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党的监督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2022-03-25 00:04王寿林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72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制约权力监督

王寿林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72)

人类政治生活不仅面临着权力的分配问题,而且面临着权力的控制问题。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必由之路,就是不断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切实破解自我监督难题。“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1]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党的监督体系的科学内涵,着力理清党的监督体系的地位作用、发展脉络、现实状况和完善准则,以便为增强党的监督效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一、党的监督体系的科学内涵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古今中外权力监督思想的有益成果,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监督体系。如果说党的监督体系是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监督体系,那么党的监督效能则是党的监督体系运行中所产生的监督效率、监督效力、监督效益和监督效度的统称。

党的监督体系由五个方面所构成:党内的自我监督、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民主党派的党际监督、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党内监督中,以从严治党为方针、以法规制度为准绳、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部门职能监督、基层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在党外监督中,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立法过程中,对党的政治主张提出修改补充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意志;在执法过程中,对党组织的具体作为实施监督,使之始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对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进行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引起各个方面对问题的警觉、关注和纠正。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是公民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揭发等形式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以确保各项权力的运行都能以人民的利益为皈依。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通过公开曝光,使各种不正之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鞭挞和抨击;使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在舆论压力面前,受到警示和震慑,并推动相关部门对揭露出来的问题做出及时处理。党内监督在党的监督体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党外监督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2]完善党的监督体系,以体系合力破解自我监督难题,就是以党内监督统领党外监督,以党外监督配合党内监督,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融会贯通,通过体系合力增强党的监督效能。

二、党的监督体系的地位作用

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党的每个组织和每个党员都面临着严峻考验。要使党经受住严峻考验,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纯洁,工作上勤奋,生活上廉洁,就必须使党的每个组织和每个党员都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中,从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意义重大。

(一)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

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决定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能否完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能,通过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从中国历史看,虽然封建王朝不乏励精图治的君主,也出现过一些清正廉明的官吏,但都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因此,腐败是历代王朝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问题,它瓦解国家基础,破坏社会稳定,是影响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因素。在腐败的泥淖中,一个个王朝演绎着似曾相识的历史悲剧,其根源就在于人心向背,而清廉与腐败则是制约人心向背的根本所在。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40多个执政时间超过30年以上的政党丧失了执政地位。这些政党丧失政权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放松党的自身建设,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有效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问题,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是共同问题。由此可见,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历代没有解决的难题,也是世界各国没有解决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只有破解这个难题,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3](P40),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顺利完成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国家治理的必然抉择

国家治理关键在于治权,切实消除法律以外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权力、不受监督的权力。党的监督体系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素,监督体系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治理主体民主化、治理决策科学化、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手段信息化、治理过程高效化、治理行为廉洁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治理行为廉洁化既有赖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又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实现治理行为廉洁化,就必须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合理运行。

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抉择。首先,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整合监督力量,明确分工协同,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制度机制,切实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其次,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必须勇于自我革命,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解决自身问题、超越自身局限、提升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再次,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必须破解监督难题,通过强化自我监督、同级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督,赢得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确保党和国家各项权力的正确行使,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有效贯彻。

(三)强化廉政建设的关键环节

作为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腐败是经济上的“吞噬剂”,政治上的“离心剂”,思想上的“腐蚀剂”。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如果腐败问题得不到根治,任其滋生蔓延,党就会蜕化变质,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不战自败。因此,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是违背规律的四面树敌,不是意气用事的争强好胜,不是无中生有的挑起事端,更不是谋求私利的勾心斗角,而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4]。

在我国,公务员及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党的监督和国家监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完善党的监督体系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监督效能和治理效能,使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我们党切实解决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这个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只有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紧不能腐的笼子,构筑不想腐的堤坝,才能赢得党心民心,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彻底跳出历史周期率。从实际情况看,党的监督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自我监督、同级监督、对“一把手”的监督这些待解难题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自我监督是就党的整体而言的,同级监督是就党的一个层面而言的,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就党的关键岗位而言的。这些待解难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解决自我监督问题,同级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也难以解决,而解决自我监督问题,又必须从解决同级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入手,因为解决同级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问题,是解决自我监督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党的监督体系的发展脉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自我革命的警醒,不断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的监督体系,为世界各国执政党自身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党的监督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探索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演进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恢复重建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阶段。

