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标准
■ 办学在总体或某一方面上具有典型启示性
■ 体现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教育理念
■ 办学成就受到普遍认同或尊重
■ 富有发展潜质
上 榜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烟台职业学院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10.甘肃省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
入 围
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湖北省黄梅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
10.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入选理由 以专业为龙头、以人才为支撑、以治理为保障,发挥学校“双高”建设成果在服务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发展、服务企业实践、服务政府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国“双高”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学校简介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1975年建立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学校下设金融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开设24个专业,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各民间排行榜均居全国前1%。
亮 点 对接国家数字经济新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服务浙江万亿金融产业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国际贸易两大产业高端,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有力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银行业务综合技能”“智能财税”赛项团体一等奖。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一校主体管理,多元融合协作”运行模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特聘院长,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真实账号,“双导师”育人团队开展实战教学,全面实现打造虚拟组班教学、半年实体订单培养、半年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发H5全栈实训室、更新智慧实训室,与企业创建信用工场,共同打造“云会计”代理记账中心实践训练营,全方位打造互联网新型实训基地。
强化技能培养培训,持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学校通过主持金融服务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科技应用、现代文秘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输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全国各地3763所学校的35万余名师生。依托国家投資者教育基地,创新开展线上线下财经知识普及和投资者教育活动,连续3年承办“黄炎培杯”全国大学生财富管理知识技能大赛。连续15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开展中国银行杭州分行等新员工培训,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数字金融应用能力提升等国培项目,累计开展社会培训服务14万人。
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推进“强中文+拓技能+融文化”的留学生教育教学模式,扩大和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教育,留学生荣获2021年浙江省国际学生微视频比赛一等奖。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优质教师和课程资源,开发互联网金融支付、人工智能等专业培训课程,面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职业教育专项培训。校企共建浙金院·华立丝路学院等4个丝路学院,为华立集团海外员工开展财税专题培训;牵头召开中国(浙江)—捷克智库论坛、2021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品牌建设研讨会,获评教育部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
入选理由 通过政企校深入联动、产教科全面融合,构建让学习者成人的品德培养体系、让学习者成才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学习者成业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有机熔融,形成“大教育”的新生态、新格局。
学校简介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是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综合性技师学院。学校现有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幼儿教育、数字技术、健康服务5大专业群、21个专业。
亮 点 学院发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评价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优势,通过“挂、引、联、邀”,努力聚合多种资源,形成“大教育”“大培训”“大孵化”的集成型办学形态。一是挂行业。中工教育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依托中工技师学院在园区创办中机企协班组长学院。二是引企业。与中客集团、华为、海尔、吉利等2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采用“企业提供设备、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培训模式、学校组织培训实施”“校企合资共建、共同实施教育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园区内建立了17个研训基地。三是联学校。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同开发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资源;与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利用园区资源共建研究生实践学院、教育研修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四是邀大师。邀请李万君、李凯军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在园区设立大师工作室,建立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名字命名的专业班和院系,建设弘扬大国工匠、劳模精神的园区文化。
构建“技能教育+创业培训+企业孵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双链双段双融合制度”为特征的“三双制”课程体系,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本领的工匠之才”作为教育价值追求。“双链”是指技术技能培养课程链与创业能力课程培养链,前者包括单项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复杂技能培养模块、直觉技能培养模块,后者包括创业认知模块、创业实训模块、创业模拟(竞赛)模块、创业实战模块、企业孵化模块。“双段”是指校内学习阶段与企业生产实践阶段,前者包括技能培养链中的单项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模块阶段以及创业教育链中的创业认知、创业实训、创业模拟(竞赛)三个模块阶段的教学,后者包括技能培养链中的复杂技能、直觉技能两个模块阶段以及创业教育链中的创业实战、企业孵化两个模块阶段的培育环节。“双融合”是指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相融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把模块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嵌入到专业技能教学链中,以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之间更加紧密的对接。
为学习者设计了“中工立交桥”,包括5条成才通道:第一条通道是完成技工专业学业后,通过中高职衔接通道进入专科高职继续学习深造,获取大学文凭;第二条通道接续完成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培训考核、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直至考取技师等级证书,成为技师人才;第三条通道是在学习专业技能和接受创业能力培训的同时,申请中工提供的创业项目,进入中工专门设计的创业孵化池,走技能创业之路;第四条通道是完成专业学习后,在中工与160多家企业共同设立的就业推荐平台上,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就业;第五条通道是在中工学习期间,即开始创业实践,按照学分制方式,通过学分积累完成学业,实现学习创业两不误。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入选理由 作为成立较早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力图实现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延续“职业性”和体现“本科性”,在建成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学校简介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始建于1958年,于2021年1月成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开设12个职业本科专业,是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唯一高职院校,是全部入选实习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50强案例的全国7所高职院校之一。
