可以避免学生将上述几种方法混为一谈。教师只有灵活地换提问的内容,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把握问题的核心,从而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回答和解决。这样能避免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分散,导致学生的思维发散,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核心逻辑,减少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回答问题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加强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并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应运用清晰的问题帮助学生加强学习动力,让学生培养回答问题的逻辑思维。
(二)问题设置要体现逻辑顺序
思维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从易到难、由表及里等都是一般的思维过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为了引导他们有效思考,需要高度重视一般逻辑思维的运用,保证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思考活动。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如果经常对课堂接受能力较强、学习能力较突出的学生提问,反应能力弱、探究能力弱的学生就会失去探究和思考问题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活跃学生的思维。同理,在小学科学课程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开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思考活动,同样需要注意增强问题设计的逻辑性,增强相关科学教材内容中内在知识的联系与沟通。在增强科学课程课堂提问中学习内容逻辑性的时候不可随意、无序地发问,必须本着层层深入的原则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问题,保证可以指导学生严格依据规定的思路开展有效思考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使他们可以在探索科学问题过程中遵从基本的逻辑性思考顺序。
例如,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将难度比较大的探究性问题相应地分解成一些难度比较小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可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避免因为难度过大的探究性问题影响学生的思考效果。比如,在“杠杆的研究”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做试验,让他们探讨如何使杠杆保持平衡。经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小学生都会意识到只有杠杆两侧所挂钩码质量保持一致才能使杠杆平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不费力不省力杠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一探究性问题,这时候学生会得到“力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教师可以继续询问他们:“到哪里的距离相等呢?”紧接着学生会得到“到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一发现完整地表述出来。通过分析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得到“在力点和重点相同部位处悬挂相同砝码,且力点距离支点的距离保持相等,那么相应的杠杆为不费力不省力杠杆”这一结论。教师设置探究问题之初,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开展操作探究,从而更好地解决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通过指导学生亲自开展探究操作,引导他们逐步归纳和总结杠杆平衡规律,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归纳和总结出不费力不省力杠杆的基本特征。在探究过程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不仅能发现问题,还能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巧和实践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进行积累和灵活运用,以巩固先前所学的理论。
(三)注重学生感受,采用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在新课程下,要强化生本理念在小學课程探究式教学中渗透,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换言之,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本身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在探究性课堂中的课堂提问同样需要充分地展现出公平教育理念,即要保证班级中每个小学生都有回答课堂提问的机会或者接受教师指导的机会。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探究教学中开展课堂提问期间,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与学习情况等给予差别化的课堂提问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
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期间要增强问题设计的层次性,确保不同学生都可以有适宜自己学习难度的探究性问题,之后指导不同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探究问题进行回答。同时,教师要注意要求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回答语速以及描述的详细程度,但是切不可采用惩罚性这种课堂提问方式,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小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回答,“某某同学,下面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将他们注意力吸引回课堂,给予他们自主思考的机会。在学生回答之后,可以让班级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保证可以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当优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对问题知识的接受程度。只有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此外,在学生回答之后也要注意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保证可以有效激励他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优化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课堂中,如果教师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在课堂中,总想表现一些想象力,但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的进度,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缺乏思考问题的时间,也很难将知识以及问题询问清楚,不利于学生培养发散思维,影响了学生日常学习效果。针对此,教师应当优化课堂设计,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更加活跃,更加灵活地回答教师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提问,即从某个知识点角度进行出发,抛出一个大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进一步提出多个问题,从而进行思考和探究;或者教师可以设问,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此循环,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这样通过多种的提问的方式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教师提问中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内容进行知识复习和拓展,从而让学生挖掘内容和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和巩固课本内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数学相关知识时,可以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形入手,让学生讨论有关图形。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发问:“你能介绍一下三角形的特点吗?你喜欢的三角形是什么?”教师提出类似的问题,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会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优化课堂设计,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此外,教师要在课堂中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有效地安排时间,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让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整合时间。小学生的思维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引导学生紧密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主题进行思维发散,让学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探讨数学相关知识和内容,从而实现有效的思维发散式思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已经掌握和了解到的知识点上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和探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其本身同课堂提问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或者说,课堂提问是决定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在平时开展探究式教学中,要保证课堂问题设置具有探究价值和体现逻辑顺序,注意抓住最佳提问时机丰富课堂提问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效果。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