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努力提升 学生思维水平之“度”

2022-03-29 22:50袁昌仁袁雯麒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腊八粥多角度思维

袁昌仁 袁雯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教学要“发展思维”。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阅读教学应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在深度阅读中提升思维的深度

所谓“深度阅读”,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把学生的阅读带向深度思考的空间。所谓思维的深度,即透过现象得出本质。它是突破表面的现象,深入透视本质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善于深入思考问题。思维深度是一种集中思维,它是从许多资料中找出合乎逻辑的联系,从而导出一定的结论;或者是对几种解决方案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导出一种科学的解决办法。如教学《十六前的回忆》(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父亲“不能轻易离开北京”,实质上是突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并让学生知道李大钊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精神启后人》的片段(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让学生理解李大钊话中“现在是什么时候”的含义,感受到“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的意思和“我哪能离开”的坚强决心。

二、在词汇教学中提升思维的广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词汇是语言的砖瓦。教科书呈现的书面语言,阅读它就是对思想的吸纳和整合。所以,阅读力、写作力本质上是思考力。学生阅读不只是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再现,更应該考查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提升,而提升的标志就是思维有广度。所谓思维的广度,主要体现在善于根据整个问题,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在注重分析事物本质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细节,思维围绕着整个问题,向更深、更广的角度展开。如《狼牙山五壮士》(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宣扬了我军将士抗击日寇的光荣事迹,突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战斗精神。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壮”字组词,在训练中品味课文相关语句的意思和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

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壮行——为了拖住敌人,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表现了战士们威武雄壮的英雄行为。

壮志——狼牙山五壮士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表现了战士们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雄心壮志。

壮举——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表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

壮哉——子弹打完了,战士们举起磨盘大的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敌人纷纷滚落深谷。五壮士的行为气吞山河,可谓壮哉!

壮观——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表现了战士们战斗胜利的场面壮观。

壮心——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表现了战士们要把敌人引上绝路的熊熊壮心。

壮烈——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表现了战士们坚强不屈、气壮山河、壮烈牺牲的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

通过组词连句形式的课文阅读,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广度。

三、在速读教学中提升思维的速度

速读(rapid reading),或称“快速阅读”。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充分调动了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称之为“全脑速读”(Roab)。速读是从文本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高效读书方法。速读要扩大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左右脑协调快速处理视觉信息的巨大潜能,以眼脑直映的信息全新处理方式,取代传统阅读中大脑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对文字信息处理的环节,从而达到眼看脑记、眼脑同步的快速阅读。如阅读《鲁宾孙漂流记(节选)》(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的第1自然段至第4自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可以分成5个板块(①解释词语: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②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哪些?A.笔、墨水、纸;B.罗盘、地图;C.日晷、望远镜。③鲁滨逊用笔、墨水和纸非常节省是因为要用它们来记录事情,而且这些鲁滨逊不会制作。④鲁滨逊为什么说他现在的处境是“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目前岛上只有他一个人。⑤鲁滨逊在没有找到墨水、笔和纸之前是怎样计算日期的?他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上刻字:“我于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在这个方柱的两边,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一个再大一倍的斫痕),这些“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从而让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在速读中提升思维的速度。

四、在语句教学中提升思维的锐度

语句是一个语法上自成体系的单位,它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联的一组词构成,表达一种主张、疑问、命令、愿望或感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指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升思维的锐度。思维的锐度即对问题的敏感度,核心是思维的敏锐力,它是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如教学《那个星期天》(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等句子,让学生思考: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①“光线渐渐地暗下去”,交代了天色渐晚;②“凉下去”“沉郁下去”,写出了随着作者希望一点点地破灭,“我”的内心越来越惆怅;③“越来越远”“越来越飘缈”,更表现了“我”完全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学生通过品味语句,能敏锐地感受到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愧疚和关爱)引导让学生抓住语句思考,提升思维的锐度。

语句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锐度,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把持平和心态的能力。让学生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在放松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敏捷,才能发挥比较好的水平。二是让学生多学、多看、多实践、多思考,学生的经验多了,思维敏锐度自然也会提高。三是理解语句的意思,要让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开动脑筋,把阅读与欣赏、理解与感悟有机地结合。四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它是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一种积极思维模式,只有心中常怀疑问,才能在真正遇到问题时拥有思维的敏锐度。

五、在精读教学中提升思维的角度

精读即精细深入地阅读,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把字字句句读明白,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的融会贯通的理解水平。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一文中说:“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在精读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角度就是想问题的出发点。比如阅读《腊八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文的第1自然段到第8自然段,可以从5个思维角度进行:

①词语角度,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  )浓稠——(  )搅拌——(  )好奇——(  )

