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视域;幼儿;社会交往;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覃雅淋(2000.4—),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本科在读。
一、家庭视域下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
(一)有家长陪伴,幼儿社会交往状况总体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幼儿家长逐渐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提高自身育儿素养。家长陪伴幼儿、参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社会交往的参与状况有了质的提升。在金芳、郝爽的研究中,在家长有意识的指引下,幼儿与亲朋好友聚会、和同伴玩耍以及玩扮演游戏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参与状况呈中等偏上水平。但与同伴交往相比,幼儿在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自主权更少。家庭陪伴中主要以母亲陪伴为主,父亲陪伴较少,本科学历的家长参与度更高。[1]由此可以看出,在家长的陪伴下,幼儿的总体社会交往参与状况良好,但在陪伴的主体以及陪伴的方式上家长需要进一步反思。
(二)电子产品的使用,幼儿的社会交往时间减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连处于学前期的幼儿也不能完全避开它们的影响。在一些研究电子产品对儿童的影响的文献中,研究人员证明了电子产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但往往弊大于利,电子产品不仅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而且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不利。家庭中父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与幼儿的沟通交流减少,使幼儿长期处于交往刺激少、关系淡漠的环境中,易导致幼儿社会交往关系畸形发展。刘国艳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长,其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差,家庭活动的开展越少,家庭发生的矛盾就越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也越低。[2]由此可见,现如今幼儿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增加致使与家人交往时间减少,其社会交往能力减弱,社会性发展水平趋于平缓甚至下降。
(三)单亲家庭的增多,幼儿社会交往障碍增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如今,离婚率较以往有所上升,单亲家庭也逐渐增多。其实,父母离婚最大的受害者并不是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子女。其对子女造成的不只是一时的身心伤害,更是社会性人格的长久消极影响。在夏玲玲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到,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心理和言行上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异,其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表现出更多的自卑感和孤独感,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社会交往的障碍也不断加大。[3]由此可见,单亲家庭的增多必然会给幼儿的社会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隔代教育,致使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在近代社会,许多幼儿园建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需要去工厂打工,而孩子留在家里无人照看。而如今,父母工作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传统隔代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都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并导致隔代教育占比更大,而亲子教育占比较少的现象,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孔露、张思正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隔代教育中祖辈对于幼儿保教的过度干预(如不让孩子和其他孩子玩,怕孩子受伤受欺负等)容易使幼儿的交往能力下降,社会性交往经验不足。[4]由此可知,隔代教育的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家庭幼兒数量的差异,影响幼儿社会性交往行为的发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和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我国的生育政策由计划生育到“二胎”政策,再到如今的开放三胎,家里幼儿的数量从一个到多个,这看似只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实则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朱文婷等人的研究中,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显著影响,二胎家庭的幼儿比一胎家庭的幼儿有更少的攻击性行为,而一胎家庭的幼儿则比二胎家庭的幼儿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总体而言,二胎家庭的幼儿比一胎家庭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要高一些。[5]由此可以看到,家庭幼儿数量的多少有其各自的利弊,其差异深刻影响着幼儿社会性交往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二、家庭视域下幼儿社会交往的对策
(一)加强亲子陪伴,提高幼儿社会活动的参与度
幼儿出生后,第一个见到的人大都是自己的亲人,幼儿的社会交往也是从亲子交往开始的。作为幼儿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对象,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亲子关系更是幼儿发展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的基础,对幼儿的社会性关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幼儿家长应加强亲子陪伴,在工作之余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可以带幼儿到亲朋好友的家里做客、聚餐、开派对等,还可以带幼儿多出去走走,增加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或者与幼儿一起玩他喜欢的各种各样的游戏等,让其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交往的活动中,在发展亲子关系的同时,促进幼儿其他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增加幼儿与人的社会交往
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但对于幼儿来说,其弊大于利。幼儿对电子产品上瘾后就会导致使用时间延长,如果父母不给用电子产品就哭闹直至父母妥协,这对幼儿的社会交往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消极影响。因此,家长应减少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例如事先与幼儿规定好使用的时间,一到时间就要让幼儿立刻停止使用电子产品,不能让其有耍赖的余地,或者用更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其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游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逐渐降低其对电子产品的欲望,增加其与人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让其逐渐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三)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幼儿感受到爱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影响着家庭的氛围,并且对亲子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必定有和睦的夫妻关系,夫妻之间相处融洽,能够让幼儿时刻感受到自己身处被爱和温暖包围着的环境中,促进幼儿自我认同的发展以及安全感的建立,为幼儿进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打下根基。