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祝秋思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由来已久,其历史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差异化的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互独立、城乡分治,城镇职工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单位保障,农村居民依靠集体土地制度,建立了“五保”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城乡分治的弊端不断显现,城乡收入差距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1]。有研究表明近些年城乡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不断上升,2013年以来已经超过50%[2],因此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不容忽视。关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学者们观点不一[3],但在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相较于教育提升、税收扣除等时间滞后性和效果间接性较强的政策,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依据财政社保和社会保险两大社会保障类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展开研究。
在财政社保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将社会资源进行二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同时增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在内的保障性财政支出,可以通过财政“输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但更多学者认为由于政绩考核和财政分权、社会保障的滞后性、城乡居民财政支出收入弹性差异等原因,财政社保支出会产生城市偏向,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逆向调节效应[5-8]。因此,中央政府近些年来大力倡导服务型政府转型,发展民生事业,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目标,促进财政社保支出向农村倾斜。经过财政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财政社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2019年已经达到12.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9]。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相互竞争导致财政政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并具有区域差异[10]。
在社会保障方面,与财政社保支出的直接性和单向性不同,社会保险主要通过降低居民贫困脆弱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侧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对应。但是由于低收入者缴纳的费用更少,享受的权利往往更多,因此从政策设计来看,社会保险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具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11]。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保基金运行模式,国务院又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和《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促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融合,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由“普惠”走向“公平普惠”[12]。尽管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持续不断稳步推进,但我国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政策各地差别较大,统筹层次较低,因此,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以及保障格局的差异性可能会掣肘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劳动力自主有序流动,劳动力评价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获得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最终表现为城乡劳动力价格趋于统一,也即工资报酬更为公平。这一方面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减轻农村地区财政社保支出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居民社会保险受益的前提是要缴纳相应的费用,因此劳动力市场化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使得社会保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受到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制约。
综上所述,以财政社保和社会保险为代表的社会保障政策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两大重要政策方案,同时考虑到地方政府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竞争,农村劳动力“用脚投票”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13-14],但现有文献常常顾此失彼,并且忽视空间相关性以及劳动力市场化对社会保障政策效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一是将财政社保和社会保险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选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拓展了相关分析;二是基于空间相关性和非线性假设,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和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深入探讨了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社会保障政策效果的调节效应;三是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贡献度进行了夏普利值分解,厘清了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如下:(1)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theil指数,从理论上分析财政社保水平和社会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2)利用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SD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3)考察时空异质性,通过GTWR模型测算每一个时空点上各变量对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局部效应;(4)通过PSTR模型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社会保障政策效果的非线性作用,并根据夏普利值分解分析了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贡献度;(5)根据研究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从新经济增长理论出发,依据中国城乡生产状况的现实差异对Barro[15]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并借鉴已有学者[10,16]的分析框架,引入财政社保支出和社会保险支出变量,构建以下模型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假设农村地区的要素禀赋为Lr和Kr;城镇地区的要素禀赋为Lu和Ku;财政社保总支出为G,投向农村的占比为τ1,也即农村的财政社保支出为τ1G,城镇的财政社保支出为(1-τ1)G。另外,由于农村居民获得财政社保支出后更多用于消费性支出而非资本性支出,加之农村地区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本聚集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共资本积累,所以本文假定农村地区生产函数不包含财政社保支出[16],农村地区财政社保投入将直接作为农村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Ir的一部分。而由于本文定义的财政社保包括住房保障支出,因此城镇地区的生产函数包括财政社保支出。另外,尽管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但城镇就业收入仍具有比较优势,基于这种虹吸作用,可以合理假设劳动要素的净流向是从农村到城镇,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占比为c1;由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资本的逐利性,加之国家政策引导,本文假设资本可以在城乡间相互流动,其中,城镇资本要素禀赋中留在城镇的资本占比为c2,农村资本要素禀赋中留在农村的资本占比为c3。进而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可以得到农村和城镇地区生产函数。
