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2022-03-29 00:07黄荔华
天津教育·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班科学探究

黄荔华

幼儿的探究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小班幼儿通过尝试操作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探究的动机和兴趣,从中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在自然环境和实际生活中探索其中的奥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运用巧妙的引导,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着重展开分析结合有效的策略,促进探究的发展;选择恰当的材料,提供探究的条件;鼓励质疑,支持有意义的探究。

小班幼儿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看、喜欢问、也喜欢动手。而幼儿对科学的探究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真正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体会科学的无穷奥秘和探究带来的无限乐趣。所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从内外因素结合引导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笔者曾对小班年龄段一个班级35名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主动探究行为的幼儿占[15],胆小怕动手操作的幼儿占[13],还有近一半的幼儿只是因为好奇而去玩弄喜欢的玩具材料。以上数据说明小班幼儿的探究行为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更多的是盲目、无意识地玩弄材料,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探究能力有待于教师的引导。

一、巧妙引导,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兴趣是一切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只有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在“蛋宝宝站起来了”的科学活动中,整个活动以“如何让蛋宝宝站起来”这个问题贯穿始终。从活动一开始“不能站立的蛋宝宝到在幼儿自己探索的基础上成功让蛋宝宝站立的过程,无不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蛋宝宝是不会站起来的”,这是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这个不可能的现象变成可能,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在引入环节出示可爱的蛋宝宝形象,充分引发幼儿融入帮助蛋宝宝站起来的情景中,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活动中,第一次提供辅助材料如雪花片、瓶子、盖子和沙包等,让他们自由地尝试探索哪些东西可以让蛋宝站起来,是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为什么会站起来。第二次提供报纸材料激发幼儿再次探索。操作材料从易到难的递进,更让幼儿始终保持了很高的操作兴趣,可以确保整个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结合有效的策略,促进探究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是以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途径的。幼儿天生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对大自然有亲近感。但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成人有效的引导策略,为其创造安全的心理氛围,选择贴近生活的探究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有趣、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从而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在小班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小班幼儿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从幼儿感兴趣的身边事物与现象入手,以教育的启蒙性、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有序性为原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敢于尝试、善于发现、乐于操作的科学情感和态度。

(一)有效提问是幼儿兴趣的保障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幼儿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幼儿学科学的灵魂。但是小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受认知能力影响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需要教师在探究过程适时地提问,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在操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启发性的问题特别重要。提问要有层次性,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丰富他们的知识,建构一些新的概念,使整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在“吹泡泡”的科学活动中,两次操作教师都有不同的问题做支撑。如用圆形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用三角形、正方形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的?正因为有这两个不同层次的提问,才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究的欲望。

我们都知道幼儿具有好奇心,他们不懈地探究着周围的世界。要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积极地发现周围存在的现象,激发幼儿关注生活,对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感兴趣,可以通过与幼儿在互动的活动中进行提问来引导。溶解是生活中一种较普遍、常见的现象,幼儿在日常中经常会接触到盐、糖、奶粉等溶解。幼儿对溶解现象很好奇,在活动中会发现盐不见了、糖消失了、奶粉化掉了……从而向他们发问“糖去哪了?”“盐到哪里去了”“奶粉去哪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教师可以在活动中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反思。反思是促進观察、引发问题、进行再观察、再尝试的唯一途径。让小班幼儿进行反思的方法就是教师提出简单有效的问题,能引发和鼓励幼儿更加深入地思考,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比较溶解的物体与不能溶解的物体后,教师可以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糖和奶粉跑到哪儿去了?”“他们是怎样跑到水里去的”“在水里溶解后,水变得怎么样了?”以便幼儿进行反思,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回想溶解的过程,感受溶解的有趣现象,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乐趣。

(二)认知冲突是幼儿探究的动力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究,了解生活中无数的科学未知。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弱,决定了科学教育必须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入手,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浅显的、贴近“最近发展区”的应引起幼儿认知冲突的科学案例。为了充分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引起探究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在“蔬果沉浮”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牢牢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蔬果以“蔬果宝宝跳水游戏”为主线,引导幼儿在观察、质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对沉浮现象产生探究的乐趣。在蔬果的选择上,选择了一些大小各异、但沉浮现象容易引起幼儿质疑的蔬果。如个头较大的柚子与相对较小的苹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大的柚子浮在水面上,小的苹果沉到了水底。这种结果出乎幼儿的意料,极大地引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较高的探究热情。通过操作验证猜想,获得观察果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经验。

