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卫丰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南 济源 459000)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已经步入到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在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从目前就业市场调查来看,高职学生的就业普遍还存在着就业满意度不高、岗位能力不匹配、就业流动性大、用人单位评价较低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较多造成的就业市场激烈竞争以外,高职毕业生就业力不足是影响其就业的根本原因。已有的研究发现,就业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实现[2]。那么,要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关键在于确定就业力的组成结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指标对就业力的影响大小,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评价指标内容的学习和培养。
就业力结构内容不断受到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动态多维变化的特征[3]。因而,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建构准确的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就业力结构中相对薄弱能力,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对实现高职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力也被称为“就业能力”或“可雇佣能力”,其广泛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业力的研究最早被用来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关注点在于提高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能力,促进劳动者胜任就业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就业力的相关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外部竞争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灵活性人力资源管理。目前,面对企业更加看中员工带来的实际贡献情况,就业力的研究又扩展到个体就业层面,其被视为一种劳动力市场工具,并能够促使个体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技能、理解力、个人品质等一系列的有机组合[4]。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作为准备就业的个体,应具备获取某一岗位职业所应有的能力。因而,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从就业力的内涵研究来看,这种就业准备,应是多个层面、多项技能、与时俱进的动态准备,并贯穿于个人整个职业生涯中[5]。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不仅需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来匹配专业岗位技术需求,而且还需要具备适应职业发展的各项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就业力是高职学生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恰当地评估个人情况与就业市场需求,积极寻求并成功获得与自己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理想工作,并能保持工作、胜任工作,更换工作所需要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的集合[3]。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英国学者Pool 和 Sewell(2007)提出的就业力Career EDGE 模型理论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Career EDGE 模型认为,就业力的结构由职业发展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学科知识理解和技能、通用技能、情商五个要素组成,而且,五个要素之间具有共同作用的方向[6]。那么,从就业力Career EDGE 模型来看,就业力是由不同结构维度构成,不同维度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共同推动就业力的形成。
根据就业力Career EDGE 模型,对高职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将其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指标内容,形成高职学生就业力的评价指标。对于高职教育来讲,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专业指导下的实践性技能训练,以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并行运用,那么,体现在高职学生就业力上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训技能。而在职业发展学习、通用技能、工作和生活经历等维度上,高职学生同样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通过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高职学生、企业人事工作人员开展就业力构成要素特征指标的半结构化访谈,进一步归纳和提炼,筛选出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工作态度、自主学习、责任意识、资本使用、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22个高职学生就业力的评价指标。
邀请高职院校就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所筛选出的22个就业力评价指标进行内容编制,编制内容要求契合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及就业岗位,最终组成32项具体指标内容的高职学生就业力预测评价问卷。该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高职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就业力评价指标内容符合程度来计分,计分方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
为提高就业力评价指标内容的准确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评价指标内容,我们对高职学生就业力预测评价问卷进行施测,采用项目分析、项目筛选、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将评价内容相近的题项进行合并,根据预试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将评价内容鉴别度低的题项和因子载荷量低的题项予以删除,对设置不太合理的进行调整,再次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讨论,删减,高职学生就业力预试评价指标内容题项由32项调整为27项,构成高职学生就业力自我评价问卷,用于评价高职学生就业力现状。具体评价指标内容见表1。
表1 高职生就业力评价指标内容
续表
通过预试问卷的施测,本研究在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内容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结构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的构成维度,并将评价指标纳入到评价维度中,形成高职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就业力结构维度、评价内容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的特点,为增加就业力结构研究的严谨性,我们对高职生就业力评价维度及内容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从结构效度方面考察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为检验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适用性和全面性,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内6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1200名高职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共发放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问卷1200份,回收1172份,有效问卷1135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67%和94.58%。
本研究首先采用SPSS22.0对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通过 KMO 和 Bartlett检验、碎石图检验、确定累计贡献率、正交旋转等步骤,探索高职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结构维度。然后,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就业力构成维度,运用AMOS17.0 对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尝试建构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最后,通过就业力评价维度的描述统计,计算出各评价维度得分,从而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力现状。
1.因子提取
针对高职生就业力评价体系内容的调查数据,对27项评价内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各个评价内容数据之间呈线性关系,符合提取公共因子的条件。进而,采用 KMO 和Bartlett 球形检验对数据进行适合性检验,其中,检验指标KMO值为取样适当性系数,其值范围介于0~1中间,如果KMO值越大,表明评价内容之间的公共因子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0.9,且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达到显著水平(Sig=0.000),表明观测内容存在公共因子,样本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7]。从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见表2),本研究中的KMO值为0.912,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2值为3020.060,Sig=0.000,说明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中27项内容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和 Bartlett 的检验
接下来,对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中的27项内容提取公因子,从因子分析的初始解来看,各项评价内容的因素负荷量较高,其共性方差均大于0.5,说明因子能很好地反映评价内容的主要信息,表明公因子提取效果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从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提取因子解释的总方差结果(见表3)来看,提取初始值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为5个,前5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量为74.125%,说明前5个因子包含了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74.125%的原始信息量,其中第一个因子的解释方差量为16.474%。
表3 高职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提取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2.公因子命名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探寻、提取能较好解释若干相关变量的公共因子,并予以合理命名,从而建构一套适合的研究指标体系。我们通过Kaiser标准化正交旋转的实施,对评价内容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重新排列,形成旋转成分矩阵。旋转成分矩阵表示数据在旋转后新的公因子与原始变量的关联性。从旋转矩阵结果来看,各个评价内容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且不存在明显跨因子情况,公共因子至少包含有3个以上的评价内容,据此结果显示,可以对27项评价指标内容提取5个公因子,能够建构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就业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和评价指标内容,我们对27项评价指标内容用5个因子进行解释和命名,其中因子一包含6项评价指标内容(EI10、EI11、EI12、EI13、EI14、EI16),命名解释为“基本通用能力”;因子二包含5项评价指标内容(EI23、EI24、EI25、EI26、EI27),命名解释为“职业发展能力”;因子三包含7项评价指标内容(EI15、EI17、EI18、EI19、EI20、EI21、EI22),命名解释为“自我提升能力”;因子四包含4项评价指标内容(EI1、EI2、EI3、EI4),命名解释为“专业知识技能”;因子五包含5个评价指标内容(EI5、EI6、EI7、EI8、EI9),命名解释为“社会融入能力”。
