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检测的价值

2022-03-26 02:36:42刘程程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圆尿沉渣肾小管

刘程程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由过敏原诱发的一系列不良表现。主要临床症状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各种出血,并波及许多内脏组织[1]。30%~70%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出现各种程度的肾损伤,而且以幼儿为主。早期的过敏性紫癜肾损伤其表现不典型,肾功能异常特征也不是很大,难以监测[2]。尿中沉积物中的mALB和小圆形上皮细胞是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此次试验的目的是比较过敏性紫癜出现肾损害的患者中尿mALB、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浓度,并评估其鉴别及病情程度的价值。现将详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7 医院收治的40 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 例同期于本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2 例,女28 例;年龄2~44 岁,平均年龄(24.6±7.6)岁。对照组男14 例,女26 例;年龄4~46 岁,平均年龄(26.4±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制定的诊断过敏性紫癜的要求[3]。观察组纳入标准:①满足诊断标准;②患者均了解研究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者;④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

1.2 方法 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ysC、24 h mALB 及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留取两组研究对象的尿液,且必须晨尿。尿液中mALB 运用化学试带法进行测量。运用甲苯的防腐败作用处置尿液,留10 ml 尿液上离心机,离心后测量尿液的24 h mALB。同时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约3 ml,对其离心后运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投射比浊法测量血清CysC 水平,其操作过程均按照说明书进行,同时记录结果。震荡尿样后,用1500 r/min 运行5 min 后丢弃上清液,留0.2 ml 尿沉渣,将尿沉渣摇匀后用微量毛细吸管吸取,再注入到计数池内,在高倍显微镜下用9 个大格为参照,观察并统计细胞数。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CysC、24 h mALB 阳性率及CysC、24 h mALB 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ysC、24 h mALB 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的CysC、24 h mALB 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ysC、24 h mALB 阳性率比较[n(%)]

2.2 两组CysC、24 h mALB 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比较 观察组的CysC、24 h mALB 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CysC、24 h mALB 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比较()

表2 两组CysC、24 h mALB 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我国过敏性紫癜中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病率为30%~50%[4],过敏性紫癜发生时,25%~60%的患者有肾损害。前期轻微的肾损伤很难从尿蛋白和尿常规检测中判断[5]。因此,需要一个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相关检测指标。临床观察提示肾移植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病几率偏高,证实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免疫结合产物诱发的全身系统疾病。在过敏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的血液中均检测到免疫球蛋白(Ig)A1,包括IgA1 的免疫复合物和IgA 类风湿因子的增加,而IgA2 少见。陆晓萍等[6]经研究证实,30%以上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的IgA 浓度上升,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与过敏性紫癜的IgA 浓度无明显差别。崔张莉等[7]证实了糖基化IgA1 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IgA 肾病相同的遗传基因。糖基化IgA1 主要的作用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起病后糖基化IgA1 基因被IgA1 或IgG 抗原消除。但是因为体积太大,导致半乳糖缺陷IgA1(Gd-IgA1)免疫结合产物无法被糖蛋白受体发现,故无法被消除,并不断在血管组织中堆积。这些免疫结合产物可堆积在肾小球膜上,使肾小球测量细胞过度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从而损伤肾小球。试验证实,CD71 代表了肾小球膜系细胞的IgA1 的受体。IgA1 和IgA2 的铰链区域包含部分甘露糖和N-丙酮葡萄糖,并合成甘露糖与凝集素(MBL)的结合物,与丝氨酸蛋白酶(MASP)相结合。当病毒或细菌侵入机体时,会诱发生成许多的IgA2,IgA2 参与MBL 和MASP 的反应,再生成更庞大的MASP-1 结合产物,最后生成IgA2-MBL-MSPA-1 结合物,堆积于肾小球膜内,激发凝血素的Glomerulusin 原位标志,导致肾小球受损,白蛋白是血浆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白蛋白体积巨大,不能通过肾小球基膜,尿中的尿极低,血液中的蛋白质≤20 mg,但如果患者肾小球基膜出现受损时,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通透性上升,此时白蛋白会大量渗入尿液中,导致尿液蛋白浓度上升,可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出尿蛋白。当肾功能受损时,一系列小分子蛋白质,如β2微球蛋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这些小分子蛋白往往能自由地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几乎所有的肾小管重新吸收。RBP 属于lipocalin 超家族,主要在肝脏合成,分布于尿、血清、脑脊液等,通常与前白蛋白形成复合物。游离RBP 被肾小球滤过,大部分被肾小管上皮吸收和降解,章建娜等[8]的研究表明,尿RBP 可作为肾小管功能障碍的标志物。NAG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0 kd,不能从肾小球中自由过滤。主要存在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溶酶体中。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时,尿NAG 明显升高。任少敏等[9]发现NAG 是肾小管活动性损伤的敏感指标之一,可以显示肾脏的早期毒性损伤。但对过敏性紫癜肾损伤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肾小球损伤的早期诊断,如尿微量白蛋白、胱氨酸血症等,对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研究较少,因此综合监测肾小管损伤以预测肾早期蜜腺功能,尿路胶原是一种大分子基质胶原,属于非纤维胶原,由3 条a肽链、3 个螺旋结构组成,是一种小肾脏中最重要的胶原,在球上皮基膜和基质胶原中起重要作用,当基膜受损时,尿路尿布Ⅳ型胶原明显增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损伤在肾脏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肾脏疾病的发展速度和预后,甚至超过肾小球病变本身。研究显示,在成人中53.49%的糖尿病患者、48.98%的高血压患者尿NAG 水平与尿蛋白定性检测阴性的52.38%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明显升高。同时,韩媛等[10]发现糖尿病患者尿RBP 水平仍处于正常水平,且早于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黄丹林等[11]研究还表明尿NAG 酶与血清肌酐呈正相关,可预测糖尿病肾病肾损害的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记录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ysC、24 h mALB 阳性率;检测两组研究对象CysC、24 h mALB 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的CysC、24 h mALB 阳性率分别为87.5%、90.0%,均高于对照组的5.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ysC、24 h mALB与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水平分别为(2.32±0.38)mg/L、(789.52±46.92)mg/L、(3.20±2.90)个/μl,均高于对照组 的(0.53±0.04)mg/L、(78.71±12.97)mg/L、(0.80± 0.3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尿mALB 和CysC 浓度能够体现过敏性紫癜出现肾损害的程度。小圆上皮细胞有管状上皮细胞和基底流动上皮细胞[12]。如果肾小管型可见小而圆的上皮细胞,可作为诊断肾输卵管炎的可靠依据。现阶段,目视筛查是唯一检测尿沉渣的方法。此次试验结果证实,观察组的尿沉渣中,上皮细胞浓度比健康组显著上升,而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可作为过敏性紫癜损害的诊断标准。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肾损害患者的尿mALB、尿沉渣小圆上皮细胞浓度,可以评估其肾损伤的程度,对临床治疗提供极大帮助。

猜你喜欢
小圆尿沉渣肾小管
我高估了别人对我的关注度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用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尿沉渣检验的作用分析
教你读水表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45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与尿干化学检测对尿路感染诊断价值的研究
活性维生素D3对TGF-β1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作用
西南军医(2015年6期)2015-01-23 01:25:49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UF-1000i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