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邛崃市委编办
成都市邛崃市通过创新“基本科室+动态科室”的“9+X”机构管理新模式,推进机构职能精细化管理,实现岗位职责人员融合发展,为构建促进城市发展职能新体系探索出机构职能管理新路径。
成都市邛崃市坚持“以事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能”,通过创新“基本科室+动态科室”的“9+X”机构管理新模式,推进机构职能精细化管理,实现岗位职能人员一体化运转,为构建促进城市发展职能新体系探索出设置更科学、职能更优化、权责更协同、工作更高效的机构职能管理路径。
以“规、减、优”为原则,以职责版块为链条,以科室职能综合优化、干部能力全面提升、编制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开展党政部门大科室制改革,着力推动综合保障、政策法规、常规工作的职责融合,规范精简限额设置基本科室,原则上一个部门不超过9个,从源头上解决部门内部分工过细、协同不够、干部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一是着力综合保障职责整合。为强化部门内部统筹协调、综合保障职能,实行由一个科室统管内部运转各项服务保障业务,将市市场监管局等12个部门办公、财务、人事等科室精简优化整合设置为一个综合保障性科室,促使科室设置合理、职责饱满、人员充实,机构效能不断增强。二是着力政策法规职责结合。为精准调适治理框架、精准优化治理链条,以法治治理为核心,将法规与政策研究、宣传教育相结合,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18个部门统筹设置政策法规或宣教法规科室,着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三是着力主业职责融合。为推动经济组织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将市委办等24个部门工作职责相近的科室予以归并或撤销,着眼理顺机构内部职责关系,推动部门行业统筹和服务能力提质增效。
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为中心,因“事”灵活设置动态科室X,原则上一个部门不超过3个。紧扣“十四五”规划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36个党政部门共计设置动态科室34个,有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与战略定位、工作重点、效能提升动态适应。一是围绕适应营商环境建设新要求,在市住建局等6个部门设置营商环境服务科室。全流程审批时间从239个工作日压减至70个工作日,压缩率70%;整合全流程35个监管事项至17个,整合率51%。二是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在市发改局等7个部门设置产业功能区服务科室,探索由一个科室统筹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产业生态圈建设、协调保障要素供给等职能,牵头协调开展项目管理、资金支持、业务指导等工作。三是为切实解决重大项目促建难、重点项目多头抓等问题,立足构建专业化科室保障经济发展新模式,在市交运局等12个部门设置重大交通项目推进科室,保障重大项目、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图为成都市夜景,摄影:高大宝
以“基本职责必须履行、基本底线必须坚守、基本标准必须达到”为问责导向,立足于“定岗、定责、定人”建立部门依法行政的“账图模式”,实现岗位职责任务明晰、工作流程规范有序、干部履职依法高效。一是确定岗位明晰任务。全面梳理部门内部工作,细化分解职责到具体岗位,优化工作流程标准,编制工作规范和工作导图,准确界定工作任务范围、程序、时限,实现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全面提高。比如,梳理分解公安部门职责到80个岗位,绘制工作导图99张,减少工作环节28个,推动职责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执法办案有章可循,切实让群众受益。二是匹配人员强化融合。坚持职责到岗、责任到人,综合考虑岗位职责任务和干部能力统筹配置人员力量,明确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确保做到“岗位职责任务饱满、人员分工协作流畅”。以部门大科室改革为着力点,提拔一批肯干有为的干部,交流一批一专多能的干部,淘汰一批能力不足的干部,提拔任免科室中层干部13名,占5.2%;提拔科室中层为部门领导干部4名,占1.6%;轮岗交流干部67名,占26.9%;免职干部21名,占7.9%。推动工作力量与职责任务相匹配,促使部门内部职能、岗位、人员深度融合,提升机构运转效能。三是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探索建立人岗相适长效机制,研究出台《邛崃市部门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以干部岗位履职情况为依据,进一步细化激励措施和淘汰制度,推动干部合理科学跨岗、轮岗锻炼,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能上能下、有奖有惩、比学赶超的干部提能问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