(1)
为了简化分析,假设θ1=Lr/Lu,θ2=Kr/Ku,且0<θ1,θ2<1,进一步得到农村和城镇地区的要素边际报酬。
(2)
(3)
假设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以城乡劳动力价格比值作为衡量标准)为m,则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报酬为wu2=mwu;由于社会保险支出受到缴费基数r、缴费周期t和获得保险补偿的可能性p等因素的影响,加之社会保险类型不同,其具体函数形式也难以确定,因此本文将社会保险总支出假定为S(r,t,p)。同时,假设社会保险支出投向农村的占比为τ2,也即农村的社会保险保障支出为τ2S,城镇的社会保险保障支出为(1-τ2)S,进而可以得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Ir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Iu。
(4)
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即Ir (5) 为简化表达方式,令Iall=IrLr+IuLu,于是得到财政社保支出与城镇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的关系。 (6) 进一步得到财政社保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如下: (7) 根据式(7),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让更多资本留在农村、流向农村,使财政社保倾向农村均可以促进财政社保支出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倾向正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正在逐步深入,因此,本文倾向于认为财政社保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得到社会保险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8) 据此,本文认为社会保险水平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根据式(8),提高社会保险农村地区投放比例τ2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Ir与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因此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基于我国当前不断提升的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且社会保险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本文倾向于认为社会保险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受制于不同种类社会保险的作用机制相差较大,不同类型社会保险的政策效果可能不同。 1.被解释变量 在城乡收入差距(theil)的测度指标方面,theil指数综合考虑了人口因素与收入因素,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背景下,theil指数显然更适宜度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化特征。因此,本文采用theil指数衡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其测算公式如式(9)。 (9) 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j代表户籍(j=1,代表城镇;j=2,代表农村);theil代表城乡收入差距;P代表居民总收入(以城镇或农村人均收入与各自的人口数乘积之和表示);Z代表居民人口总数。关于城乡居民收入,本文采用可支配收入口径,鉴于2013年之后国家统计局采用了新的调查方法,本文运用2013年新旧口径之比,将2013年之前的人均纯收入换算为可支配收入。换算结果与山东、江苏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官方换算结果相一致,说明这一换算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为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按照所属省份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2009年为基期,分别对各省份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进行平减调整。 通过对原数据的观察可以得出,2009年省际城乡收入差距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随着时间推移,各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下降趋势,theil指数逐渐集中到0.06附近。这种变化趋势传递了两方面的信息:首先,随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其次,省际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聚集态势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空间相关性,说明了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2.解释变量 在财政社保水平(fin)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以外,住房已经成为财政社保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借鉴董黎明、满清龙[4]的划分标准,将一般公共预算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取对数作为财政社保支出的衡量指标,计算人均实际财政社保水平并进行回归,又用财政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fingdp)作为稳健性检验。 关于社会保险水平(soc),本文分别计算了人均实际社会保险支出和社会保险支出占GDP的比重(socgdp)并进行分析,又按照保险功能分类,分别用人均实际养老保险支出衡量养老保险水平(endow)、用人均实际医疗保险支出衡量医疗保险水平(med)、用人均实际其他社会保险支出衡量其他社保水平(oth)进行异质性分析。其中,养老保险支出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两部分,医疗保险支出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其他社会保险支出则包括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和生育保险基金支出。 通过对2009—2019年各省份人均实际财政社保水平和人均实际社会保险水平均值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两种社会保障水平均存在着空间集聚,且具有一致性。其中,中部省份的社会保障水平均低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差异较大,而东部、东北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由此说明有必要根据空间相关性展开进一步分析。 3.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主要解释变量之外,劳动力市场化水平(market)将会影响务工农民收入水平,进而直接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本文使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市场研究中心课题组测算的劳动力市场化指数来衡量[17];对外开放程度(open)有利于发挥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可以矫正固化的劳动力价格,所以本文选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加以控制;人力资本水平(edu)通过影响劳动者自身素质,进而对劳动报酬产生影响,因此选用专科、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占比(简称高等教育人数占比)控制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干扰;另外,公共基础设施水平(highway)也会影响城乡收入,由于公路密度是最具代表性的基础设施,所以选用每百人占有公路公里数反映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最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est)通过资本回报影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使用人均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控制变量。 限于2007年的财政支出科目改革,为了尽可能避免改革带来的滞后效应,本文选用2009—2019年全国31个省份的341个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除特别说明以外,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和201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1.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考虑到空间相关性,本文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由于SDM模型全面考虑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效应,因此本文选择构建SDM模型,并根据回归结果进行了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分解。SDM模型如下。 theilit=ρWtheilit+β1finit+β2socit+β3Xit+ (10) 为进一步考察不同种类社会保险的作用,本文又将社会保险水平具体化为养老保险水平、医疗保险水平和其他社会保险水平替代式(10)中的社会保险水平,进行异质性分析。 