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
别再抱怨工作忙没时间了,那不过是当甩手掌柜的借口
叶先生(7岁男孩的爸爸):对于“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作为家长,我是持保留态度的。我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周末也很少休息,哪有时间教育孩子?以前,我会花钱给孩子报培训班,现在可好,教育孩子成了我的责任,这不是增加家长的负担吗?
主持人:课外培训市场让家长们养成了一个习惯:把家庭教育外包给培训机构。理由是家长工作忙,没时间教育孩子。果真如此吗?
禹敬宇: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不少家长和孩子在家隔离了很长时间,按理说,家长终于有了时间陪伴孩子,应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才是,但调查显示,恰恰相反,这期间亲子冲突明显增加。这说明家庭教育缺失不是因为时间问题,而是因为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意识,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
主持人:《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受访家长平时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困惑。这说明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亟待增强。
禹敬宇:《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写入了法律:“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由此,家长管娃这件“家事”已成为法律框架下的“国事”。家长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而不能再当甩手掌柜。
黄女士(4岁女孩的妈妈):家长的教育能力确实有待提高,但是,有些家长确实工作忙,对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主持人:家长陪伴孩子不能只看时间长短,还要讲究陪伴的质量。就算真没有时间,也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禹敬宇:有的家长出差在外,每天与孩子视频半小时,雷打不动;有的家长每天陪着孩子,却很少与孩子交流,哪类家长更受孩子欢迎?当然是前者。这就是陪伴质量的差别。家长只要心里装着孩子,装着教育责任,在通信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下,总能找到机会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要避免知识化、学校化,要融入日常生活
石先生(13岁女孩的爸爸):“双减”之后,我女儿的学习负担确实减轻了,但我担心她考试成绩下滑,我能否给她请个家庭教师补补?
主持人:您好像混淆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没有大纲和教材,更没有做不完的习题。“双减”之后,家庭教育要经历一个“去学校化”的过程,要融入日常生活,避免知识化、学校化。
禹敬宇:众所周知,学校课堂才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课后练习只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的环节,属于辅助性环节。“双减”之后,学校减少了作业量,但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有老师指导巩固,孩子可以轻松掌握知识点。此外,由于作业量和作业时长的控制,老师在作业设计上会更加科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不会布置那些超课标、超教学进度的难题偏题。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
宋女士(9岁男孩的妈妈):那么,家庭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
禹敬宇:建议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良好习惯。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讲卫生、按时作息等,让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上学前自己整理书包、正确书写、课前预习等。
2.发展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个性,培养几个兴趣爱好,可以是琴棋书画,也可以是烹饪、园艺。培养兴趣爱好不是逼迫孩子去考级,而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喜爱它,使这些兴趣爱好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放松身心的作用。
3.鼓励孩子多参加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如打球、跑步、朗诵、演讲等,培养其强健的体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4.丰富亲子活动。积极开展亲子互动,能够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开展一些适合其特点的亲子游戏,如一起堆积木、读绘本等。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带孩子旅游、看画展、参观博物馆等,开阔视野。
5.引导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劳动实践对孩子的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比如植树、种菜、养花等,让孩子欣赏劳动之美,习得基本的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珍惜生活。还可以带孩子走进社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增进孩子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孩子的公益心。
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如空气般存在,家长硬性干预多半没有好结果
姚女士(13岁男孩的妈妈):我觉得,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都是手机造成的。自从儿子上了中学,我家就经常暴发亲子冲突,十有八九是因为我干预他玩手机。请问对此有什么高招儿?
主持人:不久前,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如空气般存在,家长硬性干预多半没有好结果。
禹敬宇:该调查还顯示,青少年用手机上网所做的事,排名第一的是学习,包括查资料、传递作业等,排第二的是听音乐,然后才是游戏、聊天以及刷短视频。从这个排序来看,问题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严重。
主持人:我去学校采访,一名中学生气愤地质问我:“为什么你们大人使用手机是在工作、查资料,而我一拿起手机就是玩游戏?凭什么这样不信任人?我爸妈越是这样,我就越是玩游戏。”这便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家长越禁止,孩子越有犯规的冲动。
禹敬宇:家长干预孩子玩手机,对孩子有可能是一种“经验性伤害”,就是家长总带着自己过去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去要求现在的孩子,逼孩子就范,让孩子口服心不服,甚至心口都不服。所以,家长必须放下架子,与孩子一起学习,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真正了解自家孩子,与孩子建立双向信任关系。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姜先生(16岁男孩的爸爸):为什么孩子对手机如此着迷?
禹敬宇: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个成长中必须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解决自我认同的问题,要搞清楚“我是谁”“别人怎么看我”“我的未来什么样”这三个问题,网络恰恰给青春期的孩子提供了探索的平台和空间。而且,在网络中犯错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当然令孩子们着迷。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