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禹,刘强,李彩虹,龙冬梅,魏玲
摘要:为了解四川南充地区养殖场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感染情况,通过随机采集来自8个县(市、区)的不同规模养殖场、不同用途、不同饲养方式等牛的血清共计1,000份,进行牛病毒性腹泻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牛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8.53%,证实南充地区调查牛场牛群普遍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感染。由此初步了解了本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感染和流行病学特点,为该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逐步实现该疫病净化的目的。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病(bovine viral diamhe,BVD)是牛场一种最为常见的传染病,临床上该病病原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mhe virus,BVDV),BVDV能够感染牛羊、猪、骆驼、鹿等多种动物,但临床上牛最为易感[1]。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可进行母婴传播等垂直传播,也可进行水平传播如飞沫传播等,牛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主要表现为犊牛腹泻、急慢性膜病、母畜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等[2]。临床上该病常持续感染和混合感染,引发机体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给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当前BVD在全世界尤其是畜牧业相对发达地区广泛流行及传播,是危害全球养牛业的重大经济性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疾病。BVD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在进出口检疫中将其定为二类传染病[3]。我国自1980年首次分离出BVDV以来,该病在我国养殖场普遍存在,并且阳性率逐渐呈递增趋势。根据已报道的BVDV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新疆北疆部分集约化奶牛场、福建省部分规模牛场、黑龙江省部分奶牛场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牛群存在BVDV感染,且感染率居高不下,研究发现BVDV可通过持续感染的胎牛进而造成永久性传播,BVD是危害牛群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制约着养牛业的健康发展[4]。本研究基于牛病毒性腹泻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且BDV流行病学调查西南区域研究极少的现状,通过检测当地部分养牛场部分牛群血清样本,分析BVDV的感染情况,初步了解南充地区牛BVD的流行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根据检验结果,建议相关养殖场采取及时淘汰阳性感染的牛只,同时加强免疫保护牛群,降低感染风险,有助于在当地控制及净化牛病毒性腹泻病。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被检血清来源
2020—2021年,通过尾静脉采血随机采集到四川省南充地区8县(市、区)牛血液样本共计1,000份,分离血清后待用。采集血清样本中,规模养殖场血清份数一共700份,分别来源于高坪区、顺庆区、营山县、蓬安县、阆中市及南部县各100份,西充县50份,仪陇县50份;散养户牛血清数共计300份,分别来源于高坪区、顺庆区、营山县、蓬安县、阆中市及南部县各40份,西充县30份,仪陇县30份。
2)检测试剂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BVDV-Ab)检测试剂盒由北京爱德士元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
1.2 方法
1)血清分离
采集的牛血用小型离心机 5,000 r/min 离心10 min,逐一收集血清并认真编号,明确样品来源信息,4℃保存待用。
2)试剂盒检验
操作和结果判定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牛病毒性腹泻抗体检测实验原理为酶联免疫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地域牛血清样品中BVDV抗体检测结果
對1,000份牛血清样品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抗体检测,发现8个县区抗体阳性率有所差异,详见表1。由表1可见8个县区样品均有不同程度的BVDV感染情况,所采集群体阳性率为100%,其中嘉陵区阳性率31.4%最高,阆中市阳性率7.1%最低。
2.2 不同来源牛血清样品中BVDV抗体检测结果
1,000份牛血清样品中,规模养殖场血清共700份,散养户牛血清共计300份,通过检测发现,规模化养牛场和散养户BVDV抗体阳性率也有所不同,详见表2。由表2可见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散养户都应加强BVDV的防控和净化工作,总体来看规模化养殖场血清抗体阳性率11.3%,显著低于散养户平均阳性率35.3%(P<0.01),规模化养殖场在BVDV防控工作做得要强于散养户。
2.3 不同用途牛血清样品中BVDV抗体检测结果
1,000份牛血清样品中,包括奶牛500份,肉牛300份,种牛200份,经检测乳用牛、肉用牛和种用牛BVDV抗体阳性率差别也较大,详见表3。由表3可知,乳用牛和肉用牛BVDV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与种用牛BVDV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P<0.01)。种用牛BVDV净化水平更好。
2.4 不同饲养方式下牛血清样品中BVDV抗体检测结果