运用AMOS17.0 软件对已探寻的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关系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拟合指数来看(见表4),绝对拟合指数中均方根误差(RMSEA)的点估计值为0.057,小于0.08;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01,大于0.9;相对拟合指数(NFI、CFI、IFI、RFI)均达到或接近0.9,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表4 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
通过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标准化模型图的分析(见图1)发现:(1)27项评价指标内容对相应因子的负荷值均在0.5 以上,介于0.54~0.94之间,说明评价指标内容对相应因子的解释度较大;(2)命名评价维度路径系数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说明模型内在质量达到最佳;(3)命名的5个评价维度和27项评价内容的测量残差变异量估计值没有出现负的误差变异量,且均达0.05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基本适配度较好;(4)5个命名的评价维度之间的协方差估计值均显著不等于0,表明命名的5个评价维度之间有显著的共变关系,相关系数为0.57~0.90,均达到0.05显著水平。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进一步表明本研究所建构的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合理,评价内容有效。
图1 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标准化路径模型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和验证,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内容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包括5个评价维度,22个评价指标和27项评价内容,进一步归纳提炼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命名就业力各评价维度内涵如下。
图2 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专业知识技能评价维度指高职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8],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行运用的两个评价指标。一般来讲,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越高,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相应地,与之匹配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多,高职学生就越容易就业。
社会融入能力评价维度指高职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中融入团队、适应社会能力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社会适应四个评价指标。社会融入能力是个体适应就业岗位的根本保障,社会分工精细化要求就业者要具备团队协助、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9],而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就业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基本通用能力评价维度指高职学生对个体发展的心理素质,以及未来就业岗位需求的心理技能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情绪调节、自我管理、执行力、创新精神、问题解决、抗压能力六个评价指标,其作为个体适应不同就业岗位的内在能力,具有通适性、可迁移性、可持续性的特点,可以长期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
自我提升能力评价维度是高职学生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对自身素质能力提升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自信心、工作态度、责任意识、自主学习、资本使用五个评价指标,自我提升能力不仅为高职学生持续提供胜任就业岗位能力,也是高职学生入职晋升发展的核心动力,其能够持续推动个体满足就业岗位能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职业发展能力评价维度是高职生根据个体兴趣爱好和专业素质,对其未来职业作出明确定位和系统规划能力的自我评价[10],主要包括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和获取就业信息五个评价指标。职业发展能力是高职生探索、建立,并取得职业成功的关键能力,对提高就业目标针对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本研究所建构的高职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采用SPSS22.0对高职生就业力评价维度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在高职生就业力评价维度中,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得分最高,为3.793分,而专业知识技能得分最低,仅为3.406分,而职业发展能力的得分为3.444分。从数据结果来看,当前高职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是促进其就业力提升的首要因素,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发展能力是制约个体就业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图3 高职学生就业力评价维度现状
在对高职学生社会融入能力的现状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导致学习兴趣不断减弱,直接影响其学习投入。他们为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获取较高的同伴地位,逐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人际交往中,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来获得同伴认可[11]。长此以往,高职学生在人际沟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社会融入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因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其社会融入能力在就业力的评价维度中就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在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始于高职教育阶段。初高中阶段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学校教育内容更多地聚焦于升学课程,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并且,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职业发展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未能引起家长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针对当前高职生职业发展能力较低的现状,学校和学生要充分认识职业发展能力对促进就业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将职业发展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高职教育学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等特点,合理设置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特别是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升职业发展教育的实践能力,引导广大高职学生客观评价自我,确立个人情况与就业市场相结合的职业目标,并指导学生运用职业规划的方式有步骤地完成职业目标。在日常学习中,督促学生要主动了解和关注就业信息,不断调整个人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以及职业的价值取向,持续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10]。
在对高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低,高考前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入学后感知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首先,要围绕国民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认真分析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科学制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12];同时,要根据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和学习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解决高职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13],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中,严格遵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引导学生增强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并用能力;最后,高职学生要充分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学习自信,克服自卑心理,以就业目标为导向,锚定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内容,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发现学习问题、补齐知识短板等方式来增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就业力作为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能力。是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极大地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变革。基于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变化,我们以就业力Career EDGE 模型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建构高职学生的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探索出就业力结构包含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融入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基本通用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等五个评价维度,确定就业力提升的具体指标和评价内容,以及分析就业力的各评价维度对就业力的解释变化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高职学生就业力的结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所编制的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可以用于将来高职学生团体就业力的自评测试,帮助教师和学生评估就业力现状,实时了解学生就业力结构中薄弱能力,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能力培养,为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力提升提供客观实证依据。从当前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应着重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就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胜任力,培养学生保持良好职业发展推动力,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力,推动高职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