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风 杨荣
摘 要:目的 探讨多样性护理方式应用于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DM合并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比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多样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心功能指标、并发症总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空腹血糖(P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低于对比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样性护理可有效降低DM合并CHD患者的血糖值,改善心功能,降低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获得患者的认可和赞同。
关键词:多样性护理;糖尿病;冠心病;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6-00-03
糖尿病(DM)、冠心病(CHD)均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近年来,DM与CHD的发病率均显著升高[1]。目前,绝大多数DM无法治愈,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若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极易引发冠心病等并发症[2]。DM合并CHD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治疗难度较大,且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日常生活中存在诸多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不利于血糖控制,甚至还会导致心功能进行性减退,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3-4]。因此,在DM合并CHD患者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多样性护理是一种全面、科学、规范的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一切护理服务的出发点,更加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等方面健康状况。基于此,为探究DM合并CHD护理中多样性护理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DM合并CHD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DM合并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1.52±6.14)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8.62±2.67)年;NYHA分级:Ⅱ级35例,Ⅲ级25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9例,高中30例,初中(及以下)11例;体质量指数(BMI)21~27 kg/m2,平均BMI(24.62±1.02)kg/m2。对比组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1.62±6.18)岁;病程5~12年,平均病程(8.65±2.62)年;NYHA分级:Ⅱ级37例,Ⅲ级2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1例,高中28例,初中(及以下)11例;BMI为21~27 kg/m2,平均BMI(24.58±1.01)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对此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此研究经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满足《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5]中对“DM”诊断标准,《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6]中对“CHD”诊断标准;②年龄>18周岁,男女不限;③NYHA分级为Ⅱ~Ⅲ级;④意识清醒、对答切题;⑤临床资料齐全、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②妊娠、哺乳期女性;③存在严重认知、精神障碍者;④凝血机制障碍者;⑤合并艾滋病、梅毒等疾病者;⑥合并骨折、恶性肿瘤等疾病者;⑦中途退出此研究者;⑧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者。
1.3 方法
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士密切监测患者心跳、呼吸、血氧等生命体征,遵医嘱予以营养心肌、降血糖等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规范用药。
观察组患者行多样性护理。①疾病宣教。护士以发放传单、宣讲会、播放视频等方式向患者介绍DM、CHD相关知识,例如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方案、临床特征、预后等,做到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保证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均能接受、理解,以达到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的目的。②心理护理。护士主动与患者取得联系,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结合个体差异性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督促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治疗配合度。③用药指导。告知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按法服用降糖、强心药物,提前告知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④运动指导。护士鼓励患者每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例如跑步、散步、打太极、五禽戏等,每周至少运动4次,至少30 min/d,强度以自身耐受为主。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一旦出现眼前黑蒙症状或低血糖,应及时停止运动,食用糖果缓解低血糖。⑤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饮食以低脂肪、高纤维、低盐、高蛋白、易消化為主,遵循少量多餐的进食原则,少吃油腻、生冷的食物,饮水1 500 mL/d以上,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⑥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护士向其发放DM、CHD院外护理手册,建立“DM、CHD微信群”,由2名主治医师、2名护士组成,确保所有患者均在群内,对于不能正确使用微信的患者,则由家属代替入群,医院每周安排护士在群内定期发放DM、CHD护理知识,患者可以在群内提出疑问,护士应及时作出准确的解答。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护理4周后对比以下指标。
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P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
并发症总发生率。统计低血糖、心绞痛总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血糖+心絞痛)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满意度。以医院自制的百分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80分为很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很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PBG、2 h PG、HbA1c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PBG、2 h PG、HbA1c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PBG、2 h PG、HbA1c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SD、LVEF与对比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均低于护理前,LVEF均高于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SD均低于对比组,LVEF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7%,低于对比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比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CHD具体表现为呼吸急促、胸闷、胸痛等,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7]。DM具体表现为消瘦、尿量增加、食量减少、日常饮水增多等,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8]。DM以及CHD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两种疾病联合,会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心衰、应激高血糖等不良事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9-10]。对于DM合并CHD患者而言,及早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11-12]。目前,临床对于DM合并CHD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病情效果有限,因此,要想良好地控制患者病情,减轻疾病对机体的损伤,除药物治疗之外,还应配合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13-14]。
本研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SD、PBG、2 h PG、HbA1c均低于对比组,LVEF高于对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67%)低于对比组(15.00%),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比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多样性护理在DM合并CHD护理中效果显著。分析如下:多样性护理是对传统护理的升华、改进,是现代医学模式变革的产物,护理措施始终围绕患者出发,切实为患者考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多样性护理从饮食、用药、心理、运动等多方面对患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患者展开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减轻疾病给患者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及时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让患者意识到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对控制血糖、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性[15]。通过鼓励患者每日进行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脏耐受能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加重,对改善新陈代谢、血液循环、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值具有重要作用[16]。在陈秀珍等[17]研究中,接受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研究组干预后空腹血糖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接近,证实了多样性护理在DM合并CHD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值。
综上所述,DM合并CHD患者接受多样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血糖值,改善心功能,减少低血糖等不良事件,赢得患者认可,临床借鉴、应用价值均较高。
参考文献
[1]程晨,张继红,刘旭,等.颜氏益心方联合左卡尼汀对糖尿病伴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总胆红素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7):1032-1036.
[2]王艳,叶义红,张秀梅.构建健康交流平台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行PCI术后应用效果[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9):1268-1269, 1273.
[3]金冰青,娄晖晖,李宗平.心理暗示联合限食疗法对老年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16):1259-1264.
[4]金秀,李屏,曹宏玲.全程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5):675-677.
[5]梁婧,叶子溦,刘雪慧,等.延续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6):1017-1019.
[6]程胜娟,朱艳,李学兵,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38(11):5231-5237.
[7]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14-46.
[8]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 20(3):265-273.
[9]汪琦,李屏,崔传义,等.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PCI术后血清sLox-1、hs-CRP、TNF-α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5):2254-2258.
[10]杨丽,程奎,胡淑芳.通心络胶囊联合津力达颗粒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miR-155含量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2020,35(1):126-130.
[11]刘洋,董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多学科团队指导下健康教育[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0):42-46.
[12]刘艳华,夏曙光,孙立强,等.替米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 22(3):273-276.
[13]聂陈,邓智全.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对护理质量改善及并发症的预防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2):1507-1510.
[14]曹玉迪,刘璟莹,刘珂嘉,等.授权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干預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6):41-44.
[15]李高鹏,黄惠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运动康复训练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9,41(20):2635-2638.
[16]俞瑾,徐美芳,樊敏娜,等.全媒体健康教育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4):356-359.
[17]陈秀珍,郭红.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