强化自我监督是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的一贯做法。党的第一个纲领只有15条,其中2条规定党内监督,6条明确党的纪律。党的五大决定成立党的监察委员会,这是我们党首次设立的党内监督专门机构。1928年,党中央颁布的巡视条例,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党内监督专门法规。1945年,毛泽东明确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课题。新中国成立伊始,党中央就决定成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成立了党的监察委员会。党的八大规定,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恢复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地方各级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强化了纪委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呈多发态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为了维护党纪国法,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被提上党中央的重要议事日程。1987年国家设立监察部。从1993年起,中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党的十四大至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多次提出:完善监督制度;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围绕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实现了党的监督理论和监督实践的重大创新。其主要观点是:党内监督的基点,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内监督的范围,是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党员;党内监督的要求,是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想腐的自律机制;党内监督的任务,是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着力破解一把手和同级监督难题;党内监督的主要方式,是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纪检监察一体运作;党内监督的建设取向,是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党内监督体系;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关系,是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的新发展,为破解自我监督难题指明了正确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党的监督体系的现实现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完善党的监督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党和国家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上率下改进作风,雷霆万钧惩治腐败,利剑高悬强化监督,纠正了一些多年未能消除的歪风,整治了一些多年未能消除的顽疾。

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反映了腐败与反腐败整体力量消长的基本情况。从腐败与反腐败处于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再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说明我们党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监督体系得到不断强化。从实际情况看,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腐败存量得到及时清理,腐败增量正在逐步递减,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得到有效治理、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各种监督方式和法治化、科学化、信息化手段广泛运用,腐败案件查处效率稳步提升,体制、法制、机制漏洞得到弥补,防治腐败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并得到切实贯彻,家族式、塌方式、区域性、行业性腐败得到及时清除,流行已久的各种歪风得到有效整治,政治上离心离德、思想上蜕化变质、组织上拉帮结派、行动上阳奉阴违的问题得到严肃查处,党和国家以及军队内部的政治隐患已被消除,反腐败已由治标阶段进入标本兼治阶段,权力科学配置、合理运行、有效制约的监督机制初步形成,各种监督力量逐步加强,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发挥了良好震慑作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正在形成,国际追逃工作成效显著,外逃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人民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增强,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尽管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突出表现在:党内权力配置和权力结构不尽科学,全委会、常委会和书记关系没有理顺,党内权力适度分解和有效规范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一些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以法代纪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领域制约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制约监督的合力还没有形成;一些单位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主要领导干部,暗箱操作和违规用权问题仍未杜绝;党内自下而上监督难,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监督难,纪委对同级党委领导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监督难,同级监督和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从监督的效能看,目前监督体系有形覆盖已经确立,但有效覆盖尚未到位。具体表现在:巡视巡察制度的完善、派驻监督机构的设立使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得以有效发挥,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却常常处于空转,致使党内监督处于失衡状态。群众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依托,尚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资源、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和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由于保障制度、沟通制度、回应制度的缺失,网络监督作为群众监督重要载体,与党内监督还缺乏衔接嵌合。在实际生活中,权力集中、资源密集、改革滞后、监管薄弱的领域仍然是违纪违法的重灾区,一些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作案手段隐蔽,一些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增多,小官巨贪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要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党的监督体系的完善准则

完善党的监督体系的基本准则,体现的是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性总结和规律性要求。其归结到一点,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党情出发,以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社会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为价值取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鼎立、多党纷争那一套政治模式。

(一)注重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3](P6)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时间维度的唯一性和空间维度的全面性,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至上的领导地位和卓越的领导作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完善党的监督体系最主要内容,是增强党的监督效能的最根本保证。

对于完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能来说,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既体现在对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的领导,又体现在对监督机构设置、体制机制改革、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领导,更体现在对各级各类组织具体监督活动的领导。从政治生活实际看,党是党的监督体系的政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思想引导者、行动带动者,是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最大的政治资源。因此,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党的领导这个纲,深刻把握党中央精心设计自我监督为主体的政治内涵,从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不断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增强党的监督效能的全方位全过程。其中,正确处理统一领导与相对独立的关系尤为重要。党的监督体系中各监督主体要保持政令统一、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监督体系中各监督主体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必须保持独立公正。监督主体的独立公正是就监督对象而言的,不是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而言的。监督主体的独立公正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所提供的政治保证。