亮 点 202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办学资源,设置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从202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本科学生,正式开启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学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立足先进制造,坚持钢铁特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学校认为,职业本科学校培养的人才,相比其他本科学校,除了有系統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熟练操作复杂设备、生产中高端产品的技能;相比职业专科学校,要突出理论基础及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和迁移性。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学校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改进提升,在本科专业布局上,基于学校传统办学特色,主动对接河北省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接先进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牵头组建了河北省钢铁焦化职业教育集团、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教育联盟、河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联盟。其中,钢铁焦化职教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与企业共建了中测测量与检测工程中心、河北省云环境检测中心等13个高水平产教融合项目。学校聘请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王小华、罗平设立“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全国劳动模范郑久强设立“黑色冶金技术专业群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师徒传授中追踪技术前沿、传承匠心匠艺。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业态,学校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设计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明确了本科专业建设定位,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合作编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
适应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上移,学校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应用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训条件建设,把纯教学型实训基地转化为教学科研型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做到既能开展教学又能进行技术研发,既能开展社会服务又能作为大赛设施。创立并实施了“虚拟工厂+云课堂”的实习教学模式,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及部分高危行业真实生产环境,融合虚拟漫游、模拟仿真等技术,开发建立了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实习教学与“思政课”等职业素养类课程有机结合。
烟台职业学院
入选理由 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走出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新路,构建了适应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书写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烟职答卷”。
学校简介
烟台职业学院2001年建校,由原烟台职工大学、烟台工业学校、山东省烟台财政学校、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山东省对外经济学校、烟台教育学院、烟台广播电视大学7所学校先后合并组建而成。学校设有13个系部,在校生17000余人。
亮 点 学校围绕“对接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服务企业设专业”的建设理念,通过实施“四对接”工程,与谷歌、腾讯、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是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大楼,实现了“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二是对接高端技术产业。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的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配有一条全生命周期自动化印章生产线,对学生进行单个生产环节、产线集成、工业互联技术等环节的全方位联合教学。三是对接行业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万华化学集团和烟台市裕龙岛化工行业发展需要,组建应用化工技术“万华订单班”,与企业强强联手推进校企合作、助力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四是对接国际技术标准。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共建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三大基地。对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专业的48名学生实行小班制教学,考试认证合格的学生同时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和德国职业资格证书(GB),成为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目标,构建并实施了“四梯次全覆盖”技能大赛体系和“课证岗教管赛”六位一体融合平台,使大赛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助推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50多个校内技能竞赛项目,吸引了90%以上的学生参与,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中,学校代表队获得冠军。
构建“金字塔”模式,实现社会服务精准发力。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着力构建国家、省、市、校和学生后备工匠五级“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服务全民的教育体系,每年开展各类培训和考试10多万人次,不断完善社会培训体系。聚焦行业需求,学校建成“山东省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烟台市公务员培训基地”等20多个培训基地。聚焦特定群体,学校与烟台市总工会共建“烟台工匠学院”,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入选理由 学校紧紧围绕苏南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按照“合作共赢、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原则,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生态圈”,创新构建“三级联动、三师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树立了优秀典范。
学校简介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1958年建校的常州市民办青山初级中学和1963年建校的常州市轻化工中等技术学校,2002年升格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更名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设有专业53个,在校生13000余人。
亮 点 学校主动适应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和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底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优先遴选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区域特色发展产业,做强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做优生产性服务专业群,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构建“智能+”专业生态,形成了“根植江苏制造、服务江苏工业”的鲜明专业特色。
“三级联动”,打造“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生态圈”。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共同体建设,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需求链上,打造“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生态圈”。一是成立“校地联盟”,学校与所在区域的武进国家高新区成立产教融合区域合作联盟,为辖区内2000余家高新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搭建政校企深度合作共享服务平台,不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地。二是推进“院园联合”,把二级学院专业群办到辖区内特色创新产业园,成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精准高效的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是实施“专企融合”,以装备制造专业群为主体,联合其他二级学院协同,与园区内“装备制造类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领军企业紧密合作,围绕产业链需求,共建企业学院或产业学院,联合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三师共育”,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探索利用“三师共育”的创新育人理念,打造结构化新型教师教学团队,既传技又育人,将区域内的企业文化与学校原有的“邓建军工匠精神”学校文化互融,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达到“德技并修”的成效。“三师”指的是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和人生导师。校内教师由学校专任教师组成,以教学工作坊为依托,以行业龙头企业项目为载体,浸润学校“工匠精神”学校文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企业导师由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组成,以合作企业为依托,以企业课堂为支撑,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人生导师主要由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组成,以工匠工作室为依托,以实境课堂和主题报告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互融,引领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