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双方应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即使有矛盾也不应在幼儿面前爆发,如果被幼儿发现,事后也应及时向幼儿解释说明,避免幼儿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如果双方迫不得已分居,也应该让幼儿知道父母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并经常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四)更多亲身教育,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隔代教育存在于大部分家庭的教育之中,尤其是在那些父母忙于工作的家庭中。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父母保教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时间较少,这极易导致亲子关系的淡漠和疏远,对幼儿建立亲密关系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地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幼儿,让幼儿感受到,即使父母很忙,但依然很爱自己、愿意陪伴自己。此外,父母还可以和长辈分工合作,比如长辈管保、父母管教等,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做还可以减少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家庭的和谐,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五)根据家庭幼儿数量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行为的发展
不管是一孩家庭或二孩家庭,抑或是三孩家庭,对幼儿的发展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幼儿间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先天气质类型,在刘国艳等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高、趋避性高、注意分散度高以及有着积极情绪的幼儿体现出更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反之则交往能力较低。[6]因此,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行为的发展,一孩家庭的家长应提供给幼儿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来弥补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同胞交往的不足;而多孩家庭则应充分重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发挥同胞交往的正向作用。总之,不论家庭幼儿数量多少,父母都应根据幼儿的气质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以更适宜幼儿的方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行为发展。
三、分析及讨论
上述内容就家庭视域下幼儿社会交往的对策进行了大层面上的分析。从微观角度来看,还应有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一)家长应努力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幼儿树立社会交往的正确观念
家长努力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幼儿树立社会交往的正确观念,能够让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社会性发展。家长可以买一些优质的育儿书籍,在闲暇之余进行阅读学习,也可以在网上关注一些育儿公众号,及时了解相关育儿信息,掌握相关育儿知识。更重要的是,家长应多与幼儿园教师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当遇到育儿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与社区邻居交流探讨,在学习幼儿相关知识的同时促进与老师、社区的密切合作,以家、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方式共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二)家长应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
相比于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符合当下科学教育幼儿的理念和方法,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幼儿自信乐观、活泼开朗、诚实善良,社会交往能力强,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家长应采取民主科学的教养方式,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例如,当家长在家中已经和幼儿商量好出去只能买一个玩具,但是幼儿出去后却大哭大闹、不遵守约定时,家长可以用坚定而不失温柔的态度提醒幼儿,让幼儿在明白其中的道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以严慈相济的方式教育幼儿,有助于其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家长应把亲子交往与其他幼儿交往类型相结合,全面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在幼儿社会交往的类型中,有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幼交往等。只进行单一类型的交往,对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家长应把亲子交往与其他幼儿交往类型有机结合,让这类交往全面贯穿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历程中。例如与同伴交往相结合,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到小区楼下与居住在附近的孩子们玩耍,发展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与不熟悉的人交往相结合,家长可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头向其打招呼问好等。总之,多种交往类型的综合运用,不仅有助于幼儿多种社会交往技能的提升,更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本文主要从家庭视域出发对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对策做了简要分析,除此之外,幼儿园、社区等不同视域下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分析还有待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金芳,郝爽.3-6岁幼儿参与家庭活动状况及与家长陪伴的关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7):9-13.
刘国艳,李洁旋,谢莎,刘秀凤,马思思.电子产品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0(11):90-96.
夏玲玲.单亲家庭幼儿社会交往的个案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136-137.
孔露,张思正.隔代教育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应对——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1):26-28.
朱文婷,张明珠,洪秀敏.一孩家庭与二孩家庭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基于倾向值匹配模型估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4):793-798.
刘国艳,李洁旋,朱小惠,肖丽梅.气质在家庭环境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时的中介作用[J].中国儿童保健雜志,2020,28(05):52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