(二)注重民主法治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民主就是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自己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身事务,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国家的一切权力都要以人民的意志为本原,以人民的利益为皈依。一切政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都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党作为人民的一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向导。党的领导的实质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我们党内,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权利是党内民主运行的基础,党员权利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状况的基本尺度。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既是完善党的监督体系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党的监督效能的价值取向。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因而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规治党。党内法规制度反映了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凝聚了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法规制度是作为统一的集合体而起作用的。坚持依规治党,要求法规制度建设紧紧围绕赋权、用权、制权等关键环节,把完善党内法规制度规范体系,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强化党内法规制度监督体系,夯实党内法规制度保障体系结合起来,使各项法规制度在空间上并存,在环节上紧扣,在功能上互补,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管党治党的整体效能。通过法规制度建设,使党内逐步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的法规制度网络,形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规范相统一的体制机制链条,为党的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架构和机制平台。

(三)注重科学配权

有效驾驭权力根本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的核心是科学配置权力。所谓权力配置,就是依法对权力结构进行设计,对权力职能进行界定,对权力主体进行调配,对权力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既需要科学的权力配置机制作基础,也需要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作保障。如果权力配置不科学,其规范运行就失去了前提;如果权力运行不规范,其有效制约监督就失去了依据。权力运行机制与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设计权力运行机制同时要考虑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完善权力合理运行机制,就是使权力运行具有严明的规范、既定的程序、清晰的界限、明确的责任。通过权力的科学配置,形成稳定的权力结构,是权力合理运行和有效制约监督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3](P41)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权力配置的顶层设计,对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对权力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科学界定不同职能、不同层级、不同环节之间的权力,理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之间的关系,使权力边界清晰、运行透明、制约到位、监督周延,形成科学配置体系、规范运行体系、立体监控体系。理顺中央权力、地方权力和基层权力之间的关系,实行分级决策、分级审批、分级管理,明确规定各个层级的职责权限,严格按照层级开展工作。从优化权力流程入手,按照分段操作、流水作业的规程配置权力,使审查与批准、决定与执行、承办与监管等权力相对分离,把制约监督的措施融入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使各项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监督的链条,使权力的横向制约监督、纵向制约监督、内部制约监督、外部制约监督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相促进。

(四)注重制约监督

制约和监督,是基于权力的双重特性和正负效应而确立的控制权力的两种基本方式。所谓制约,就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约束。即通过优化权力配置和权力流程,实现职能分解、职权分工和职责分担,使权力体系中各权力机构之间、各权力机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各权力机构不同层级之间以及各权力机构运行的不同环节之间形成既相互制约和监督,又相互配合和支持的权力结构。所谓监督,就是对权力的监察和督促。即监督主体为保证监督对象在所担负职权范围内依法合理行使权力而对其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的各种活动。

制约和监督在确保权力正常运行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在主客关系、运行方式、依靠力量和时效性能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表明制约和监督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功能。监督作为保障权力正常运行的一种方式,只有在制约机制健全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效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仅有监督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制约。同时应当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权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微观领域往往出现权力制约难以周延的状况,使制约和监督的天平开始向监督倾斜。与制约相比,监督最大的优势是对操作程序和主体资质没有严格的限定,便于广大群众的普遍参与,因而能够更灵敏地反映民意。从这种意义上说,监督不仅是对制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且还对制约起着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