②语用角度,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垂涎欲滴、迫不及待)。

③修辞角度,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④写作方法角度,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⑤读写共生角度,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读写共生”强调的是读和写的彼此融通、生长,在边读边写中慢慢走啊,欣赏啊,在读写活动中实现创造。读和写是同一言语发展共同体的彼此生发,读写互相成全,学生在读写中可以发现更美好的自己。

多角度阅读必然产生多角度思维。精读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就是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写作方法等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经过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理解。思维多角度,一是转换读者和作者的位置形成多角度。二是转换文本描绘的时空形成多角度。三是设置假定性问题形成多角度。四是从怀疑形成多角度。怀疑是对既有事物或结论的不信任,这就有了肯定和否定、正和反的两个思考角度。五是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多角度。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关联,即使同一事物的内部,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构成其相互关系的不同方面,也就形成了思考的多角度。

六、在略讀教学中提升思维的清晰度

略读课文,学生需要思维清晰,即思路清楚明晰,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哪些部分需要跳读或浏览?哪些部分需要细嚼慢咽精读?哪些部分了解其内容大意即可?究竟应该选择哪些内容进行阅读?可跳过哪些细节,才能抓住文章的大概?怎样才能加快阅读速度?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清晰度。如《骑鹅旅行记》(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是一篇童话故事。指导学生略读时可以出示一个略读提纲:①小狐仙把尼尔斯变成了小矮人。②尼尔斯骑的那只鹅叫(莫顿)。③雁群的领头雁叫(阿卡)。④当尼尔斯变小时,遇见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是什么表情?(开心)⑤鹤舞表演大会上发生了什么意外?(狐狸斯密尔偷袭了雁群)⑥在尼尔斯骑鹅旅行的时候,人们都议论着走遍全国的是哪两个孩子?(放鹅姑娘奥萨和弟弟小马茨)⑦尼尔斯以前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勇敢、乐于助人)的孩子。⑧尼尔斯最后变回原来的样子没有?(变回来了)学生在略读的时候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清晰度,在解决问题时,就会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没有模糊、歧义、抽象这些相互联系的有碍清晰思维的诸多概念出现。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思维拥有足够的清晰度,那么,学生说出来的语言也大体会非常流畅,而且能让人听明白。清晰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将信息进行排序和规律化,进而降低认知成本,让信息得到更好地传达。怎样才能养成自己清晰的思维模式呢?一是建立思维框架,目的在于支撑和减少信息加工成本。二是对信息分类和排序,想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需要构建“思维索引”,将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三是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把精力放在主要信息采集上,比如休闲性略读,注重趣味性;求知性略读,注重知识性。

七、在语法教学中提升思维的流畅度

学生在阅读中随文学习一些必要的语法修辞,可以提升思维的流畅度。思维的流畅度,是指思维在表达上少有阻滞、反应敏捷、能在较短的时间表达出较多信息的程度。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能作出多种判断,并能迅速想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阅读《北京的春节》一文,完成练習:说说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例句:

1.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2.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

3.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仁。

4.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5.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学生随文学习破折号的用法,争先恐后地说出哪一句是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哪一句是表示解释说明;哪一句是表示意思的递进;哪一句是表示插说,从而在训练中提升思维的流畅度。

八、在古诗教学中提升思维的向度

向度指一种视角,是一个判断、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语言是人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意识的外化。“达意”和“传情”构成了语言的两个最基本的向度。如果说,语言的达意是要清晰地映照出世界在我们心灵投射的景影,那么,语言的传情就是要直接复现我们心怀的灵动。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心灵的纤巧复杂决定着文学语言的达意和传情的多样向度。如阅读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多种思维向度。

向度目标1:词语赏析:尽:所有的。(“尽”点明望月者众多,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向度目标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地、树、乌鸦、露水、桂花、月亮)等,表现了诗人(别离思聚的思念)之情。

向度目标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  )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  )

(3)“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

向度目标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说说这两句的妙处。(今天晚上所有的人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来表达思念之情。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向度目标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品味古诗,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心灵是那么微妙、捉摸不定,传情的语言是那么姿态万千、引人入胜。因此,教学古诗时要采取全向度观控,即引导学生超越不同向度的边界,从不同向度的普遍联系去品读古诗,由赏析词语到诗人感情,由古诗意境到解释诗句,由课内品味古诗到课外拓展书写诗句,让学生在古诗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向度。全向度的看图学文,意味着可以由上想到下,由近想到远,由左想到右,由小想到大,由外想到里,正过来想完再反过去想,又可以从点想到面再想到体;由一维想到三维,由三维想到多维,最后进入全维视野。如果学生读完一本书一片茫然,只记住若干情节,没有提升思维的向度,那就叫“读死书,死读书”。

总之,思维产生了语言,语言改变、推动和生成着思维。没有发展学生思维的阅读,不是全面阅读;没有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阅读,不是有效阅读。

猜你喜欢
腊八粥多角度思维
多角度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一起喝腊八粥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腊八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过年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一道圆锥曲线问题的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