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串联,感悟深情

2022-03-29 23:54陈卫东梅立
新校园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段体悟词语

陈卫东 梅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在题材选择和表达情感上是一致的,都是抓住场景和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表达父母之爱。用好教材这个例子,需要围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要素,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悟人间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朗读中感受,在辩证中明晰,在想象中升华。

一、字词教学,初识场景

字、词、句是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本主题的基本载体。词语的吸收和内化,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提炼文本的关键词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有创意的语文活动,带领学生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开展言语实践,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能使词语教学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以及学习文本的有效保障,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针对本课词语教学,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块:1. 自读。(1)针对文本中“工作环境”“疲惫神态”“抓紧工作”等语段,理解重点词语,朗读正音;(2)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练习说话。2. 导读。(1)抓住每个语段的关键词语,概括语段描绘的情景(建议用小标题);(2)借助关键词语复述、概括课文内容。3. 赛读。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节奏、读出画面感,开展赛读活动。抓住课文中最能体现母亲贫寒、艰辛的词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再进入句子,最后回归课文,一步一步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述的那段艰难的岁月,让学生边读边想,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对文本的理解是从词语和句子开始的。单个的词语略显苍白,只有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焕发其应有的光彩。每篇课文具体的语料为词语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抓手。通过有机穿插朗读,师生借助语境展开学习,进行有效的实践,并在概括练习中对文本有所感知,有所体悟。如此,既梳理了场景要素,又为下一环节的学习积淀了一定的情感。

二、品读场景,体会“情深”

场景描写在文章中常常起到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文的场景描写,细腻、真挚、深沉,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疲惫不堪的母亲。剖析文本的表达形式,在文本几处场景和细节描写中,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教学中我们应把握这一语言现象,凸显其教学价值,以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潜心于语言文字,发现、感受、体悟其表达方式的异同,感受文本语言一唱三叹的节奏和回环复沓、循环往复的特点。

如“工作环境”场景教学,落实为以下具体环节:1. 再读语段,说说感受;2. 紧扣词语,说说环境(句段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母亲的工作环境的?);3. 对比句段,引导发现(将去掉“七八十个”关键词的语段和原文比较,感受表达效果,讲解“反复”修辞手法);4. 体悟文字,感知画面(小小的空间,短短的段落,如此多的“七八十个”,说说自己感受到的画面感);5. 指导朗读,展现场景。

“疲惫神态”场景教学则做以下设计:1. 朗读句段,概括画面;2. 映现词句,说说感受;3. 基于“反复”,比较句式(主语在前与主语后置的句式比较,感受表达效果);4. 想象画面,开展言语实践(扩句、说话练习);5. 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解读文本,必须原汁原味地直面文本,不带任何未经验证的“先入之见”,要老老实实“潜进”文本中,窥探语言文字的深处,去触摸每个文字的温度,咂摸每个文字的意蕴。学生通过观照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所以在解读主体个性差异时,必然导致解读结论的千差万别。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捕捉文本的“特质”,以自己的解读行为影响学生的解读,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以同质比较、异质比较等方式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会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体悟文本内涵的深邃,自主积极地进入文字世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享受丰富的文字、精神“大餐”,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得言又得意的目的。

三、想象场景,读写互动

1. 充满感情地朗读,呈现场景

朗读是语感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重视通过有品质的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既是对学生读的素养与能力的帮助与提升,也是检测学生对语言感悟能力和情感体悟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如紧扣多次反复的语句:“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节奏以及重复单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母亲工作的枯燥和繁重。抓住改变语序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语言现象发生变异的背后,是极致情感的迸发。通过指导反复朗读,品味语言节奏,感知劳动场景,深切体会慈母深情和作者对母亲工作的艰辛所表达的深深的痛惜之情。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品读有规律的语句,学生不仅深刻地领会了母亲对作者的舐犊情深,从字里行间也看到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感恩之情。

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啟发、丰富课堂、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生动的朗读中读出画面感,让学生去感受、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便能达成教学目标。

2. 紧扣细节,以写促读

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最终指向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感知、理解、体验、评价、创造文本情境的思维活动。当引导学生发现、深化课文的语言规律,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之后,学生丰富了个体内部语言,要对这些“营养”进行“消化吸收”,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提高语言的实践表达能力。

如抓住文章场景回放,让学生再次感受母亲的艰辛劳累、节俭无私。如将作者向母亲要钱时的情景“慢镜头”回放:“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感到内疚。直、转、望这三个动作本是连续的,一气呵成的,然而这几个连续的“我的母亲”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变化,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

猜你喜欢
语段体悟词语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萌宠
找词语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懂,才能得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解题中的数学史
词语积累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