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2022-03-29 22:46梁旭莹
档案与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站微信公众号双一流

梁旭莹

摘 要:高校校史具有文化宣传与公益价值,对学校乃至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对校史网络资源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参差不齐,其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文章通过分析42 所“双一流”高校校史网站与校史微信公众号的现有内容、更新时间和特点等,发现整体存在着建设不够完善、分类体系不够健全、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进而提出加强校史理论建设、完善校史网络资源评价体系和开拓新的网络资源途径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校史工作;网站;微信公众号

分类号:G647.24;G273.5

Analysis and Thought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History Network Resources: Taking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Liang Xuying

(Gallery of Tongji University Histor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University history has the value of cultural publicity and public welfare, which is significance to the school and even the society. However, at present, the attention and invest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history network resources are uneven, and its function has not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isting contents, updating tim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y website and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of 42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construction, inadequat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content. Then, this paper holds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history theory,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hool history network resources and explore new ways of network resourc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History; Websit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高校的校史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等功能。[1]目前学界对校史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史档案开发利用、校史馆运营、校史思政课堂等方面,对校史网络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分析较少。以高校校史馆为代表的校史工作机构是高校精神、建设特色的最佳展示窗口与平台,我们应当利用好校史档案资源,采用“互联网+校史”的模式,探寻高校校史机构的工作方向,丰富高校校史成果的展示途径,促使更多师生和社会公众参观校史、研究校史。

1 我国“双一流”高校校史档案利用服务的建设现状与分析

现阶段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的校史网络资源建设较为薄弱,许多有趣的校史故事和文化并没有“活起来”和“走出去”,受众群体较为狭窄。笔者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作为调研对象,发现只有少数高校校史机构的网络资源建设有着相对完整的架构、高质量的更新内容和定时定期的更新频次。由于校史机构名称的差异,在本次调查中以校史馆为主体,兼及其他包含校史内容的档案馆、博物馆、校史文化网、校史网、校史办公室等相关校史机构。

1.1 “双一流”大学校史机构网站建设情况

截至2021年8月,在教育部公布的42所“双一流”高校中,共有39所高校建立了相关的校史网站,约占“双一流”高校总数的93%,态势较为良好。在这39所高校中,将校史工作内容归为博物馆管理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于其博物馆官网内对校史展览和校史研究工作并没有提供详细全面的信息,因此在本文中这3所高校暂不作讨论。此外,除去在校外无法访问的南开大学校史网和专栏内无任何内容的新疆大学档案馆网站,共有34所高校被纳入调查的范围。

高校校史网站的栏目主要包括:本馆简介、各类展览、校史研究和馆务工作4个方面。其中最能体现高校馆藏特色的是“各类展览”和“校史研究”。“各类展览”部分以图片为主要展示形式,如专题展览、旧影存珍等;“校史研究”部分以文字为主要表述形式,如史海钩沉、编研成果等。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将校史网站与档案馆网站合办,校史部分仅是网站中的一个专栏(见表1“名称”一列加双下划线的校史机构)。而因天津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的网站均为多媒体/VR技术制作的图片、实景展示平台,没有标注相应的日期,故没有纳入此次统计范围。

通过表1可以归纳出“双一流”高校校史网站建设的一些共同特点。其一是从网站的主体来看,多与档案馆、博物馆合办。校史网站为独立主体网站的共有18所高校,约占“双一流”高校总数的43%。其二是从展览和研究的对象来看,除了常规的学校发展和著名校友的栏目以外,还出现了口述史、学科史和党史等新专题。各类展览和校史研究的侧重比例不同,反映出了各高校校史工作的不同侧重点,进而展现出该校特色。其三是从展览的形式来看,新技术不断引入和应用于校史工作中,如利用Unity WebGL技术、VR全景技术等制作虚拟展馆等,大大提升了網上参观校史的体验,也丰富了校史宣传的途径。

