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梅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指向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等问题,阐述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提出构建德育文化场域的路径:立足书香文化场域,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开辟活动文化场域,增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课程文化场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 德育 文化场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29-03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就如何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各校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育人方法,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指向性不明、针对性和系统性欠缺等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事关学生的发展方向,事关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的兴衰与成败。
德育文化场域是指由构成小学德育文化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德育文化场域将德育文化隐性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场域中,具有立体性、多维性、全景性等特点,促进了生生、师生、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
(一)德育指向性不明
德育聚焦于“培养什么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规定了小学低、中、高年级各自的德育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并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而是把其看作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学习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首要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从谈起,由此导致“德智失衡”。
一是德育与学生发展实际的错位。部分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不能很好地理解深层次的德育内涵,没有从学生的年龄、心理与心智特点等方面科学地提出各阶段的德育要求,导致“小孩说大人话”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是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错位。部分德育工作者缺乏将德育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不是将德育隐性渗透到书香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等场域当中,而是试图将深奥、抽象的德育理论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德育指向性不明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易使德育工作偏离方向,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德育缺乏针对性
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关键。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仍沿用“一对多”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在满足德育规模化要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忽视小学生身心发展差异的弊端。
一是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小学德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有的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并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进行话语转换。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不能真正弄清楚这些内容的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以致出现了“囫囵吞枣”的现象。此外,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是德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当前小学德育方法仍以讲授式为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显性灌输,导致小学生无法对教育内容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和认识,以致难以结合自身实际与德育内容形成情感共鸣。
显然,德育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会导致小学生对德育的接受程度降低,不利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
(三)德育缺乏系统性
德育系统性是指在层次分明的德育整体中,各个德育要素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德育具有系统性能推动德育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者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存在碎片化、非集中化等问题,忽视了德育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其二,德育队伍缺乏系统性。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及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以及日常德育活动进行,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并未被调动起来。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往往是孤立、分散的,缺乏系统的交流和合作,同时由于部分德育工作者未获得系统的德育培训,对先进的德育理论和科学的德育规律缺乏系统的认识,以致全员育人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
其三,德育路径缺乏系统性。德育路径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德育工作较零散、杂乱,立体化德育氛围不够,缺乏一个指向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文化场域”。
总之,德育缺乏系统性这一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小学德育合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小学德育的实效。
二、構建小学德育文化场域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模式
(一)构建小学德育文化场域的基本理念
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通过理论引导和环境熏陶,不断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作为一所有18年“读经典,诵经典”文化传统的书香校园,在建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校本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其德育文化场域的构建遵循如下基本理念:以“全人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书香文化为引领,多角度挖掘、多力量整合、多场域联动,全面构建德育文化场域,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局面,确保人人参与、个个担当、处处渗透、润德无声,有效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的基本模式
构建德育文化场域,应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及样态,充分整合各类德育文化场域,注重显性与隐形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思政合力,培育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学生。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以“三维一体”模式构建德育文化场域,以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立体空间为主要任务,以不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书香文化场域、活动文化场域、课程文化场域为主要内容。书香文化场域的构建,主要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活动文化场域的构建,主要是增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文化场域的构建,主要是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这三个场域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渗透、交融的整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应从整体性出发,促进各场域间整合融通,汇聚力量,切实发挥小学德育文化场域的育人作用。
三、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的基本路径
(一)立足书香文化场域,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
书香文化场域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营造向上、向善的书香文化场域,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共同的精神宝库,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立足本校书香文化场域,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七大行动”。一是“开学第一课”,组织师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通过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和举办心得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二是上好国学课,研究国学课程“五步教学法”,不断开发、完善国学校本教材,弘扬儒雅文化。三是办好新生“开笔礼”仪式,通过“朱砂开启读书智”“击鼓鸣志小少年”“学业进步落笔尖”“茶敬亲师谢恩情”“殷殷期盼送红蛋”“状元桥上步青云”等仪式活动,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是举办“读书节”活动,通过国学知识测试、经典诗文诵读、经典沙龙论坛、讲经典故事比赛、新诗创编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读经典、诵古韵、品诗风。五是举办“吟诵节”活动,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六是举办“祭孔节”活动,每年在孔子诞辰日,全校师生诵读孔子名句,把中国礼乐精髓和仁爱精神等传承并发扬光大。七是举办“志学节”活动,通过六年成长回顾、向父母鞠躬、向老师献花、经典诗文节目展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踏上新的学习旅程。
(二)开辟活动文化场域,增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辟活动文化场域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活动文化为主要内容,寓德育于生动、丰富的活动当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实时交互,不断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开辟行为活动文化场域。学校将德育隐性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和创造,使小学生在感悟道德之美的过程中涵养美好德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上,师生实行“立—礼—起—坐”的文雅答礼;在列队出操时,让小学生做到“快、静、齐”,并积极践行《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毕恭敬”;开展“日行一礼”,让每个孩子都谨记“不学礼,无以立”。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系统评价,评出习惯养成“模范班”“示范班”“文明星”“孝顺星”“博学星”“勤劳星”等,使学生做到“读经典,规言行”。
其次,要开辟节日活动文化场域。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以“爱与感恩”为主线的情感教育活动,使学生品味人性的美好。如在端午节时,可以开展亲子共同动手包粽子、端午节主题班会、观看赛龙舟、读《离骚》经典名段系列活动,引领小学生了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开辟融合活动文化场域,播撒仁爱有礼的生命之花。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资源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态、载体和途径,引导学生在融合活动文化场域中深度体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如组织亲子阅读、爱绿护绿、国防知识进家庭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构建课程文化场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学校应构建课程文化场域,积极研发德育校本课程,在课程文化场域的构建中实现“课课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目标,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是晨会课程的设计。在每周一的晨会活动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上台展演,通过“传唱爱国歌曲”“英雄在我心中”“我的家風故事”“小小百家讲坛”“小小传承人”“主题校园剧展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二是心理成长课程的设计。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宣传渠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等进行分析和指导。三是书香社团课程的设计。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社团课程的过程中成长。学校设计小学剪纸、机器人等36项社团课程,以“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社团课程的过程中成长。四是全员运动课程的设计。要积极培养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通过全员运动课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从2015年起,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开展“全员运动会课程”,配备了50余组体育器材,设计了50套标准方案和500例快乐体育训练,形成“车轮滚滚”“寻找足迹”“夺冠高手”“抬小猪”等经典项目,使小学生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五是价值认同课程的设计。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南宁孔庙等开展主题教育,帮助小学生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和组织观念。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找准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和突破口,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德育文化场域基于全场域整合、全主体共生和全过程融通思维,将德育隐性渗透到书香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等场域中,有效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周小李.整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1(3).
[3]潘娜.对话育人: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6).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