theilit=ρWtheilit+β1finit+β2endowit+β3medit+ (11) 考虑到由于通信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地区间的社会发展相关性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因此借鉴李冬梅、梁思捷[18]的方法,使用地区间距离的倒数构建地理距离权重矩阵进行空间计量回归。 2.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财政社保水平、社会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本文借鉴Huang et al.[19]和李英利[20]的做法,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来刻画这一特性。GTWR模型本质是变参数模型,但其在传统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叠加了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征。因此,采用GTWR模型刻画财政社保水平、社会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时空异质性,不仅可以防止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全方位反映二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还可以克服异质性回归中样本较少的统计难题。GTWR模型如式(12)所示,其中,u、v、t分别为经度、纬度和年份。 theilit=β0(ui,vi,ti)+β1(ui,vi,ti)finit+ (12) 为了进一步探究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社会保障水平缩小效果的调节效应,本文在式(12)的基础上,添加了劳动力市场化水平与主要解释变量的交互项,重新进行GTWR回归。 theilit=β0(ui,vi,ti)+β1(ui,vi,ti)finit+ (13) 3.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在探究了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调节效应之后,为了深入研究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对社会保障水平政策效果调节效应的转折点,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进行分析。 theilit=β0+β1finit+β2endowit+β3medit+β4othit+ (14) 在回归中,varibale被依次更换为财政社保水平、养老保险水平、医疗保险水平和其他社保水平,以探究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对不同社会保障方式政策效果的非线性调节效应以及转折点。G(market;c,γ)是转换函数,其取值介于0和1之间,劳动力市场化水平(market)为转换变量;γ为机制转换速度参数,γ越大,转换速度就越快;c为转换发生的位置参数,此参数可以让我们获得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对社会保障政策效果调节效应的转折点。 在进行回归之前,本文首先对空间相关性进行莫兰检验。但依据前文分析的结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直接计算其Moran’s I指数不符合空间相关性检验的要求。因此,首先使用时间虚拟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OLS回归,再计算残差的Moran’s I指数。这样处理不仅可以过滤时间趋势,还可以保留城乡收入差距所包含的其他必要信息。检验结果显示,在地理距离下,城乡收入差距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SDM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列(1)、列(2)分别将财政社保水平、社会保险水平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列(3)将二者纳入同一模型进行回归。 通过表2可以看出,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滞后效应呈正向,这意味着当地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将会使得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同向波动。其原因在于以下三点:首先,地理相邻的地区要素禀赋和自然状况相似,具有自然集聚的背景因素;其次,当一地城乡收入差距改善之后,周边地区的农村居民可以“用脚投票”,居民在地区间的流动自然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后,政治锦标赛更基于同等可比状态下的地方政府,当一处地方政府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后,追赶效应的存在势必对周边地区的民生治理起到促进作用,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在地理距离上相关。 除此之外,表2的回归结果均表明,财政社保水平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社会保险水平的作用则相反。以列(3)为例,财政社保水平和社会保险水平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8和0.032,且均显著,前述理论分析的推论得到了验证,而且财政社保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这表明增加财政社保支出,让农村居民直接从财政获得救济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缴费周期,需要保费投入,并且保险收入与保费投入相关,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受限。在溢出效应方面,财政社保水平和社会保险水平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分别为-0.336和0.105,这表明财政社保水平和社会保险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这不仅与财政竞争有关,更与社会建设和居民流动相关。 表2 基于地理距离的SDM模型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在控制变量方面,劳动力市场化水平使得劳动者获得社会化报酬,破除歧视性市场偏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显著作用。在对外开放程度方面,首先,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外向度,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健全,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其次,由于进出口总额的扩大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扶助,因此对外开放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执政能力强、治理水平较高的地方政府更有可能会重视城乡不平等问题,进而集中政府和社会资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由于国际贸易仍然是竞争市场,因此其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教育水平将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可能是获得较高教育水平的农村劳动力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当下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缺位促使农民迁移到城镇,这种带有自我选择含义的迁移效应自然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公路密度将会便利城乡交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上升将会增加社会产品消耗,提升的社会需求可以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技术含量较少的工作岗位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和薪酬水平,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但由于资本流动更为便利,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使其溢出效应并不一定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为了进一步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的具体影响,本文列出了表3中三种模型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总体来看,同一因素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以模型(3)为例:财政社保水平的直接效应为负,这说明财政社保水平使得农村居民获得合理救济,进而缩小当地城乡收入差距;间接效应为负说明当地财政社保水平与周围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呈负向关系。原因在于以下两点:第一,人口的流动性使得财政社保水平具有良好的外溢性,保障程度较高地区的周边地区借助区域建设资源,更好地缩小了自身城乡收入差距,促使财政社保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程度同频共振;第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示范效应,随着基础设施和劳动力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人口的自由流动让地方政府更为重视人力资源,因此地方政府财政社保支出出现追赶性竞争,使得财政社保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外溢性。