但就建设的实际内容和成果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史网站建设的相关工作投入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校史与档案馆合办的网站中,有9所高校的校史工作只是其中1个专栏,而且长时间不更新,甚至只有框架而没有任何内容的校史网站也不在少数,数量占比在20%左右。此外,根据网站中有编辑日期的条目进行统计,除去基本的馆内动态新闻外,能够在本年度前半年内做到核心内容更新的高校只有13所,约占“双一流”高校的31%。考虑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将更新的范围扩大至2020年则共19所高校有校史机构网站的更新操作,约占总数的45%。校史网站的“建而不用”“建而不善用”是非常令人可惜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网站运营的细节问题也值得关注和优化。如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的网站兼容性较差,南开大学校史网则无法通过外部访问打开,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纪录片需要通过登录校内统一身份认证才可以观看。另外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一些过时的、改版的展览信息并没有及时在网站上更换,如展区调整的信息等。同样,一些已经制作好的内容也没有上线,如同济大学校史馆曾制作过VR全景式的线上观展,但是只在内部传播而没有对社会公众提供利用。

二是校史机构与档案馆、博物馆的实际内涵存在着交叉。在“双一流”高校中,一些高校的校史展览没有自己独立的展馆,多为该校博物馆中的一个主要展厅或者是作为串联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线索。但据笔者了解,如复旦大学在线下的校史馆建设与校史研究方面的投入巨大,如陈望道旧居(已开放)、苏步青旧居和谈家桢(陈建功)旧居(正在建设中)都采用了“实物+实景+文字图片”结合的展示形式,但在线上建设方面则较为欠缺,因此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校史机构、档案馆和博物馆这三馆之间的内涵与职能之间的交叉现象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校史机构的体系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校史机构的功能和定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并且因为校史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承担了“文字+实物”这样的展览和研究任务,因此有许多的高校存在着以“校史博物馆”“校史展览馆”和“档案文博院”为名称的校史机构。有研究者认为,校史馆与校史博物馆的区别就在于“博物”二字,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之间最明显、最直观的区别在于馆内是否有足够的数量的藏品和必要的研究资料去构成陈列展览体系,而这也是所有博物馆得以设立的条件之一。[2]因此,校史工作自身的定义及与其他两馆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2 “双一流”大学校史机构微信公众号建设情况

截至2021年8月,在42所“双一流”高校中,共有31所高校开通了校史机构(含各类档案馆、校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其中,重庆大学档案馆、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和东北大学校史馆微信公众号内无内容。东南大学校史馆无公众号,其档案馆公众号内没有与校史相关的内容。此外,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公众号内只有一条讲解员招新的推送,哈尔滨工业大学档案馆公众号内与校史有关的“校史回顾”栏目中无内容,因此共有25所高校的校史机构微信公众号纳入统计,约占总数的60%。在这些公众号中,笔者发现与校史相关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馆务工作、校史研究、线上利用服务3个模块,其中线上展览目录数主要是目前可使用的图片展览和VR线上观展等,以及录音讲解等内容。同时,对于目录数的界定,以线上服务和校史编研为其微信公众号的核心内容为标准,若微信公众号内有直接明确的分类选项,如“口述历史”的目录内直接链接至官网,亦可纳入计数范围,若是没有这两者的目录名称而直接链接到官网的情况,则不纳入计数范围。此外,因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和云南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中与校史有关的部分均为直接链接到官网而非利用公众号平台编辑的推送;西北工业大学的“VR校史馆”无法访问,故而没有纳入该次的统计范围(统计情况见表2)。

通过表2可以发现,校史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发展速度较快,态势良好。其特点有三:一是根据其使用新兴技术、展现形式与更新时间等的内容来看,校史微信公众号建设更具有“新鲜度”。一方面公众号的更新频率较高,且更加切合手机用户的阅读需求。在2020年后更新内容的高校有16所,约占“双一流”高校总数的38%;另一方面则是文章更为简短,配图和排版也更为多样,阅读的体验较好。二是加入了语音讲解和导览等功能。微信公众号中的线上展览更多地使用了VR全景、3D等技术,用其同步了常展及部分临展,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步了“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等临展特展的内容。语音讲解和导览更多的是在公众自行到馆参观的时候使用,但也可以配合线上的图片完成线上观展。三是与校史机构网站相对照,能够发现网站与微信公众号之间的内容实际上是存在着差异。笔者认为,网站上的信息偏向于大而全,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则偏向于小而精,公众号中的内容更能快速地展现高校的特色与馆内的研究动态。如北京大学校史馆公众号中的“读原文悟初心”“北大与建党”等的专题研究都是在网站中所没有出现的分类。

