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
作业是学生连接课堂知识、温故知新的纽带。自国家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以来,如何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已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现有的作业设计显然已经不适合“双减”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科学统筹作业安排是有效响应国家政策的有力措施。因此,在“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背景下,作业的创新改革已成为重点,是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势
(一)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外,语文作业还可以在一定情况下测试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能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结构性和设计性都很强的语言类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索意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文作业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语文作业,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最终准确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语文作业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下,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无法在预设时间内完成作业,这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也影响了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需要遵循实效性原则,精心设计语文作业。教师应结合语文课堂上讲解的知识,从课堂文本出发进行作业设计,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
(二)针对性原则
过去,一些教师大多是设计和布置统一的语文作业,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化设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知识水平不同,学生对作业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使班上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回归课堂,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需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布置实践作业,要从教材扩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探索生活中的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主体性原则
“双减”政策中的要求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的。基于这一特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作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地完成作业练习,并真正学有所获。
(五)探究性原则
作业练习不是对课堂知识的简单回忆,而是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扩展和延续。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答案的过程,还要注重形成深入探索能力。教师应遵循探究性原则,为学生探索知识提供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语文的本质。
(六)多样性原则
“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减轻负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然后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教育目标,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教师需要遵循多样性原则,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和锻炼。这样可以全面发挥语文学科作业的功能和作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三、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与优化策略
(一)把握“双减”要求,明确作业目标
目标是具体活动和行为的指引。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教师首先要明确作业的基本目标,保证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师要充分把握“双减”政策的要求,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进而确定作业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保证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
例如,在讲解《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时,教师要坚持“双减”的基本理念,在学习前安排以阅读为主的预习作业,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提高作业的质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和家长分角色阅读课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在检查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学生阅读的流畅性、节奏感和情感投入来检验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还应明确作业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为目标,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想法续写故事。这样的作业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有效地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二)注重学以致用,设计实践性作业
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具体来说,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美。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要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促使學生从生活中获得良好的启发。
例如,在讲解《桂花雨》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桂花树,拍一些桂花树的照片,然后描述自己看到的桂花树,以此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在讲解《太阳》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太阳;在讲解《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家庭作业,如为他们的母亲或父亲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生活实践作业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分层化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分层化作业,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讲解古诗《大林寺桃花》时,由于学生与文言文、古诗文接触较少,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处于初步接触文言文的阶段,无法独立完成古诗中翻译句子和分析作者情感的任务。教师可以将语文作业设计成抄写生字词和熟练朗读古诗,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明确古诗中大林寺、人间、长恨等關键词的含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基础,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为复习文言文实词、翻译和理解古诗内容,如正确翻译古诗,并且大致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有良好的古诗基础,能够准确地翻译字词和句子。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为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如分析古诗,具体欣赏“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引入类似题材的古诗,作为语文学习的拓展。分层化作业能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有动力。
(四)结合智能技术,设计信息化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智能技术来设计信息化作业,完善课后环节。在课后巩固和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应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智能技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布置一些信息化作业,如要求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完成学习类App打卡任务,结合其中一些习题进行练习,这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效的学习。
(五)关注现实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
语言本质上是生命的延伸,它的产生和应用离不开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语文作业也要突出生活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作业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作为作业设计的出发点,将学生熟悉的人物、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设计生活化作业,激发学生对作业的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做作业,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当讲解《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时,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意识到人类可以从动物身上获得灵感。在学习完这节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项生活调查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仿生学,并搜集相关资料。如生活中常见的锯子是受螳螂臂的启发产生的;冷光是受萤火虫启示发明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
(六)关注学生发展,优化作业评价
评价本身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在作业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因此,教师应优化作业评价,以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兴趣和作业完成情况为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发展,鼓励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点燃学生写作业的热情,使学生可以从作业中获得成就感,不断提高自己。例如,在学生完成语文作业后,教师要了解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一些书面评语来鼓励和表扬学生,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螃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