就社会保险水平而言,社会保险保障支出与保费投入相关,亲贫性不明显,而地区间社保制度的相关性使得地区间社会保险水平存在正向间接效应,故此社会保险水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 表3 空间计量回归模型(1)~模型(3)的空间效应分解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考虑到社会保障支出金额可能会受到所在地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为了验证回归分析的稳健性,本文在人均实际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财政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社会保险支出占GDP的比重进行稳健性检验。表4的实证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稳健性。首先,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滞后效应呈正向;其次,财政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反向关系,而社会保险支出占GDP的比重则相反。 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保险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同向波动的原因,本文将社会保险支出划分为养老保险水平、医疗保险水平和其他社会保险水平,首先进行了逐步回归,见表5列(1)~列(3),继而将其纳入同一模型,排除相互干扰进行回归,见表5列(4)。 表4 基于地理距离的稳健性SDM模型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表5的回归结果均表明财政社保水平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险水平却会起到相反效果,其中养老保险水平的作用最为显著,其余两类保险水平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但大致均为正向。考虑到社会保险缴纳和领取的特征,不难发现,由于养老保险缴费周期更长,保费投入更多,并且保险收入与保费投入更为相关,加之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养老保险制度难以适应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部分新行业、新业态从业人员与社会保险体系衔接失调,使得养老保险较难适应快速的市场化进程,与城乡收入波动的匹配较差,因此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有限。 表5 基于地理距离的异质性SDM模型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东部和东北较高、中部较低、西部差异较大的区域性分布特征,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又各有不同的宏观政策,且不同区域内部各省份经济发展结构和状况类似。基于以上原因,区分不同区域进行考察更具有现实意义。常见的空间计量异质性分析主要采用分区域进行SDM模型回归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实质上割裂了区域间存在的空间相关性,与之相比,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同时考虑了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征,又没有忽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GTWR模型刻画四类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时空异质性。 考虑到前文分析中,劳动力市场化水平会对社会保障政策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在进行了基准的GTWR模型回归之后①,再次将社会保障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交互项加入回归中,考察四类社会保障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适配性,回归系数的描述性统计如表6所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变量在10%水平下的显著性比例均大于50%,回归具有可信性。具体来看,财政社保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值与表2保持了稳健性,但三类社会保险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值则与表2略有不同,结合标准差和最值分析,可能由于极端值对均值产生了干扰,因此本文对四类社会保障水平绘制时序图进一步展开分析。 表6 GTWR模型回归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注: 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未展示。 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看,随着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促进作用,但养老保险却不能随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而发挥良性作用。 图1 社会保障水平系数 具体来看,从图1(a)中可以得出,东部与西部的劳动力市场化水平使得财政社保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更为良好,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反。这种状况存在的原因可能在于,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完善,需要财政资金保障提供支持,财政社保资金在民生治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而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较为健全,劳动力市场可以自发实现财政社保的最优配置,因此财政社保水平可以和劳动力市场化水平良性适配。 根据图1(b),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养老保险水平的政策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近些年来,东北地区的作用方向开始发生变化,这可能与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当缴费周期结束之后,养老保险基金才能发挥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养老保险基金缴费周期长,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化变革的特点。在医疗保险水平方面,图1(c)显示由于医疗保险缴费周期短,针对性强,亲贫性强,可以随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而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其他社会保险水平方面,图1(d)显示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其他社会保险水平政策效果的影响可能并非线性。当劳动力市场化水平较低时,由于其他社会保险保障制度针对性强,提高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可以显著增强其他社会保险水平的政策效果,如西部地区。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其他社会保险在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中不再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劳动力市场化水平更倾向于削弱其他社会保险水平的政策效果,如中部地区。但是当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之后,良好的社会运转机制使得其他社会保险水平的政策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关键作用,如东部地区。 依据前述分析结果,不难发现,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社会保障水平政策效果的调节可能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对数据进行的非线性检验也显著拒绝了三阶泰勒展开式系数为0的原假设,表明数据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现有文献常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刻画模型的非线性特征,但其对个体在不同机制间突变转换的假设始终为众多学者所质疑。Gonzalez et al.[21]通过在Hansen[22]面板门限模型基础上设置转换函数,设定了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PSTR模型放松了个体在不同机制间突变转换的假设,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现实,因此本文采用PSTR模型刻画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社会保障水平政策效果的非线性调节效应。 PSTR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回归结果表明,财政社保水平的非线性特征不显著,这表明只要提高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就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配合,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回归结果还显示,三类社会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均显著。在养老保险水平方面,政策本身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当劳动力市场化水平过高时,养老保险难以突破自身限制适应劳动力市场化水平,随着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会逐渐失去。 