(五)注重体制改革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党领导人民在逆境中开拓进取,在挫折中总结教训,在前进中锐意创新,走出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始终立于时代潮头,不断引领时代发展。同任何事物一样,监督体系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因此,改革创新是完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能的应有之义。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依据不同的政治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需求建立不同的监督体制,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实现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保证监督活动的权威性和高效性。派驻监督作为强化自上而下组织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派驻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既有“派出”的权威又有“常驻”的优势,有利于解决自我监督的难题。从实际情况看,破解自我监督难题,不是技术方法问题,而是体制机制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增强纪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即各级纪委作为上级纪委的派出机构,与现有派驻机构合并,一体履行党内纪检职责,由此建立纪委系统自上而下垂直领导体制。各级纪委的派出机构与各级党委的关系,正如各级监委派出机构与各级政府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实现对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切实增强“派出”的权威,充分发挥“常驻”的优势。纪委与党委地位平等,组织独立,承担着对党委实施专门监督的职责。与此同时,赋予纪委对党委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对党委干部任免的审议权,对党委重要文件的评阅权,对党委各项工作的监督权,对党委相关问题的核查权。纪委内部自成一体,实行垂直领导,其干部配备、经费来源和福利待遇等由纪委系统统一管理。建立纪委系统自上而下垂直领导体制,不仅有利于增强纪律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增强监督效能,而且有利于纪委与监委的密切配合、协同动作,更好地履行监督主责。

(六)注重手段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等技术的统称,是当今高新技术群体的核心和先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线运行、同步传输、全程留痕、实时监控等功能,将其融入权力运行过程,可以强化权力规则,规范权力程序,确立权力界限,公开权力信息,明晰权力责任,实现对权力运行全域全程监控、客观精准监控、即时同步监控,确保权力运行清正清廉清明。一是运用信息技术强化权力规则。把权力运行的制度要求嵌入信息程序之中,构建具有规范保障功能的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以缩小制度设计与实际执行之间的落差,确保制度贯彻执行到位。二是运用信息技术规范权力程序。把受理、承办、批准、办结等事项固化为网络程序,实现网上审批、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网上交易,使业务在阳光下操作、资金在网络上监管、风险在流程内控制、资源在市场中配置。三是运用信息技术确立权力界限。通过电子政务形成权力运行反馈机制,可以实时掌握违法违规、投诉举报等信息,提前识别目标,及时发现隐患,实现监管事项的全覆盖、监管过程的全记录、监管工作的可追溯、监管责任的可追究。四是运用信息技术公开权力信息。在列出权力清单的同时,让权力运行流程固化上网,依法将职责权限、行使依据、受理条件、办结时限、承办人员等相关信息置于党务门户网站,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以此消除权力运行的暗箱操作,确保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五是运用信息技术明晰权力责任。运用信息技术公开党委及其工作部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职责权限、法律依据、运行流程、工作时限、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以此推动各项职责的落实,在客观反映权力运行状况的同时,放大责任约束的功效。

(七)注重贯通协同

在党的监督体系中,各种监督形式之间分工明确,但不是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而是步调协同、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因此,在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基础上,以党内监督统领党外监督,以党外监督配合党内监督,使党内党外各种监督形式贯通协同,是增强党的监督效能的应有之义。一是党内监督的贯通协同。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配置党委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监督职能,用法规制度把监督主体与监督职责统一起来,使党内监督主体既依法依规发挥各自功能又融为一体实现功能嵌合。二是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的贯通协同。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统筹协调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国家机关监督职能,通过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监督互动机制,把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在程序上贯通起来。三是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的贯通协同。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手段拓宽和畅通人民群众开展监督的渠道,推动党内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巡视巡察与人民群众信访、举报、控告、申诉有效对接,厚植共同监督党和国家机关依法用权的社会根基。四是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的贯通协同。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把纪律监督与监察监督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随机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全面对接,把巡视监督与派驻监督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监督形式在空间上衔接、在时间上紧扣、在功能上互补。

(八)注重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最大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百年大党历经沧桑依然风华正茂的奥秘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朝气蓬勃、饱经磨难考验依然初心如始,根本在于党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自我革命,以自我净化革除自身病毒、以自我完善提升整体形象、以自我革新培育创造活力、以自我提高增强担当本领,形成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

自我革命是自我监督的内在动力。勇于自我革命,就必然勇于自我监督,必然坚持刀刃向内、壮士断腕,不断实现对自身局限的突破和超越,有效应对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百年的奋斗历程看,我们党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失误的教训。然而,党所出现的失误最终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的,从而表明我们党是一个勇于开拓、革故鼎新、锐意进取的党,是一个不畏艰险、久经考验、坚定成熟的党,也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错误的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9 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破解国家治理哥德巴赫猜想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制约权力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权力的网络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