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小洁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 100009)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学业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了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由于思想和心智都未发育成熟,不得当的教育方式会为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差异。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应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规律进行得当的心理学教育。
所谓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之间通过建立某种配合来实施一项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优质化的最终目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融入家校合作理念,其具体意义与重要性有几下几点:
第一,满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其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认知偏差及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家长与学校教师协同合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可以延续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学校之外依靠家庭的力量进行持续性的心理健康引导,满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1]。
第二,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路径。家校合作理念的运用,成功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教育模式,由家庭和学校共同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给予学生同一正确方向的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关怀与温暖,还可以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有利于提升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效。
第三,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校合作理念的推行,让家庭和学校能够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共同努力,担负起父母与教师的责任。将家庭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上都保持一致,为中小学生营造出高效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双方能够及时找到切入点进行处理和解决,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虽然已经推行了家校合作理念,但现阶段中小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仍处于较空泛的状态。大多数学校会注重开展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讲座、开设课程、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但往往忽视了家庭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学生对枯燥的心理课、心理讲座并不感兴趣,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此外,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注重学生管理层面、学习成绩方面、文化课学习方面的问题,虽然会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况,优化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校合作之中[2]。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单纯强调学校与家庭应该如何合作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首先,家长的教育观念未能及时改变,在教育孩子方面仍然使用严厉的手段,会对少年儿童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很多家长从根本上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学校提出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时,家长只是表面应允,实际并没有及时执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孩子缺乏互动,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也不能及时的发现与辅导,导致家校合作模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此外,家长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注意力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对于学校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难以全面落实,忽视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应当重点培养其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存在监护人流动频繁、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对家校合作理念的有效应用存在巨大的挑战,无法充分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
家校合作要求家长与学校在信息、理念、方式上能够相统一。然而,在现实教育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无法联系到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管理形式不健全、家庭或学校方面不配合等情况,如果家长与校方没有意愿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合作,那么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无法有效进行中小学生的疏导工作,最终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成效也难以展现。此外,一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同学,无法从家长及教师方面得到有效地帮助,由于家长及教师缺少帮扶的意识与能力,无法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最终可能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认为只要给孩子优质的物质条件,就能保障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将孩子的教育工作交给学校来管理,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即便是面对面与孩子相处,也无法做到与孩子交流生活中的趣事、分享成长中的困惑,孩子不愿意与家长诉说心中的秘密,也不愿意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作用,而且加大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负担,同时更不利于家校合作理念的实施。
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家长来说,认为学校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只要孩子在学校中学习,自己就没有必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导致家校合作意识不足,与学校和教师之间缺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动交流。
目前家长对如何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少相应的了解,不具备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由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也存在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够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还与孩子产生亲子冲突,让孩子萌生逆反心理。
此外,在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后,由于家长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无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和疏导工作都应该由学校和教师负责,忽视了自身对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什么样的教育,都离不开前期的目标规划,只有做好相关计划,才能够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二是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在家校合作理念中,首先应明确家与校之间的分工以及确定共同承担的教育部分。现代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活方面,二是学业方面,生活主要是指学生在成长发展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与社会建立起的关系。学业主要是指学生在校的课业。由于在学校中大部分都是通过课程传授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对于生活方面的辅导就比较有局限性,在分工时,生活方面应以家长作为辅导主体,学校辅助配合,帮助落实相关情况,学业方面主要由学校作为辅导主体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开展相关辅导工作。还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共同管理,形成阶梯模式的指导方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活动。做好对心理教育对象的调研工作,集结各类案例形成有时效性、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家庭提供教育思路。
为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在学校中课堂教育作为主体教育方式,可以丰富其教学元素,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形成可靠有力的教育力量。例如:邀请家长进入到课堂当中与学生一同参与相关教学活动,通过趣味运动会、趣味问答、手工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方便日后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对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实行有针对性分层教育。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辅导课程,结合生活案例为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学校也要利用自身集中化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咨询平台,可以采用医教合作的形式,与地方区域医院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开设心理咨询医务室,为学生进行免费义务辅导,在进行辅导时医生应对谈话内容予以记录,在与家长和班主任做好沟通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学生隐私,避免咨询内容在学生之间引起舆论,对咨询对象造成二次心理伤害。还可以与地方社区、街道、派出所进行合作,采用上下其抓的方式,保障对于学生精神上的支持与关怀。
在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注意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不能造成教育理念与实际生活的脱节。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做沟通,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掌握其思想动向,面对无法指导的问题应及时与学校联系通过不同的教育资源解决相关问题。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帮助,教师在进行谈心谈话工作时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本着尊重学生,平等待生的原则进行。要对谈话对象的性格、特点、爱好进行前期资料的收集,寻找共鸣,不断的寻找共同话题,学生只有在一种平等的谈话状态下,才能够放松警惕和恐惧心理,把内心的诉求和遇到的问题表达出来。教师在谈话过程中也要注重谈话的技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应以倾听为主,说教为辅,教师要适当的延续学生的话题,挖掘学生内心身处的需求[3]。还要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有些学生的个性偏于内向,不善于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倾诉欲望,也要实行多次适量的原则,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也许不能一次性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师要实时跟踪学生的思想动向,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与学生沟通的频率,也要和家长步调一致共同进行相关辅导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进行心理上的相关辅导,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造其良好的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进入新环境以后无法尽快进入角色、与同学老师建立关系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应及时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家长也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他们自主的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的意识,不要总存在担心孩子这也办不好那也办不好的心态,要不断激发孩子的潜能。有许多学生在碰到问题时无法得到一个释放的路径,进而造成心理问题的积压,形成抑郁、恐惧、焦虑、紧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4]。针对此类问题,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找寻一个合理释放情绪的突破口,通过相关课程活动,掌握学生的个性以及特长爱好,以此作为延伸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潜在能力,保证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通过体育锻炼,绘画唱歌,记日记等方式进行释放。一是减轻了家长和老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负担。二是学生能够通过发觉自身的潜能爱好,释放不良情绪。三是有助于学生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有所突破。
部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针对此类情况,学校作为教育中的主体要面向家长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工作,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责任意识,发挥相关教育资源优势。教师作为学校与家长和学生沟通的主要对象,要做好相关的沟通工作。教师在与家长进行学生个人情况总结交流时,不应把所有重点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应从学生日常行为入手,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要充分调查好其背后的原因,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反映问题有依据可言,要注意说话的分寸和礼节问题,充分获取家长的信任便于日后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面对部分家长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无从下手教育的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座谈会,分享经验沙龙等等,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分享成功的案例,学校在会议中也能进一步动员家长辅助接下来的教育重点。也可以成立家委会,面对部分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实行轮岗式照顾辅导,对不同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形成纵向稳定的教育团体[5]。
为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对家长进行动员、培训、沟通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水平的建设。教师队伍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主体,应积极响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和不同擅长的专业,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从青年教师、班主任、专兼职心理教师到教导主任、学校领导等,都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不同方法,不同层次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课程以及相关线下心理辅导时,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学校也可以通过外派学习,合作学校互相交流以及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将培训重点主要放在心理学以及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技巧上。为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落实,应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进行考察,通过评课、巡课、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教师有一个公正、公平、综合的评量。学校也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为更好的开展心育工作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以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育模式,对于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仅仅是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够的,应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素质教育,把握“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内涵,充分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项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