宋雪雁等提出,公共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评价框架由档案价值、技术功能、服务能力以及平台系统设计4个一级评价指标组成。[3]借鉴此评价体系,笔者发现校史机构微信公众号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一是技术功能有待提高。参照档案馆微信公众号评价体系的技术功能的涵义,其包括了基本功能和检索功能。南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共5所高校校史机构微信公众号出现了“无明确分类”现象,这导致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扩展性、导航准确性与帮助醒目性等基本职能的缺失,不方便公众检索和使用。微信公众号内发布的文章只是按发布的时间罗列在一起,未能提炼出文章、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错失展现高校特色的机会。

二是服务功能并不完善。首先目前大部分校史微信公众号并没有设立相关的评论区,未能建立反馈和评论的良性互动机制。其次是微信公众号的部分专题基本处于停更的状态。据笔者调查,“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大多数都会在学期中做到一周一次、假期中大约两周一次的的更新频率。相比之下,校史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则稍有不足。第三,有5所校史机构在微信公众号中直接链接到其官网中,但在微信端口的阅读体验较差。

三是部分高校校史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平台系统设计稍显混乱,部分专题内容出现交叉,或新的内容话题并没有被收录到功能目录中的情况。前者如山东大学的公众号在“捐赠合作”专题下的链接内容是“记录历史 服务当代——2015年国际档案日山东大学专题展览”而不是相关的捐赠要求与联系方式;后者如厦门大学的“百年厦大情怀档案”、华中科技大学的“HUST党史故事”等已经形成系列文章,但在公众号中仅以普通推送的方式存在,并没有加入到公众号底端的功能目录中。此外,校史机构的微信公众号也存在与网站一样的问题,即大多数校史机构依然与档案馆合用同一平台,仅以公众号名称为统计标准,拥有独立公众号的仅6所高校,约占“双一流”高校总数的14%,这样大大地制约了校史机构自身内容和特色的开发与发展。

2 校史工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 宏观层面

(1)加强对校史网络资源的相关理论建设

目前我国的校史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并没有完整性的、提纲性的理论和文件出现,很多时候都只能由校史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前进。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互联网+”计划,校史网络资源建设更是面临着理论深度与广度都不足的考验。因此,作为校史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国家政策方向与实际工作结合的问题,将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归纳总结摆在首位,摸清校史工作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2)建立完整的校史馆网络资源建设评价体系

引入高校校史建设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在评价体系的反馈下,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史工作的改进与发展,提升校史館网络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更新网络资源的内容,发掘本校历史特点。

(3)加强网络资源建设途径的开发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给校史馆网络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除微信外,微博、知乎、哔哩哔哩、抖音和快手等也是重要社交媒体,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已经开通了抖音账号做了新尝试。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校史工作开发的新兴网络资源传播渠道,有利于扩大高校校史工作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2.2 微观层面

(1)校史工作应成为网络资源建设的独立主体

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专门的校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这种独立运营的要求下,相关的负责单位与机构会考虑在校史网络资源的框架构建、内容运营上投入更多的资源,针对高校校史发展的切实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使之真正成为展示高校自身办学与科研的特色,展现高校精神风貌的线上平台。

(2)加强校史网络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高校开始关注校史网络资源的整理工作。目前,除了高校的专职人员进行整理与研究外,还有许多的毕业校友、校史研究爱好者共同投入校史网络资源建设的工作。他们在网络上发布旧照片或者校园学习生活的回忆录,对于其中可信度较高者,可以为他们建立相关的索引,并在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设置相关的检索功能,形成既能够满足普通公众接触了解校史的需求,又能够支撑相关学术研究的校史资源专业数据库。

(3)加强校史资源网络的推广与宣传

从点击阅览次数统计来看,大多校史网络资源没有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目前各大高校的网站主站、微信主账号上都会有关于学校历史简介,但相较之下远不及专门校史网络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建议在高校网站主站、微信主账号中关于校史简介的部分直接链接到校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使得校史网络资源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宣传。同时,校史工作部门应与高校的文化宣传部门、当地政府与团体的历史文化部门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加强校史文化研究与宣传团队的建设,真正使得校史工作“活起来”和“走出去”。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付春梅,梁敬芝,万静.浅谈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发展趋势——以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03):86-87.

[2]顾佳燕.我国高校校史馆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20:15.

[3]宋雪雁,张岩琛,王小东,等.公共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6):39-49.

猜你喜欢
网站微信公众号双一流
河洛文化旅游资源外宣网站日译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文管综合实践教学中心网站建设与维护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