以打造“优质课堂”为抓手,系统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一是出台了《打造常工业“优质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意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系列引领改革方向的制度文件,为推进课堂革命“领航”;二是全面推进“基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重构,开展“线上+线下”协同混合式教学,实施英语、数学等公共课分层教学,为推进课堂革命“树标”;三是全面构建“国家—省—校”专业(群)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三级建设体系,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2021年,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强院校,教师获得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个,学生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
入选理由 学校将“创新”“服务”两大核心理念贯穿“三农”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集团、乡村、企业、农民等要素的高度融合,为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和接续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学校简介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创办于1982年,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开设中专、大专层次的机械、电子、服装等20余个专业,有来自渝、贵、云、川等地的在校生8000余人。
亮 点 学校通过建设“学校+”集团化培养平台,定制“产业+”精准化教学内容,实施“路径+”行动化教学方式,开展“服务+”立体化评价手段“四化合一”教育教学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对乡村振兴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重因地制宜,为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探索。学校集成集团内3个区级业务指导部门、5个园区管委会、26家农业骨干企业、20个村(社)和15所职业院校力量,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化新模式。学校与26家农业企业成员单位、12个村(社)等联建113个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资源的聚合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定制“产业+”精准化教学内容。研判需求精准策略、对接发展开发课程、拓展“块链”菜单资源,对接地域、产业和实际,开发产业融通课程。实施“路径+”行动化教学方式。学校采取农学结合灵活施训、校企“双元”共培共育、衔接高职贯通培养等举措,校村共建田间学校12所,实施“定制村官”培养,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经济人等创业提供孵化服务。开展“服务+”立体化评价手段。学校建立多元职业技能鉴定、分层开展就业创业扶持、建立绩效反馈机制,为学员提供职业技能考核、“1+X”证书水平考试服务;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提供项目服务;引导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等学员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实践。
汇聚发展动能,为接续服务乡村振兴筑牢发展根基。学校将“创新”“服务”两大核心理念贯穿“三农”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出“产业引领、项目驱动、成果孵化”的“三农”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了“三农”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集团开展各类社会培训5.4万人次,其中包括17307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650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1000个科技示范户,他们成了推动区域“三农”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促进了区域农民增收致富。校企共建的32个培训基地,受益农民6286人次,江津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催生了地方农业支柱产业。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全区形成粮油、花椒、水果、畜禽、水产和中药材等八大类富硒产业,江津区农业总产值和地方农业品牌总量蝉联全市榜首。学校领衔江津成功创建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入选理由 作为始终与特区事业和信息技术发展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为职业教育如何与高端产业相匹配贡献了“深圳方案”。
学校简介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开设信息类为主的专业49个,全日制在校生超1.5万人。获评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实习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
亮 点 产教深度融合,信息特色鲜明。学校成立了深圳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与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学生技能、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全面对接ICT产业,学校70%以上的专业都紧密契合信息产业的研发、应用和服务,是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家安全战略专业体系比较完备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作为发起人成立了首个国家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了首个全国高职院校微电子二级学院;联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共建第三代半导体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让人才更具适应性。学校初步构建了从专科、应用技术型本科到工程硕士教育的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链,确立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深圳市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坚持“以赛促学”。近3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4项,在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90项。学校鼓励学生考取企业高端证书,近3年先后有上百名学生获得HCIE、CCIE、RHCA和OCM等高级别职业资格证书。华为、大疆等知名企业每年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2.75%。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建设机遇,学校凭借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面向国家战略和“双区”建设需求,对人工智能、5G、物联网、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实施强芯铸魂工程。“强芯是集成电路,铸魂是工业软件”。在集成电路方面,学校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开始,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6个环节,进行了完整的全产业链布局;此外,学校还瞄准芯片、新材料等关键技术,加大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职业教育微电子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平台。2021年,学校“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工业软件方面,2021年,学校牵头,联合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四川、重庆、江西、湖南、湖北、广东12个省市的26家高职院校与10家工业软件领域企业共36家单位,发起成立工业软件职业教育集团。创办高等工程师学院,依托产业最前沿的技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新型工程师。学校花大力气打造技术研发的全新载体“创新港”,在不同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对产业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极大发挥了职业院校贴近产业、服务产业的优势。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入选理由 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积极探索高水平职教师资的制度创新,探索职业技术师资培养的多方协同机制。
学校简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前身为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4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校在60余年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下设16个二级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培养出130余位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
