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其红 李瑞红
摘要:高等职业劳动教育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结合自身的特色,实现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涵;路径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
据了解,劳动教育课目前也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造成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即使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大多都存在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的问题,致使劳动教育课程难以取得应有实效。学校保障措施不到位,相应的配套制度、师资、场地也都无法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缺少育人导向,很多大学生坦言参加劳动仅仅是为了挣学分、应付检查。如今,有些大学生出现好高骛远、生活上一味追求安逸、啃老的现象,这与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持续缺乏有效力量介入和正确的引导,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为了扭转此种种不良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倡导发展自我、奉献社会的奉献精神,各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现实意義重大。
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也是人类社会存续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实质性提升、实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应提高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劳动教育的快速实施对于各高校,无疑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劳动教育是培养对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就不能忽视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习惯方面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掌握劳动技能的阶段,还应在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品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进行有效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举措,这对于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开展劳动教育则势在必行,因为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素质教育没有了劳动教育作支撑,也很难有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的意义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
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内涵及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方向
劳动教育、传统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劳动能力教育都是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劳动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容有着显著的区别,也不等同于劳动能力教育,其目标是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主要包括劳动精神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三个组成部分。
(一)劳动精神教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的积累、充实、创新,也逐步形成了包括心怀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国革命发展的井冈山精神、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区警方、促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载人航天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不断地充实着伟大中国精神的内涵。而在这些精神中,始终流传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劳动精神,正所谓是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精神。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劳动技能教育
生产力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重理论而轻实践应试教育不良倾向,让当大学生失去了直接体验生产劳动机会和动机,造成了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弱化乃至缺失。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当前的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的盛行让各类学校中形成了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倾向,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成果,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培养了一大批高学历、低技能的学生,偏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方向。基于此,当前高职院校务务必要明确自身在传承技术技能方面的定位,提高学生专业劳动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劳动技能教育首先应该面向市场,对标各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需要的专业,并按照各类专业的劳动技能要求,增设相应的劳动技能课程,减少劳动教育内容和实际生产经营需要之间的错位,提高学生对实际生产劳动的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从而在择业时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借以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提高学生的劳动生存技能,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知识化、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新时期的社会主要建设产业大军。同时,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社会对其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与专业相契合的高超的劳动技能,还要求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中劳动的认识,形成劳动崇高、劳动光荣、劳动可贵的坚定信念,从而担负起国家、社会、民族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不断地被人们所提及,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转型和创新的驱动下,劳动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创新创业能力为现代劳动者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讲,劳动教育已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被快速的提上了新的日程。这也是对新时代劳动者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只掌握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更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高职院校更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工作能力的培养。各高职院校在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更要结合院校自身的特点,对标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标行业技术标准,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志向,确立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督促学生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理论运用、转化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快速的适应社会提高借鉴与参考。
四、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开展日常生活为载体的生活劳动教育
引导大学生开展基于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包括宿舍内日常起居的清理,以宿舍为单位划定卫生责任区的定期清扫,组织开展宿舍卫生评比活动,开展常规性的宿舍文化宣讲活动,增强大学生参与社区生活劳动的体验感和积极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日常劳动习惯,提高高职院校对于提高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服务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根据多数大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技能相关的劳动课程有较大兴趣这一特点,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与爱好,在传统手工艺制作、植物养护、家居收纳、烹饪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必要时可以建立活动档案,让学生将参加公益服务时数兑换成学习时数,提高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内在动力。
(二)开展以学科专业载体的生产性劳动教育
高校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组织研讨设计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活动,邀请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参与,配合开展大学生生产劳动教育活动,制定学生专业实习大纲与考核管理标准,从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落实相关考核事宜,发挥劳动教育实施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與生产性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并增强实际效果。
高校应对接企事业单位,为学生争取与专业学科密切相关的岗位工作,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生产一线的学习实践,保证实习实训的专业适切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积极联合合作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做到教育、人才、产业链条的紧密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去,提高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三)开展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服务型劳动教育
开辟校园内内服务基地,以校园文明建设为契机,开展美化校园、清洁环境的服务活动,并依托院校图书馆、食堂等场所开展勤工助学、助教助管等提供公益服务岗,定期组织学生参与,
以校园为中心开辟校外服务基地,在周边的居民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建立区块型志愿者服务基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劳动回报社会的良好习惯。
由政府牵头在各农村组建高校学生农村劳动教育实习教育基地,让学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了解农村现状,形成习农、帮农、爱农的劳动氛围,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劳动的内涵无限的丰富与扩展,劳动的表现形式呈现了多样的变化,但是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根本基础的属性并没有改变,并随着社会发展和而持续更新。因此,我们对劳动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高等职业劳动教育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结合自身的特色,实现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与技能定向做好准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亚琼.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困境及实现[J].教学与管理,2021,No.853(24):10-12.
[2]经柏龙,周佳慧.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之精髓及其解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v.45;No.223(01):115-119.
[3]何彦新,董溪.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障碍与路径[J].科技风,2021,No.462(22):153-155.
[4]王洪晶,曲铁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教育政策:历程、经验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1,No.340(08):1-7.
[5]毕文健,顾建军,徐维炯.重视学生劳动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No.340(08):97-102.
[6]刘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v.40;No.285(08):67-69.
滨州市202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21-SKGH-90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