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倚步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指导思想高度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新论断。认识的辩证过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决定了二者相结合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必将呈现出层级性。精准把握不同境界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要求,有助于我们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来自西方的理论体系,但其视野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因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华文明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近乎成为“先进”的代名词,中华文明的内核是数千年历史积淀中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自鸦片战争伊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威逼,中国传统社会在自身文化和社会条件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遭遇到现代性的重锤撞击,中华文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各社会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中开始聚焦西方,寻找文明的出路。但从“师夷之技”的洋务运动到“师夷之制”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趋势并未改变,中华文明日渐式微的宏观态势并未缓解。这表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上嫁接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思想文化层面,试图与中国传统社会真正决裂。但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对中国主权的肆意践踏终于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清了西方文化“效用第一”的工具理性实质,将传统与现代根本对立的思维方式也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至此,中华文明的存续亟需重构一种拥有全新价值观念的新文化,而俄国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充分适应了这一历史诉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以宏大的理论视野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的人出发寻求实践与价值的内在统一,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向”性格不谋而合。正是因为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接续中华文明火种的重担,通过发起新启蒙运动开始系统而全面地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新文化”。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3],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是彰显中国特性的内在要求。在这一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性蜕变,使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中薪火相传。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理论体系,就理论来源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精华;就价值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滋润了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和民族;就实践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运动跨越了时空界限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世界性和民族性是一对矛盾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只有通过民族性,即同各民族的实践状况相结合,不断解决各民族的现实问题从而逐步具备各民族的特点和风格才能彰显。而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现实实践和历史传统的发展状况。历史地看,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过程中,俄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如在面对异族压迫和实现国家统一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包容、对道德教化的推崇等,成为布尔什维克党人科学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支撑。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辟了民族化发展的新阵地,其早期的主要传播者和践行者,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大多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因而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范式来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马克思主义渗入了中国具体实际的方方面面,逐步具有了中国化的语言特征和表达形式,不断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为诸多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由此可见,要在当代继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任何理论都是在特定场域中孕育生成的,时空条件的流变决定了理论发展场域的游移。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部分质变,“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4]。马克思主义生长的场域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西欧转移到了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的俄国。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不断成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长的中国场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人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轨迹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场域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生长的主阵地。中国场域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明的前景总是与曲折的过程相互规定,因而需要强大思想基础的引导和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二者相结合打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阻隔,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独立自主的思想自觉引导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迈出了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创新引导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大幅推进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度;以整合创新、协和万邦的思想自信塑造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新姿态,使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生长的新场域与中国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耦合决定了,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所需的强大思想基础只能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来提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的辩证过程,认同与坚守是这一过程的第一重境界。认同是坚守的前提,坚守是认同的继续,二者相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体价值的认同与坚守,更是对这一过程本身正确性的认同与坚守。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历170余年,其间马克思主义虽然对世界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获得了无数的认同与赞誉,但对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不容置疑的。在认识论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从主体出发建构起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解剖揭示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指明了解放自身和解放全人类的现实路径,因而呈现为解释世界的科学真理。在实践论意义上,马克思主义都将实践视为“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5](P529),都通过实践手段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5](P527),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因而呈现为改造世界的真理力量。在价值论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现实存在意义出发澄清了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从而“不断生成着一种体现完整人发展要求的理想的现实和现实的理想”[6],因而呈现为照耀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之光。作为一个极其宏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概括了其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最为集中的体现。这也决定了,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坚守其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不动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重境界的核心要义。
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思想文化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生成并随历史的发展流传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崩瓦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度失语,在与马克思主义相遇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巨大价值作用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重新激活。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指出其“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精神是文化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是文化价值性最为直观的表达,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开拓创新、蓬勃向上的不竭动力,不仅在历史上树立起人类文明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使中国以昂首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伟大奋斗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敢于抗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不仅在历史上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而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开拓了全体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的宏伟目标,是民族自信心的有力支撑;伟大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精神纽带,不仅在历史上凝心聚力捍卫了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尊严,而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转化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粘合剂;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勇攀高峰的精神指引,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驱散了迷茫踌躇的阴霾,而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锻造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寄托。因此,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坚守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8]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重境界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性的双流合一共同赋予了二者相结合这一总体过程以正确性。从历史逻辑来看,百年党史也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史。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任务的提出为节点,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自觉。“实事求是”“小康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充分融入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成为解决我国发展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中展开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践环境的不断优化愈发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为其提供了优厚的实践基础,使二者相结合的正确性不断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文化动力。从发展逻辑来看,自2021年起,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含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引领,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因此,开创未来,要认同并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动摇,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重境界的重要表征。
在认同和坚守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跃升至了第二重境界,即发展与创新的境界。二者相结合既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亦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过程,这一总体过程也在同外来先进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发展创新。