亮 点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具有良好的职业教育基因,其在改革、创新、传承的传统中一直坚持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对接社会需求,注重产教融合,拥有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新路的基础。2021年10月,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的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正式成立。根据规划,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責制,队伍汇聚全国职业教育领域顶级专家,将成为上海先行先试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育一流职教师资的重要平台。其特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合力,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实行统一领导、多校区办学的模式,这是职教教师培养的新尝试。学院力图创新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高校发挥专业的优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的格局。二是培养模式上探索创新,坚持“技术+教育”的培养定位,一方面,力图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实现错位发展,健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努力培养更多技术精湛、善于育人的高水平职教教师;另一方面,突出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发挥参与高校的学科优势,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推动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职教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三是在校企协作上持续用力,教育部门会同发改、经信等部门抓住产教融合国家试点城市建设机遇,发挥在沪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行业深度参与职教教师人才培养。
2021年12月,学校牵头成立“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研究院致力于服务国家和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上海市及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展现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政策研究智库,为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一流“双师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思路。面向职业教育主战场,研究院将对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双师型”教师标准、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师资培养标准、面向上海新型产业的专业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瓶颈及突破点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标准体系与管理办法,探索先行先试的政策改革试验区。面向长三角地区职教师资建设与发展,研究院将每年发布长三角地区职教师资队伍调查报告,为职教师资培养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逐步推进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应用,建设长三角地区职教师资数据库。面向国际化职业技术师资培养培训,研究院将开展跨国别“职业技术教师教育体系”研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制订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标准,增强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入选理由 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融合职业院校和行业产业优势,探索了全产业链服务与创新的产业学院新模式,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学校简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国家首批成立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是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院校。
亮 点 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思路,强化特色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创新。2020年,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每届培养规模500人,创建螺蛳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与柳州螺蛳粉产业链对接的具有特色竞争力的专业群,培养高素质、极具创新力的螺蛳粉产业技术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依托螺蛳粉产业学院,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及培训教材、打造师资团队,联合进行订单班及现代学徒制培养,共建技术研发应用中心、实践培训基地、螺蛳粉大数据技术服务中心及“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共同开展螺蛳粉文化建设。2021年,学校主动聚焦柳州螺蛳粉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柳州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教育局联合主办“2021柳州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推出“柳职·匠子螺”螺蛳粉品牌。与本土知名企业合作推出“庆祝款”“联名款”等柳州螺蛳粉,主动服务地方产业,为螺蛳粉产业发展赋能。2021年,学校积极拓展产教融合平台,结合地方的产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与政校企联手共建广西首家直播电商产业学院。
打造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工匠学院。2021年5月,由广西柳州市总工会、柳州市人社局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发起共建的柳州工匠学院揭牌成立,办事机构设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要承担柳州劳模、工匠以及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任务。2021年12月,学校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三方合作,在泰国共建“柳工 —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泰国分中心”“柳工 —柳职院泰国国际工匠学院”,合作实行“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方优势互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
在《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学校同时入选“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四个重要榜单。
甘肃省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
入选理由 学校按照“依托项目夯基础,瞄准市场设专业,接轨企业搞教改,突出实训抓质量,扩大就业促效益”的办学思路,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学校简介
甘肃省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建于1983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等15个专业,现有教师231人,各级各类学生4823人。
亮 点 学校着眼于服务学生就业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依托学校科研、人才等优势,紧密对接地方所需,建立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预警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设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和畜禽生产及疾病防治两个涉农专业及电子商务、工业机器人等专业,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匹配,与扶贫开发目标更加适应。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智、扶技、扶产业等帮扶工作,促进贫困村产业改造升级。學校着眼于学生就业和精准扶贫需求,按照“专业对口、薪资合理、工作适宜、注重发展”的就业安置原则,精准遴选“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生活条件优、保障措施好”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并组建了22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订单班。抽选学校专业教师,聘请县林业局、蔬菜办、畜牧局专家,组建了涉农专业教育队伍,先后在全县14个乡镇86个行政村招收学员7429名,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学校有16名“土专家”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专家人均“送教下乡”时间超过200天。
创新办学方式,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积极推行校企(校际)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院校合作,推行“2+3”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与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合作办学,累计组建企业冠名订单班25个,共培养1038人,成立研发中心1个。5年来向合作企业及本地产业一线安置中职就业学生123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7.4%。
以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要求为标准,以学徒技能培养为核心,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训练任务与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现代学徒技能训练体系,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四模三维六融通”层次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了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素养为本的道德、能力、素养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创新实施任务驱动的“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了“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优化实训教学管理,有效提升了学生技能。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奖率连续处于全市前列,9人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各类奖项。就业学生专业技能深受企业好评,满意率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