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理学分期系统

2022-03-28 07:30宋欣航于涓翰程肇平邓宝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胆管小叶纤维化

宋欣航,于涓翰,程肇平,邵 晨,邓宝成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科,沈阳 110000;2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病理教研室,沈阳 110000; 3 安康市中心医院 病理科,陕西 安康 725000;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病理科,北京 100069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组织学特点是肝内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引起小叶间胆管消失,最终导致胆汁性肝纤维化,甚至胆汁性肝硬化和肝衰竭[1-2]。PBC的血清学特征是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2型。大部分的PBC患者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其中1/3的患者无任何症状,通常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从出现症状时起,平均生存期为5~8年,早期诊治对预后起着关键作用[3-5]。目前治疗PBC的主要药物为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经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UDCA可明显改善多数PBC患者的肝功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从而延长生存时间。但是仍有约25%~40%的PBC患者对UDCA应答不佳[6],部分应答不佳的患者,根据需要改用或者加用二线治疗药物如奥贝胆酸、免疫抑制剂或布地奈德等则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7-10]。在评估PBC患者对UDCA等药物的应答情况方面,肝组织病理学比血清生化学更能准确地反应出用药以来的病情变化[11]。

传统的PBC组织学分期有Rubin分期、Scheuer分期和Ludwig分期,近年又有Nakanuma分期。虽然按新指南要求,PBC确诊不再完全依赖病理,但基于PBC的胆管损伤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点,特别对于AMA阴性PBC,肝活检确诊仍有重要意义,且肝组织病理更能准确反映PBC进展[12]。此外,PBC治疗效果评价、新药靶点的发现和选择,亦要依赖肝组织病理。现对不同PBC的组织学分期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从事PBC诊治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病理学分期系统

1.1 Rubin分期系统 Rubin等[13]在1965年提出PBC早期的特点是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和小叶间胆管损伤、小叶间胆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聚集,通常无明显胆汁淤积;中期出现胆管的增生和破坏,可见小叶中心和周围肝细胞胆汁淤积;晚期表现为肝硬化。

1.2 Scheuer分期系统 Scheuer[14]在1967年将PBC分为4期:Ⅰ期的组织学改变为胆管损伤;Ⅱ期的组织学改变主要是胆管增生;Ⅲ期出现了桥接瘢痕,纤维隔;Ⅳ期为肝硬化。Hans Popper和Schaffner将Scheuer分期系统进行修订[15]:Ⅰ期为胆管明显损伤(汇管区炎症);Ⅱ期为细胆管增生(汇管区周围扩张和炎症);Ⅲ期为桥接瘢痕,纤维隔;Ⅳ期为肝硬化。

1.3 Ludwig分期系统 1978年Ludwig提出了PBC分期系统[15],Ⅰ 期组织学改变为汇管区炎症;Ⅱ 期组织学改变为汇管区周围炎,即界面炎;Ⅲ 期出现桥接坏死、纤维化;Ⅳ期为肝硬化。

1.4 Nakanuma分期系统 Nakanuma在2010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期系统[16],根据纤维化、胆管缺失、地衣红阳性颗粒沉积和坏死性炎症活动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期和分级(表1)。(1)对于纤维化,0分指的是几乎没有纤维化或纤维化局限于汇管区;1分指的是纤维化范围超出汇管区,偶有不完全纤维间隔;2分为桥接纤维化伴小叶紊乱;3分为肝硬化(广泛纤维化和再生结节)。(2)对于胆管缺失,0分指的是标本中的所有汇管区均可见小叶间胆管;1分和2分分别指的是在<1/3和1/3~ 2/3的汇管区有胆管缺失;3分指的是>2/3的汇管区有胆管缺失。(3)地衣红阳性颗粒是肝细胞溶酶体中的铜结合蛋白,它们的沉积反映了慢性胆盐淤积的程度,0分指的是汇管区周围肝细胞无沉积;1分指的是<1/3的汇管区周围肝细胞有沉积;3分为>2/3的汇管区或纤维间隔周围肝细胞有沉积;介于以上两种表现之间为2分。(4)在对每一项进行评分后,获得总分,根据总分进行分期。Ⅰ期(无进展):总分为0分;Ⅱ期(轻度进展):总分为1~3分;Ⅲ期(中度进展):总分为4~6分;Ⅳ期(重度进展):总分为7~9分。如果无法进行地衣红染色,则纤维化和胆管缺失评分的总和也适用,Ⅰ期(无进展):总分为0分;Ⅱ期(轻度进展):总分为1~2分;Ⅲ期(中度进展):总分为3~4分;Ⅳ期(重度进展):总分为5~6分。

表1 Nakanuma评分

坏死性炎症活动分级,分为胆管炎活动(cholangitis activity,CA)和肝炎活动(hepatitis activity,HA),这两种病变是PBC病理的两种重要改变,活动性胆管炎分级为CA 0~3,活动性肝炎分级为HA 0~3。CA0(无活动):无胆管炎,但可能存在轻度胆管上皮细胞损伤;CA1(轻度活动):可见一个受损的胆管表现为明显的慢性胆管炎(受损的胆管完全被轻度-中度的淋巴-浆细胞包围)。但是小叶间胆管被少量淋巴-浆细胞浸润或邻近淋巴细胞浸润的汇管区,则不被视为明显的慢性胆管炎;CA2(中度活动):超过两个胆管伴有明显的慢性胆管炎;CA3(重度活动):至少有一个受损的胆管表现为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表现为胆管上皮细胞受损,胆管完全被大量的淋巴-浆细胞浸润,受损的胆管部分或全部被上皮样肉芽肿包围(肉芽肿性胆管炎)。活动性肝炎(HA)分为4个等级,HA0(无活动):无界面肝炎,且无或最轻微的小叶性肝炎;HA1(轻度活动):指界面肝炎累及一个汇管区或纤维间隔周围连续10个肝细胞,且有轻度-中度小叶性肝炎;HA2(中度活动):界面肝炎累及两个以上汇管区或纤维间隔周围连续10个肝细胞,且有轻度-中度小叶性肝炎;HA3(重度活动):界面肝炎累及超过一半数量的汇管区周围连续20个肝细胞,且有中度小叶性肝炎或桥接或带状坏死。