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实践着的真理性,实践条件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其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创新才能永久存续。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醒后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9](P37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只有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自身的发展创新才能保持本真,只有通过“变”才能保持“不变”,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创新的根本方向和基本途径。而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谋解放的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谋大同初衷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创新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从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如“知行合一”的“践履”思想、“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思维、“民贵君轻”的民本观念等,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辩证法、历史观等基本原理存在诸多融通之处,这就使其中国化拥有了文化根基。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语言文字的阻隔,只能用中国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系统表达出来才能进入“认知—践行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这套中国式的话语系统只能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供。只有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养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苗芽才能茁壮成长,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重境界的内在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华传统文化大范畴中与时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契合的部分,但毕竟其生成的现实土壤已然消逝,通过维持自身原貌并不能完全融入承继传统社会但又完全超越传统社会的中国现代社会。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沿着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断发展创新以获得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延续“优秀”的特质,这个根本方向就是现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思想理论的引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方法论指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差异性决定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够发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使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状况成为自身的根本校验标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一种新觉醒……既化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古今’之争,又化解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中西’之争”[10],从而破解了近代以来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症结。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态度,不断裁汰糟粕、提炼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并以此为基准深入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1];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世界视野,打通了其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的多维路径。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重境界的应有之义。
开放性与包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共有的品质,也是二者相结合总体过程的鲜明特征。马克思曾坦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9](P776),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和发展态势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却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只有通过发展创新,矛盾体才能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否则就会走向自己的对立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通过发扬开放性与包容性来不断摄入新鲜血液,实现发展创新,外来先进文化即是其发展创新的“粮食库”和动力源。纵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的发展历程,外来先进文化对其发展创新均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地域归属来看,原生的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的本土文化,但其理论根基的两大板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却属于异质的外来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然其核心要素却融入了来自古印度的佛学精华内容。正是通过对外来文化的不断扬弃,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以华夏文化为母体催生出了具备多元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生命。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提高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效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多元人类文明的深层交融搭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使二者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以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总体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重境界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旨并非在于形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结合范式以供他者效仿,而在于以相结合的成果服务实践,奉献全人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根本、最重要的成果,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辐射引领世界现代化新进程和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是辐射与引领境界中二者相结合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艰辛探索中经过反复对比,深刻反思,付出巨大代价选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与拓展深受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同马克思主义的交融中发生裂变,在近代以来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的大环境中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走势和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身处中国封建社会最末期的仁人志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试图用实际行动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但陈旧的世界观和不切实际的方法论使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几度偏离方向,经历了惨痛失败。存亡之际,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科学思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论述指明了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也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13],肯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强烈共鸣,全体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捍卫了国家主权,实现了人民解放,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国家发展进步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历史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根本、最重要的成果。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经济长期向好、政治长期稳定、社会长期和谐、文化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净化的人间奇迹,经受住了国内国际重大风险挑战的重重考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也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感召辐射力和导向带动力的根本立足点。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历史的、总体的过程,现代化的基本单元是各个文明国家。世界各国自然、历史、社会等条件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其现代化历程的推进既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更有空间上的地域之别。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逻辑宰制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众多载入史册、改变世界的成果。但资本主义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诸多致命的缺陷和弊病,物质世界与人的现实存在的对立、财富与贫困的两极积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等。这些无法通过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和完善得到解决而又现实存在着的社会问题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绝非现代化的终结,世界需要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新道路来辐射引领现代化新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应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大趋势,恪守实事求是的大前提,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开辟出的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价值维度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在思维方式上展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思想,谋求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秉持互利共赢、协同进步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充分激活了资本的文明面,同时又节制和规避了资本的负面效应,是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纠偏,开拓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新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辐射引领世界现代化新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跃升至第三重境界的基本前提。
人类文明是对人类运用实践手段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所创造出的各类成果总和的统称。文明时代是“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14]的时代。人类文明内部的差异性充分暴露,文明形态划分了人类文明的不同类型,勾勒出人类文明的历史脉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序列中,现代化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新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萌发了现代化文明,以追逐剩余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资本逻辑塑造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作为现代化文明的初始发展阶段。资本的力量扭转了此前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呈现出的弱主动性局面,人类文明进入了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上层建筑高度繁荣、社会交往高度密切的全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人类文明也呈现出“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9](P405)的总体格局。弱肉强食、零和博弈造成了各子文明形态之间的对立和敌视,效用工具和逐利增值的特质在生产与生态之间留下了无法弥合的裂痕。这些现象昭示着资本主义已然成为现代化文明的破坏因素,必将为人类文明的拾级而上所淘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中国共产党沿着这一方向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传承和发扬了倡导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传统,原创性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是人类现代化文明的全新形态,平衡了长期以来西强东弱的人类文明发展格局,重塑了命运与共的人类文明发展走势,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进度。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辐射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跃升至第三重境界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境界虽然内涵不一,但并非相互隔绝、相互否定,而是顺次提升、各有侧重,每一重境界既传承了上一重境界的基因,也孕育着下一重境界的胚胎,三者自成一体、缺一不可。以史为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秘诀。开创未来,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树立人类文明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