表7 PSTR模型的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而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的作用则相反,其缴费周期短,反馈迅速,针对性强,见效快,因此可以随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表7显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三类社会保险水平影响的转折点分别为0.380、0.660和0.649,本文根据这三个转折点,对研究期间各省份劳动力市场化水平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劳动力市场化水平逐年提升,2014年以来,劳动力市场化水平低于0.380的省份已经为0,因此忽视劳动力市场化水平,仅依靠养老保险自身的政策效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经不再可行,适时降低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灵活缴费周期,为农村地区提供更为灵活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由于回归结果在置信区间内存在重叠部分等原因,通过比较系数大小,判断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贡献度并不具有可信性,因此本文参考已有研究[23-24],使用夏普利值分解方法,探究各类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结果如表8所示。 分解结果表明,财政社保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较低,各年的贡献度都不足10%。在三类社会保险方面,养老保险对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贡献较高,这也是众多文献研究得出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所在。养老保险无法适应快速的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来负面作用,加之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较高,自然助推城乡收入差距高位运行。因此,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医疗保险水平的贡献程度变动幅度不大,而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其他社会保险承担的贡献度则日益上升,这表明随着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待遇逐渐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加重视失业劳动者、工伤人群和生育状况,才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表8 夏普利值分解结果 单位:% 本文在厘清财政社保水平、社会保险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基础上,使用2009—2019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面板数据,利用theil指数观测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通过构建SDM模型研究财政社保水平、社会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探究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并基于GTWR模型研究了时空异质性以及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各类社会保障水平政策效果的调节效应。同时,基于PSTR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各类社会保障政策效果调节效应的转折点。并根据夏普利值分解,计算了各类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研究表明,省际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相关关系,财政社保水平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随着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政策效果将会逐步凸显。社会保险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制度难以适配劳动力市场化变革,且养老保险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较高,使得整体社会保险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较弱,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而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水平的作用则相反,其缴费周期短,反馈迅速,针对性强,见效快,因此可以随着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而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首先,强化财政社保支出,提高财政社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能力。第一,重新定位社会保障支出的政策目标,增强其反贫困、缩差距的政策功能;第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扩大财政社保支出,因地制宜完善财税体制以提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第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在官员考核过程中的权重,完善政府部门考核机制,同时加强财政社保支出监督,确保财政社保支出用到实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落到实处。 其次,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推进养老保险制度适配劳动力市场化,最大化社会保险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第一,改革养老保险制度,降低农村居民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灵活调整缴费周期,打破连续缴费的刚性规定,提高农村地区养老保险保障标准,使得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与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缩小;第二,发挥财政社保资金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充作用,加快衔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提高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覆盖面;第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立法,统筹协调,稳步提高以老年农民为主体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缩小群体间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以法制助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最后,借力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逐年提升,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效能。第一,大力提升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公平劳动要素市场报酬,增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保障力度,形成市场和社会保险的良性适配,共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合力;第二,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为精准救助保驾护航,建设高效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探索建立适用于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适配度,并逐步向农民扩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注 释: ①因篇幅限制,基准GTWR结果未披露,但留存备索。作者邮箱:zqxx32872@163.com。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二)模型选择
β4Wfinit+β5Wsocit+β6WXit+εit
β4othit+β5Xit+β6Wfinit+β7Wendowit+
β8Wmedit+β9Wothit+β10WXit+εit
β2(ui,vi,ti)endowit+β3(ui,vi,ti)medit+
β4(ui,vi,ti)othit+β5(ui,vi,ti)Xit+εit
β2(ui,vi,ti)finit×marketit+β3(ui,vi,ti)endowit+
β4(ui,vi,ti)endowit×marketit+
β5(ui,vi,ti)medit+β6(ui,vi,ti)medit×marketit+
β7(ui,vi,ti)othit+β8(ui,vi,ti)othit×marketit+
β9(ui,vi,ti)Xit+εit
β5Xit+β6G(marketit;c,γ)varibaleit+εit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空间计量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三)异质性分析
五、进一步研究
(一)时空异质性分析
(二)非线性分析
(三)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分解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