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铭 庄鹏宇 耿增岩 周晶晶
摘 要: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目标,利用跨学科综合性及突出的实践性特点,整合了植物学、分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等全方位多角度建设,并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完成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综合素养、专业素质、劳动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药用植物腊叶标本;课程设计;创新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培养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热爱岗位的人才势在必行,进而满足社会和行业人才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荣誉感,使学生更好地去满足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下,对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采集与制作课程进行设计与建设。
成果导向教育(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是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之一。OBE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最终通过教育过程取得教育成果[1-2]。依据本专业的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组对学生学习结束后能够获得的与应达到的能力进行构思和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大纲、教案撰写、教学设计、教材建设和考核方式的确立,以保证能力目标的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引导为主,以基础、综合、拓展知识模块为线索,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掌握不同模块下的基础知识和劳动实践技能,加强重点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扩展学生知识面。利用药用植物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进行人文知识的讲授和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一、理论研究目标
华北理工大学药学院目前有中药学、药学、药剂学三个专业,在校生1000余人。本课程药学院学生为授课对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劳动技能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优化、评价体系、教材等内容的建设。
二、课程设计实施内容
基于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劳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通过人才需求、毕业目标和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内容、实践内容及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一)依据课程目标,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设计
在保证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其内容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和系统分类学、药用植物鉴别方法、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采集、制作,计算机二维码应用技术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及制作方法;熟悉植物形态解剖学和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种类;掌握计算机二维码应用技术等相关知识[3-5]。学生能够具备学会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的能力,通过自主采集制作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传统教学范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9]
理论教学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多媒体、案例法、标本展示法等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植物图片、案例、比较归纳等形式将难懂的知识点通俗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将人物传记、名人轶事、经典语句引入教学,增加传统文化的渗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践教学采取教师现场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现场作品案例讲授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学生探究,互助学习,进行实践操作。
(三)建立全程形成性考评方式,真正发挥考核的积极反拨作用
改革“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倡导“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考评体系,课程的考核以考核学生能力及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重要内容,突出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过程性考评和期末考核3个环节。课程总评成绩3个环节的成绩加权而成(课堂出勤、参与课堂讨论、问答、抢答、分组活动、课堂汇报、辩论等多種课堂活动、课堂作业、期末考核提交作品)。这种全程形成性考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大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全面拓展教学资源[10]
充分利用超星教学平台,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内容不仅包括讲稿、教案、课件、学习指导等教学资料,还要录制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视频,有计划地进行专题讲座,实时更新课程资源,完善习题库建设,适时增添前沿知识、热点案例等,构建出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体系,丰富课程网站的形式和内容,利用新媒体教学使之成为有效的学习辅助资源。
(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劳动实践技能课程特点,编撰相对应教材
教材是在华北理工大学教学建设委员会五育建设专门委员会的整体谋划、设计、指导下完成的劳动教育类教材,旨在深化劳动技能课改革,丰富创新劳动实践形式,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质,激发学生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劳动情怀,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采集与制作》是为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学等相关专业开设《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劳动技能课程编写的配套教材,为学生劳动实践技能课程学习提供重要参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识别常见药用植物、采集与制作标本的基本劳动实践技能。
课程组参考专业书籍[11-12],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的、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理论体系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创新呈现形式,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材编写上打破常规,创新理念,设计多个环节,打造现代立体教材,例如,插入二维码课件、授课视频,学习目标,知识拓展,标注劳育目标,融入思政教育,思考与习题等环节。教材共计五章:第一章植物的器官,第二章植物的命名与分类,第三章药用植物标本采集,第四章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第五章介绍及收载华北理工大学校园常见药用植物100种。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植物形态解剖学和系统分类学、药用植物鉴别方法、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采集、制作,计算机二维码应用技术等内容,介绍及收载的药用植物概述其拉丁名、科属、别名、药材名、入药部位、药用价值、植物形态、生长环境等内容,并均配相应的彩色图片及部分特征图片,易学实用。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教材易可作为高等院校劳动美育课程特色教材,或作为从事药用植物方面工作人员的参考书、自学用书。
三、结论
(1)OBE理念指导下药用植物腊叶标本采集与制作教学,通过逆向设计和正向实施,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目标,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跨学科综合性以及突出的实践性特点,涉及植物学、分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掘蕴藏在专业知识里的德育成分,将德育渗入、穿插在教育和授课的全流程中,以药用植物为纽带推崇人文精神,以典故导入教学内容倡导社会价值观,以学科发展史提升文化自信,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3)课程教学和实践创新相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材等全方位多角度建设,并通过课程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完成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综合素养、专业素质、劳动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苏慧慧,詹璐璐,李彦灵,等.基于OBE理论指导的药用植物学课程设计及实践[J].教育现代化杂志,2020,30(04):104-106.
[2]王飒飒,黄钦,胡飞龙,等.OBE理念和手机APP相结合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9(19):171-172.
[3]曹耀祺,王欣星,吕家娥,等.基于“二维码”的药用植物标本学习系统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04):73-74.
[4]刘家水,谈永进,马逢时,等.矩阵二维码在药用植物、中药标本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11(35):89-91.
[5]徐蕾,白晓梅,王立玲,等.矩阵式二维码在药用植物标本中的应用[J].药物研究,2015,02(03):21-22.
[6]张迎春,庞蕾,李莉.药用植物学“四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2(46):171-172.
[7]刘汉珍,毛斌斌,马世堂.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31(01):115-117.
[8]白贞芳,陈嘉欣,付予劼,等.以學生为中心的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05(28):35-37.
[9]倪梁红,赵志礼,吴靳荣.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2(28):34-36.
[10]许莉.基于泛雅平台之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数据库建设[J].价值工程,2017,15(02):217-218.
[11]黄宝康.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2]杨先国,徐芳辉.药用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技术[M].北京: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华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编号:ZJ2024)
作者简介:陈金铭(1982— ),男,黑龙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药用资源调查及其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