2 讨论与总结

1950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命名正式确定。随着对PBC诊断认识的深入,1965年Rubin及Hans Popper通过对大量PBC肝活检病例系统总结,阐述了PBC的形态学特点,尤为侧重PBC的形态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对病变演变规律做了最初的总结。Scheuer系统,特别是Hans Popper修订版,较为清晰的提出4期分期方案,这一方案在应用和验证中获得很好的一致性。Ludwig明确界定各分期之间的分界点,包括Ⅰ期强调炎症限于汇管区间质,Ⅱ期强调了汇管区周围炎,即界面炎的重要性,Hans Popper修订版强调的是细胆管反应增生,Ludwig认为Ⅲ期出现桥接坏死或桥接纤维化,并强调了它们是PBC晚期(胆汁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这一点是继Hans Popper修订版之后的重大发现。

传统分期体现了病理学家对PBC病变特点和进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成熟的历程,尤其Ludwig分期系统,至今仍被美国肝病学会和欧洲肝病学会作为指南推荐,广泛应用于PBC相关的临床及科研,其在PBC病理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17-18]。

虽然经典PBC分期方法各有自身优势,但随着这些分期系统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各自的局限性也渐渐显现。Rubin分期较为笼统不够精确,肝硬化阶段被清楚地描述,但肝硬化前各阶段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19]。Scheuer分期的缺点是各个分期阶段有大量的重叠,如Ⅳ期的患者肝脏可呈现Ⅰ或Ⅱ期的胆管改变。Popper 和Schaffner与Scheuer 主要不同的观点在于前者认为Ⅰ期的汇管区炎症不会累及肝实质,而Scheuer 却有着相反的观点。在Ludwig的系统强调了胆管损伤不同阶段对于肝实质的影响,病变早期限于汇管区间质内,继而出现界面炎,最后形成胆汁性肝纤维化甚至胆汁性肝硬化。然而,非常重要的胆管损伤程度和胆汁淤积变化却未被评估在内。

现阶段,由于临床诊断PBC的水平提高,PBC诊断和分期已不再完全依赖病理活检,病理技术需要被赋予新的历史任务和目标,如预测疾病进展、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靶点和评估疗效的指标等,这样就需要涵盖更多敏感有效指标的新评价系统的出现,因此Nakanuma分期和分级系统应运而生。Nakanuma系统通过对肝纤维化、胆管缺失、地衣红阳性颗粒的沉积进行评分,再进行分期,并联合坏死性炎症活动的分级综合评判患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

与传统分期系统相比,Nakanuma分期系统与肝硬化相关症状的发展具有更好的相关性,有研究[20]报道坏死性炎症程度的分级与血清学指标如ALT、AST、ALP、GGT、TBil、DBil、IgM、IgG呈正相关。有研究[19]在同一组PBC病例10年随访中发现,以3种不同系统分期,患者出现肝硬化相关症状的比例不同。以Nakanuma系统划分,则Ⅰ~Ⅳ期患者随访10年分别有0、12.6%、40.6%和100%的病例进展至肝硬化;以Scheuer系统划分,则Ⅰ~Ⅲ期患者随访10年分别有7.5%、100%和40.3%的病例进展至肝硬化;以Ludwig系统划分,则Ⅰ~Ⅲ期患者随访10年分别有17.6%、4.6%和47.4%的病例进展至肝硬化。Nakanuma系统分期的肝硬化发生率随着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在随访中,对Nakanuma 分期系统的组织学研究,观察到地衣红阳性颗粒的沉积与肝纤维化呈显著相关,胆管缺失评分为2或3分,特别是在地衣红阳性颗粒沉积评分为2~3分的患者中,肝硬化相关疾病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评分为0~1分的患者。因此与经典分期相比,Nakanuma分期系统更准确地预测了PBC患者的10年预后情况,尤其是肝硬化及其并发症。Nakanuma分期系统的Ⅰ期患者随访中并未出现肝硬化,Ⅱ期和Ⅲ期之间肝硬化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然而,在Scheuer系统和Ludwig系统中未观察到这种趋势。

在取样过程中,典型的病变可能被遗漏在活检样本之外,增加了假阴性的几率,Nakanuma分期利用评分系统,更合理地最大程度地减少PBC肝组织学固有的采样误差,提供给临床医生更多客观信息,可常规应用于PBC组织学评估。目前,该分期系统广泛应用仍存在待研究的问题,例如,系统涉及评价项目繁琐,病理医生操作不易,一致性可能欠满意等。其次,新旧系统的对比研究论文比较少,需要更大队列验证,以更准确地验证这种新的Nakanuma分级和分期系统。旧系统在当下及未来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旧系统可结合使用,从而为PBC患者的合理防治提供指导。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宋欣航负责资料分析,撰写论文;于涓翰、程肇平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邓宝成、邵晨负责设计,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猜你喜欢
胆管小叶纤维化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胆管结石术后结石残留再治疗有哪些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和司机抢饭碗
肝外胆管恶性梗阻X线造影诊断
五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