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少华
(烟台德韩口腔医院口腔科,山东烟台 264001)
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常伴随牙列缺失、牙列缺损、牙体缺损等症状,若牙齿缺陷长时间不做修复处理,可能导致相邻牙齿的倾斜或松动,对患者的语言功能和美观程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常用的修复固定方式为粘接固位,通过直接粘接的方式辅助修复,制作较为简单且美观度较好。但通过粘接剂进行粘接处理,对于粘接剂的用量难以准确把控,对于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经验要求均较高,若不能将溢出的粘接剂完全清除,后期可能对口腔组织的健康造成影响[1]。改良粘接固位通过在修复体中预留螺丝通道,将种植体与基台在体外进行粘接的方式,增强对粘接剂的清除度,并对复合体进行抛光打磨,可提升患者的舒适度,降低粘接剂残留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的风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粘接固位技术与改良粘接固位技术治疗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烟台德韩口腔医院收治的86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7.62±12.06)岁;总种植修复体53颗。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7.78±12.12)岁;总种植修复体55颗。两组患者以上所描述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烟台德韩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口腔种植临床指南》[2]中关于口腔种植修复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并确诊者;②种植体的置入方向平行于相邻牙齿的长轴者;③单颗牙列缺损者。排除标准:①重度咬紧牙或夜磨牙者;②相邻牙齿存在根尖病变者;③患有活动期或侵蚀性牙周炎者;④存在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骨代谢紊乱或糖尿病等治疗禁忌证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确保修复体的颊侧边缘处于龈下1 mm处,固位状态良好,边缘密合且光滑;两组患者进行种植体印模的方式均为闭口印模法,采集的种植体模型均在同一加工厂进行制作印模钴铬烤瓷冠修复体,且种植系统均为TS种植系统。在进行种植体粘接之前,先将修复基台用转移杆从模型上进行转移,在种植体上正确放置,并使用中央螺丝将其拧紧固位,最后确定修复体已经完全就位、咬合关系正常无误后即可进行粘接固位处理。给予对照组患者粘接固位技术治疗,不对修复体做特殊设计,直接在口腔内进行粘接处理;采用探针或牙线对多余粘接剂进行清除后拍摄定位X线根尖片,反复检查清除粘接剂残留至无异常。给予观察组患者改良粘接固位技术治疗,在基台中孔插入小棉球作为保护,然后对基台、修复体进行粘接处理,待其凝固后取出小棉球,采用探针清除多余粘接剂,随后对基台修复体复合体进行高度抛光处理,处理方法:采用橡胶抛光杯蘸取抛光膏的方式;使用中央螺丝将其固定于种植体上,扭矩为35 N/cm,后在中央螺丝上方插入小棉球,在基台孔中加入牙胶将其覆盖,使用树脂将修复体的颌面状态进行恢复。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临床指标包括: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骨吸收量;其中牙槽骨高度:压槽窝最根尖点与唇侧及舌侧骨嵴顶中点的距离;牙槽骨厚度:压槽窝最根尖点与唇侧及舌侧骨嵴顶下方1 mm处,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骨吸收量通过拍摄X线根尖片,测量并计算远中边缘与近中边缘的吸收量的平均值即可。②牙周状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并以下指标:菌斑指数(PLI)[3],无菌斑、有薄层菌斑、中等量菌斑、有大量软垢,分别记0、1、2、3分,分数越高,则表明菌斑含量越高;龈沟出血指数(SBI)[3],轻度炎症不出血、轻度炎症轻微出血、中度炎症出血不溢出、中度炎症出血溢出、重度炎症自动出血,分别记1、2、3、4、5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出血越严重;牙周袋探诊深度(PD),探针深度≤4 mm为轻度,探针深度4~6 mm为中度,探针深度>6 mm为重度。③龈沟液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后收集两组患者龈沟液样本,把滤纸条放入龈沟深部,约30 s后取出采取离心法的方式(转速:1 500 r/min,时间:5 min)取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④满意度。于治疗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的满意度,包括固位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舒适程度、美观程度等5个方面,每项1~1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唇侧与舌侧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近中与远中的骨吸收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mm,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mm, ±s)
组别 例数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厚度 骨吸收量唇侧 舌侧 唇侧 舌侧 近中 远中观察组 43 6.12±0.18 6.07±0.24 0.51±0.09 0.82±0.20 3.91±0.12 4.92±0.34对照组 43 5.58±0.62 5.63±0.29 0.31±0.14 0.55±0.11 4.17±0.14 5.35±0.47 t值 5.485 7.665 7.880 7.757 9.246 4.86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LI、SBI、PD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PLI:菌斑指数,SBI:龈沟出血指数,PD:牙周袋探诊深度。