(三)乐于操作是幼儿学科学的工具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提倡“做中学”,即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保证幼儿人人手中有物操作,并给予充足的时间,允许犯错误,允许反复操作,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悟科学的奥妙。在“吹泡泡”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不同造型的泡泡器,有圆的、方的、三角的、五角形的,有漏勺、吸管、麻绳、牙刷等生活用品,让幼儿在活动中乐此不疲地操作着,感受着科学游戏的快乐。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连接”中,教师的启发提问“小猫为什么钓不到鱼”,让幼儿发现鱼竿上没有长长的钓鱼线,引发幼儿用教师所提供的回形针、窗帘圈、塑料夹子、彩链等材料,尝试连接,探索简单的连接方法。幼儿大胆尝试,用穿、夹、粘、扣等办法把材料连接起来,帮助小猫做出长长的钓鱼线钓到鱼。从操作中感知到常见的连接材料,探索了简单的连接方法,体验了连接的乐趣。同时在与同伴交流发现过程中激发了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了幼儿乐于大胆探究、实验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隐性指导是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

记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能力,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记录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小班幼儿受绘画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依靠绘画进行记录的能力还没发展起来。因此,多采用拍照贴图和记录幼儿语言相结合的记录形式,如实记录下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所思所想。在科学活动“蔬果沉浮”中,教师设计了形象直观的蔬果贴图替代一般的文字符号,并通过教师的隐性示范,可以让幼儿认识看懂记录表格,学习贴图的记录方法,使幼儿学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从幼儿的记录情况来看,这种简单明了的记录方式很适合小班幼儿的探究活动。

小班阶段是培养记录方法和能力的开端。充分利用班级的自然角,引导幼儿观察,培养记录能力。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观察往往并非从科学经验的角度去思考,而更多带有情感和想象色彩。在观察“刻好的水仙花像什么”的问题中,教师记录了几种不同的回答:像火焰、像水草、像洋葱、像大象等,这些回答属于幼儿的想象与观察相结合。在观察记录中,我们既要理解并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把幼儿逐步引入一个科学探究的世界。因此,教师记录下幼儿的语言后,要马上引导幼儿梳理:“水仙花分开来的径长长的,有点弯,是有些像大象的鼻子,你观察得很仔细,但其他的部位就不像大象,它又像什么呢”?在认可幼儿如实观察的部分后,又给予新的观察任务,以免其他幼儿模仿,举一反三出不同的动物,让观察偏离实际。教师要及时地运用隐形的指导,引导幼儿从“主观现象”进入客观描述,让小班的幼儿从“模糊描述”到“科学描述”的发展,培养幼儿从“片段、单一观察”到“有序观察”能力的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材料,提供探究的条件

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是否是幼儿感兴趣的,是否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域”,是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为幼儿探究条件提供保证的关键,能帮助幼儿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在科学活动“转转转的小风车”中,需要让小班的幼儿感受到活动中相对抽象的“风”,并调动他们对风的探究兴趣。教师给幼儿提供了风车,风可以让风车转起来,这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提供材料,引向深入”的环节,教师提供了电吹风帮助风车,在教师操作电吹风的过程中幼儿感受了风的存在,同时他们也感受到电吹风在转动时的快慢与风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了解风力的大小能改变风车转动的速度,为后面感受风力的大小与风车转动快慢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并用简明的记录方式引发幼儿猜测、思考,让幼儿的操作更具目的性,通过操作验证,从而掌握科学现象。在这个探究活动中,电吹风和风车不仅仅是幼儿认知、感受和探究、玩耍的對象,还是教师在幼儿认知与科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宽阔的户外场地、自由的充分跑动,与风的无拘无束的互动,再一次激发了幼儿对风的兴趣。整个活动都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活动饱满有序,成效明显。

要使幼儿有兴趣选择材料进行探究,活动材料的提供与创设是首要条件。教师能为幼儿提供他们探索需求并与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幼儿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启发,才能使幼儿的操作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四、鼓励质疑,支持有意义的探究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因此,幼儿能够做得到的,能够想得到的,都要鼓励他们去做、去想,让他们从亲身实践中得到探究的乐趣。

在科学活动“好玩的传声筒”中,活动一开始幼儿就被摆放在地上的各式传声筒所吸引,他们纷纷拿着自己喜欢的传声筒和同伴或是教师“打电话”。电话打着打着幼儿便有了自己不同的发现:“我的传声筒听不到”“里面有东西塞着”“我的传声筒短”。“我的比××的长”“我能从洞洞里看到老师,还可以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就为下面的提问环节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由于很多小班幼儿的问题停留在“这是什么”“这是怎么玩的”等浅层问题上,再加上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幼儿对“为什么”这类较深层次的问题的发现以及表述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幼儿发现传声筒不同奥秘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问题“我想知道为什么在传声筒的一头说话,另一头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可以给幼儿一种提问题的示范,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幼儿的思维逐步打开了,在拟人化的“小问号”的激励下,也尝试着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的传声筒里有东西,为什么会听不到?”“为什么他的(传声筒)声音响?”“(传声筒)中间为什么要有洞洞?”……这就是小班阶段幼儿的问题意识,愿意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愿意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质疑。对这一类质疑,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与回应。

五、结语

总之,就小班幼儿来说,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比通过探究获得知识更有意义。因此,教师是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引导人,能引导幼儿充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帮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幼儿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小班科学探究
再去小班看看
设问引导探究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科学拔牙
粗和细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