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莱,杨学东(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这需要高校用好专业课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引导学生成长为具备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的终生学习者。然而,传统课堂因时间、空间和教学手段限制,课程思政存在局限性。一方面,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标准化教学模式,教师更加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极易忽视教师的教育、教导职能。而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和灵活性低,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不够,对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没有明确的认知,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中一直存在两张皮问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间缺乏交叉整合和连贯性,对课程中固有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政资源建设滞后,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探索匮乏,导致专业知识传递中的价值判断不彰,育人价值导向不显。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育模式应运而生,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还加速了新技术与传统课堂的融合,以“线上线下混合金课”打造引领的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已渐成趋势,不仅给予了高校师生更大的自由度,也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对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课程团队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打造了“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内生学习动力,经过两年多的课程建设,在线教学资源浏览量超过410万,年均增长超20%,累计选课人数近7000人,在线累计互动次数近万人次。教学团队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优势,强化“金融学”课程思政。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混合教学已成为“金融学”课程思政的重要助力。
“金融学”课程内容庞大而零散,知识面广而不精,存在教学内容更新赶不上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矛盾,导致学生极易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思政教育的融入较为困难。混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课程学习的形式,使得教学更为灵活,促使学生明晰为什么学,并进一步将之转化为内生学习动力。
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是通过规模化的教学向学生传递标准化的专业知识,教师将课堂秩序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放在首位,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投入水平较低,无法真正领会学习的意义。线上教学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堂参与形式,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庞杂的学习内容中进行选择。比如,对“劣币驱逐良币”这一基本概念的讲解,可以在线下,也可以通过线上“买东西不用花钱吗”的趣味性拓展和讨论,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在线上班级空间中给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学习材料,自然地引入中国货币政策在保民生、促增长方面的先进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灵活性。这样,教师通过重新设计符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改变以课堂控制为主的教学风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师生情感连接,学生对教师传递的观点、知识的接受度也相应提高。这改善了学习体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学。
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是整齐划一的,知识展现方式单一。混合教学模式则提供了包括线上微课、线上时事链接,以及线下课堂的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课堂线上互动等多种知识展现形式,并通过发展个性化学习路径、智能导航、智能推荐系统、个性化评估和个性化反馈,重塑了教学过程、学习环境与师生关系,使教学更加灵活并富有内驱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混合教学带来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关联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强化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热爱。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资源,构建与个人能力和个人目标匹配的知识体系,将之有效地应用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这能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真实情感,付出真实行动,维系持续努力。灵活的教学方式还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能激活思想、启发思路和补充不足,教师也可以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手段、课程内容及测评方式,引领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端正价值观,学会应对和处置不当言论,在日常学习和待人处事中严格自律,并主动探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未来职业价值的结合点。
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线上教学的引入通过随时随地的双向交流、论坛讨论、课程空间建设、在线小组协作等极大拓展了师生间的互动,使得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想法,能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学生得以从机械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发现学习。“金融学”课程面向的学生较为广泛,除了金融学专业学生,也有许多其他财经类学生选修这门课程,更多的线上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金融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将本专业知识与金融学知识结合,这将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多寻找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知识间的连接点,形成系统性、高阶性、创新性的思维模式。由此,学生判断、推理以及归纳能力增强,能自觉通过不断尝试更加精准地获取所需知识,并逐步精通展示学习成果和思考过程的多样化方法。教师的角色也逐步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探索、创新的服务者,而学生则成为有策略的学习者。
“金融学”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但不宜明示于教材及教学内容中,而需要润物细无声地溶思政之“盐”于教学之“汤”。混合教学模式提供的灵活性,可以推动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的引入、建构和内化,实现“金融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金融学”课程中包含固有的思政元素,如马克思对利息来源的科学论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现有教材主要将其作为理论之一进行介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剖析。对于这类思政元素,以引入不同理论的比较鉴别为主,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于教材中没有明示的思政元素的梳理和引入,则由任课教师自行掌握。其基本原则是以金融学知识传授为载体,全方位嵌入思政内核,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比如,对于信用的讲授,可以关联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引导学生价值判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三观。
设计适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重新建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将思政元素中蕴含的丰富的理论、实践等知识融入课程教学。这需要定期展开教研活动,融合党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等,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随时关注金融领域发展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潜心科学研究,辐射带动课程思政改革。秉承金融学科发展一般规律与国家禀赋相结合的思路,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金融人才标准、行业发展政策与实践等融入教学语言,使学生感知理论的现实性以及现实的理论根源,自觉探寻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知识建构路径;通过设置线上抢答、主题讨论、分组任务、微课题等灵活的教学方案,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中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交叉整合,使学生理解学无止境的真谛。
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探究性与创造性、实践与问题解决、信息甄别与管理、自律与自控、内驱力与执行力等核心素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数据、前沿分析及在线调研工具,能帮助学生接触现实问题、了解不同思维模式、观点间的区别和联系,便利学生设计调研方案,提升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并将既有知识迁移和泛化,进而促使学生成长。比如,就碳达峰、碳中和等热点问题,可以设置课后思考题,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查询及整合,了解绿色金融运行模式及产品创新等,并通过文字、PPT展示;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可以设置分组项目,指导学生调查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业务,利用线上调研数据、报道、评论等进行分析,以图表或视频展示调研结果及对策建议,不但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也能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强国的含义。
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包括网上课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打造和课程思政效果评估三个环节,扎实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完善课程资源,与学生合力打造有活力、有人文关怀和有思辨的课堂,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强化课程思政效果,并激励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
混合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并力求将社会责任、民族复兴、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这既是完善混合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推动了思政元素在课程建设中的全方位渗透。传统的课程资源往往更新缓慢,严重滞后于金融学科发展,而线上教学资源则在现实性、实时性、更新及时性等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其建设需要遵循“金融学”课程设计脉络,以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的金融关键词链接现实问题,通过问题探讨带入学习内容。比如,由线上链接热门关键词数字货币,可以联系货币起源、货币形式发展、货币制度等基础知识,进而延伸至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给出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方面的文献及评论,也可以拓展数字货币发展对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影响方面的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由风险防范这一关键词则可以延伸至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债务违约等问题,进一步链接道德风险相关问题,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除了微课自学,线上课堂可以通过直播、群课堂、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线下课堂则可以引入线上活动增强灵活性,另外,积极倡导实验教学、名师和业界导师进课堂,并与课外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结合,这能全方位打造有人文关怀和有思辨的课堂,拓宽课程思政广度,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课堂教学还需要与线上课程资源保持交互性,做到有引入、有解析、有探索、有引导、有反馈、有实践。例如,就注册制改革这一关键词,可以引入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问题,通过提供线上导航帮助学生了解注册制改革的相关概念、内容,课堂讲解金融市场发展历程,解析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鼓励学生课后探索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对IPO融资规模的影响,组织线上线下讨论,引导学生预测、研判未来券商、投资者行为及市场变化,业界导师也可以在线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政策,并探讨未来职业规划,将金融强国、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元素贯穿始终。
课程评估主要指建立对课程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比较而言,客观评估课程思政效果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负担加大而刻意给老师打低分,另一方面,教师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转而以专业学习成绩或者课堂表现替代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量化评估指标,将课程资源点击量、更新频次、时政链接数、互动反馈频次等纳入其中。另外,建立完善导师制,由教学团队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定期与学生线上线下交流与沟通,及时给予学生学业指导和人文关怀,并且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及所思所想,直观感受课程思政的成效,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