将采集的牛血清按照饲养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舍饲、半舍饲及放牧三种饲养方式抗体阳性率差别较大,详见表4。由表可见放牧饲养牛群的抗体阳性率最低为6.5%,舍饲和半舍饲牛血清BVDV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与小结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威胁全球畜牧业的危害巨大的重要疫病之一,每年因BVD的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极大阻碍了养牛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规模化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四川地区作为传统的重要牛养殖基地,及时了解、掌握当地BVDV的流行情况非常必要。本研究采集四川南充地区8个县(市、区) 1,000份牛血清样品,应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抗体检测试剂盒对血清样品进行了BVDV的抗体检测,由此获得了不同地域、不同来源、不同用途及不同饲养方式下牛BVDV抗体阳性率,实验数据显示调查牛群中BVDV感染情况普遍存在,整体阳性率略低于其他地区研究报告值。相关养殖单位应通过加强管理进行科学防范,逐步降低牛场感染率。感染率相对较低的单位及时淘汰清除阳性牛,能够达到快速净化的目的;感染率相对较高的单位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隔离饲养治疗阳性牛,并逐渐淘汰年龄大、难治愈的持续感染牛;有条件的牛场,可在日常定期进行BVDV抗体抗原监测,及时了解牛群的感染情况,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养殖策略。研究结果也揭示了BVD在南充地区的流行现状,为当地BVD的防控提供了实验依据,为后续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学分析打下详实基础。
BVDV可进行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多途径传播,同时还具有跨越物种传播能力,牛病毒性腹泻病不仅可导致牛群的繁殖和生产性能下降,还可以通过混合感染其他牛呼吸道疾病或消化道疾病,一旦牛感染BVDV后,会在机体内经过一段短暂的潜伏期,就可能发展成病毒血症,随后BVDV就会随着感染牛的分泌物如唾液、精液、乳汁等排出体外散毒,使得BVD的防控与净化难度逐渐增大。BVDV感染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与日常饲养中管理措施不当有很大关系,如牛场日常监测不及时,卫生清理不彻底、病牛不及时隔离及直肠检查或疫苗免疫等未严格消毒操作等为BVDV的流行埋下了隐患[5]。
BVDV在我国养殖业中的流行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流行范围与感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牛场均普遍存在BVDV感染,陈锐等[6]调查发现我国西部地区规模化牛场BVDV阳性率高达84.1 %,其中乳用牛阳性率更是高达85.4 %,肉用牛和种用牛阳性率分别为47.7 %和48.6 %;我国东部省市牛场BVDV抗体阳性率约为77.8%[7]。目前商品化BVDV疫苗尚未研发应用,临床上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BVD对养牛业的危害巨大,牛感染后会出现腹泻、黏膜糜烂坏死、白细胞数下降等临床症状,大大降低了牛的生产性能。种用牛感染BVDV后,冻精、胚胎等生物制品会被BVDV污染,该带毒的生制品会通过配种或胚胎移植,引起该病的水平传播。牛病毒性腹泻病被认为是“犊牛杀手”,就是因为犊牛发病后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病也是临床上导致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BVDV感染后对犊牛、育肥、产奶性能及繁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增加经济损失。同时BVDV也为畜禽共患病或人畜共患病,患病牛或隐性感染牛向环境中释放病毒,对其他畜禽的养殖和疫病防控、畜牧从业者的生命健康、肉乳制品、公共飲水等公共卫生环境安全存在潜在的威胁。当前BVDV基因多样性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某一地区甚至同一牛场牛群中流行着多种BVDV亚型,使得BVDV防控和净化难度增大。因此,养牛场开展BVD净化是一项紧迫、长期的工作目标,对当地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炜,武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J].动物医学进展,2008(4):96-99.
[2] 段进刚,雷程红,葛婷,等.牛病毒性腹泻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1):93-96.
[3] 李宝龙,陶军,黄忠,等.某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的血清学调查[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20(4):40-42.
[4] 魏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血清学调查[D].东北农业大学,2009.
[5] 陈锐.中国西部四省区散养肉牛BVDV流行病学调查和一株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D].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2016.
[6] 陈锐,范学政.西部散养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及遗传变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3):2634-2641.
[7] 何海健,蒋春燕.浙江省猪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治方案[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