组别 例数 PLI(分) SBI(分) P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2.82±0.15 1.48±0.67* 2.87±0.65 1.16±0.52* 4.79±1.10 2.06±0.74*对照组 43 2.85±0.14 2.17±0.69* 2.84±0.62 1.75±0.73* 4.77±1.06 3.35±0.67*t值 0.959 4.704 0.219 4.317 0.086 8.4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龈沟液IL-6、MMP-8、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g/mL,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g/mL,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IL-6:白介素-6,MMP-8:基质金属蛋白酶8,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
组别 例数 IL-6 MMP-8 TNF-α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6.46±1.37 2.73±0.78* 2.68±0.71 0.82±0.29* 2.08±0.55 0.87±0.41*对照组 43 6.34±1.25 3.58±0.86* 2.74±0.75 1.34±0.46* 2.12±0.54 1.30±0.48*t值 0.424 4.801 0.381 6.271 0.340 4.46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固位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舒适程度、美观程度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比较(分, ±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比较(分, ±s)
组别 例数 固位功能 语言功能 咀嚼功能 舒适程度 美观程度观察组 43 8.83±0.31 9.42±0.19 9.11±0.17 8.84±0.13 8.93±0.05对照组 43 8.51±0.26 9.18±0.14 8.89±0.26 8.58±0.29 8.67±0.16 t值 5.186 6.668 4.644 5.365 10.17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由于牙体硬组织受到外界各种因素作用导致不同程度的受损或功能异常,使正常牙体的咬合功能、形态等受到破坏,进而导致牙列缺损。由楔状缺损、外伤或釉质发育不全等导致的牙体缺损,或由于牙周病等引发的牙体受损,均可以选择口腔种植修复进行治疗[4]。传统粘接固位技术通过直接粘接的方式对种植体进行修复,具有一定效果,但对于粘接剂的清除程度决定了种植体与基台之间的缝隙,这些缝隙是最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后期不利于骨结合的形成,对种植体的周围组织也有较大损伤[5]。
骨结合的形成是反映种植体结合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种植是否成功,而影响骨结合形成的重要因素即骨吸收量。种植体周围若出现菌斑等引发炎症反应,会对周围组织形成刺激,对骨吸收量造成影响,不利于骨结合的形成;同时牙槽骨高度及牙槽骨厚度也会影响种植体的稳固性及种植效果。满意度可用于评估粘接固位技术对患者舒适度、美观度及相关功能的影响,以便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调整,提高粘接固位技术的成熟度。改良粘接固位技术通过对基台与修复体的复合体进行打磨抛光,使其与种植体能够更好的结合,减少微间隙,进而避免细菌的滋生对患者的牙周组织造成损伤,同时使用中央螺丝进行固位,相比于粘接剂直接固位,稳固性更高且拆卸方便,加强种植体的稳固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种植成功率,对于患者的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也有较大的改善,可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及总体满意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及固位功能、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舒适程度、美观程度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改良粘结固位治疗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可有效增强种植体稳固性,提高骨吸收量,增强整体满意度,与刘族志等[7]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在粘接固位的过程中均会出现粘接剂残留问题,若没有及时进行彻底的清除,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组织产生菌斑、细菌等,发生炎症反应,对相邻牙齿及软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影响种植效果及患者的口腔健康。PLI、SBI、PD是用来评估牙菌斑、牙周袋及牙周出血等症状的重要指标,反映患者的牙龈健康状况。IL-6是一种促炎因子,参与牙槽骨吸收的过程;MMP-8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参与破坏组织的过程;TNF-α是炎症因子的一种,可以促使炎症细胞发挥作用,导致菌斑聚集进而损伤牙周组织;因此,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的龈沟液IL-6、MMP-8、TNF-α水平可反映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和牙槽骨的吸收状况[6]。改良粘接固位技术通过将基台与修复体在体外进行粘接后,用中央螺丝固定在种植体上,可以有效避免粘接剂残留的情况,减少粘接剂残留对牙周组织造成的损伤,并降低菌斑形成风险,有利于维持牙周的健康状况;并且螺丝固定方便拆卸,在体外进行操作便捷灵活,粘接剂残留得到完全清除,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LI、SBI、PD及龈沟液IL-6、MMP-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改良粘结固位治疗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风险,改善牙周状况,维持牙龈健康,与陈冲等[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改良粘结固位治疗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可有效增强种植体稳固性,提高骨吸收量,改善牙周状况,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种植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