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川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I)应用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治疗的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06本院收治的103例ACI患者,其中51例接受依达拉奉治疗,纳入参照组;另52例加用丁苯酞治疗,纳入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首次就诊时)、治疗后(用药10d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总有效率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同时期的参照组(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2.31%,高于参照组72.55%(P<0.05);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皮疹、转氨酶轻度上升、肾功能损伤总发生率为13.46%,与参照组的9.8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丁苯酞联合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同时不会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于ACI中安全有效。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丁苯酞;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6--01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由脑循环障碍引起脑细胞坏死或软化而形成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且致残率、致死率高[1]。因此,加强对该病的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依达拉奉是一种脑组织保护药物,具有消炎、抗氧化作用,可改善脑血管狭窄或阻塞,目前已在脑血管疾病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但长期的实践发现,单一用药作用局限,取得的治疗效果欠佳。丁苯酞可作用于ACI的多个病理过程,可发挥良好的挽救脑细胞、抗脑缺血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ACI的治疗,将医院在2019.01~2021.06期间收治的103例患者纳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103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诊于2019.01~2021.06期间。纳入标准:符合ACI相关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I发现梗死灶[2];无药物过敏史;年龄≥18周岁;首次发病;发病至就诊时间<48h。排除标准:伴脑出血、脑肿瘤、脑血管疾病等脑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行急诊早期溶栓者;精神障礙者;机械取栓者;全身严重感染者。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包括参照组51例,治疗组52例。参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18~90岁,平均(59.84±4.1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46h,平均(18.80±3.59)h。治疗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18~90岁,平均(59.72±4.0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46h,平均(18.53±3.43)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03例患者就诊后均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降颅压、抗血小板、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降血压、调血脂、控制血糖、保护脑神经、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等。
参照组:取依达拉奉(厂家:吉林省博大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70051;规格:10mL:15mg)30mg,溶剂为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充分溶解后静脉滴注(30min滴完),1次/d。连续用药10d。
治疗组:(1)依达拉奉:用药方案与参照组一致。(2)取丁苯酞(厂家:恩必普药业;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mL)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用药10d。
1.3 观察指标
以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变化、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完成对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估。(1)神经功能:于治疗前(首次就诊时)、治疗后(用药10d后)使用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包含意识水平、凝视、上肢运动等15个项目,总分42分,分值越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3]。(2)临床疗效:根据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制定疗效评价标准[4]:基本治愈:NIHSS评分降低>90%;显效:45%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降低程度大于参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参照组为72.5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46%,参照组为9.8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ACI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发病后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溶栓、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等。依达拉奉是脑血管疾病常用药,可透过血管屏障,对MAPKs信号通路产生一定的作用,清除活性氧、羟自由基,维持自由基的平衡状态,降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脑细胞的损伤;还能抑制脑缺氧梗死部位周围脑血流量的减少,改善局部血流,最终达到改善脑水肿、保护神经元的目的,减轻神经功能损伤[5]。但单一用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目前临床多采取联合用药方案。
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人工合成药物,其主要成分为消旋体,可聚集于脑梗死部位周围清除阻塞物,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脑屏障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通过恢复血流量,可减少细胞迟发性衰亡脑水肿的发生;还能提升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的含量,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作用,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及四烯酸的合成,从而提升氧化酶的活性,发挥良好的抗自由基、抗氧化等功效,减少脑梗死后继发性损伤[6]。本研究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显示治疗后,该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同时期的单一组;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单一组72.5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联合治疗可强化治疗效果,发挥更为显著的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功效。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从不同的作用途径发挥保护脑细胞的功效,从而起到协同作用,强化治疗效果。本研究还发现联合组用药期间皮疹、转氨酶轻度上升、肾功能损伤总发生率为13.46%,与单一组的9.8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联合治疗不会提升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在既往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差值大于单一组,同时可将单一组的总有效率由70.73%提升至90.24%,进一步证实联合治疗可提升疗效[7]。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丁苯酞可从不同的作用途径发挥抗氧化、保护脑细胞等作用,联合应用时可产生协同作用,强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蓉,王晓莉,刘才英,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20,29(16):82-8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3]黄宝荣,陈伟亮,许尊创.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12):1537-1540.
[4]杨东娜,张涤,于佳佳.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3):477-480.
[5]藏君.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2019,14(5):715-718.
[6]贝筝,陈怡,龙登毅,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27(1):5-9.
[7]徐海霞,胡灵芝.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老年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16):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