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百年嬗变与历史经验

2022-03-25 00:04杨崇磊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201602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治

杨崇磊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01602)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1]。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贯穿党百年奋斗的主线之一,更是党带领人民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战略清醒。回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百年的历史经验,既是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从而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题中之义,又是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确保党未来继续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孕育与初步形成

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政治实践的产物,与政党相伴相生。“从逻辑上说,先有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有政党。”[2]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党内政治文化元素就已在中国社会孕育。党内政治文化萌生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发展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为党带领人民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党内政治文化初具雏形:信仰孕育与党的诞生

党内政治文化的孕育始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既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提,又是党内政治文化孕育的关键。在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中,中国先进分子在各种救国方案、社会思潮中反复比较、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大力推动下,大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不断涌现。他们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元素开始萌生。经过与“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论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充分彰显,更多爱国青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党内政治文化元素开始在中国社会萌发。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党内政治文化初步形成,意味着散布于社会中的党内政治文化元素凝聚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机体。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样貌就有大致设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党的纲领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必须是统一的、集中的、有纪律的和注重党员质量的党。”[4](P147)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的名称、性质、任务、目标、纪律,明确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员的政治信仰,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全党的奋斗目标,建构起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党的二大首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对自身性质、政治信仰、党员角色的认知更加清晰,“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5],“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6],等等,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愈发饱满。

(二)党内政治文化逐渐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实现党内认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其领导,党内政治文化深受共产国际与苏共影响,但是这也使初具雏形的党内政治文化未能及时同中国实际深度融合。大革命的失败与“左”倾、右倾思想的屡次出现,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遭遇挫折。虽然八七会议对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清算,但“由于受到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左’倾思想和党内‘左’倾情绪的影响,这次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时没有注意防止‘左’的错误”[7](P105)。直至1935年 1月,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打破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桎梏,使党内政治文化重回健康发展轨道。这一过程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意味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了独立自主且切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驱动党内政治文化走向成熟。

延安整风推动党内政治文化获得党员和群众的普遍认同,标志着党内政治文化在革命时期发展成熟。成熟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更要有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同,延安整风就是党内政治文化获得普遍认同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曾多次整治党内错误思想,但是“左”倾思想在党内仍存在较大影响。此外,在1937年至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从4万猛增到80万,这其中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4](P155),部分新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知懵懂、零碎,有的党员将小资产阶级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思想带入党内,严重损害了党的政治文化肌体。为了清除腐朽文化、错误思想,延安整风应运而生,全党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党的基本路线,总结党的宝贵经验,有效荡涤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问题。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7](P253)党的七大首次概括了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毛泽东思想在党内获得了广泛认同,成为革命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稳定内核。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转型发展与曲折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政党转变为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随着党的历史方位与实践主题的转变,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及时转型发展,以适应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然而,文化的根本性与稳定性特质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转型的曲折与漫长。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转型发展:执政党意识的自觉

党内政治文化的转型发展源于执政党意识的强烈自觉。党内政治文化的转型并非被动选择,而是积极引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主动作为,是执政党意识在党内政治文化中的凸显。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充分认识到自身历史使命的转变和将要面临的执政考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一种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7](P338)毛泽东同志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8](P1438)为此,他向全体党员呼吁:“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P1439)正是执政党意识的强烈自觉,中国共产党才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可能带来的党内政治文化被侵蚀的风险。随后,阐释中国政治蓝图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标志着执政党意识已在党内政治文化中逐渐明确,为党内政治文化由革命主导型向执政主导型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内整风与党的基层组织整顿有效助推党内政治文化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党员干部中出现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与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党内政治文化受到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影响。为了及时扼制党内不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第一次以执政党的身份开展全党整风。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党整风运动即将开始,这件事已成当前一切工作向前推进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不解决,各项工作便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了。”[9]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党从1951年至1954年开展了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运动,有效改善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组织载体,为党内政治文化的转型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51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党员的“八项条件”[10],党内政治文化中关于党员角色定位的认知更加深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确立,表明执政党意识已在党内政治文化结构占据主导地位。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曲折向前:打破“左”倾思想的桎梏

严峻的外部环境与贫弱的国内条件,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转型的艰辛与曲折。为防范执政后党内政治文化可能遇到的风险,中国共产党从整顿党的作风入手,着重解决党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问题。1957年全党整风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新形式,有效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但也给一些右派分子提供了诋毁和反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机会。由于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导致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直接延伸到党内和党的高层领导中来。”[7](P509)这导致了党内政治生活失常、政治关系紧张,也为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邓小平同志在谈及反右斗争扩大化时指出:“从一九五八年批评反冒进、一九五九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11](P330)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执政党意识尚未发展到有效防范“左”倾思想侵蚀的强度,党内政治文化再次陷入“左”倾思想的桎梏。

“文化大革命”迟滞了党内政治文化的转型发展,“本来是为了纯洁党的组织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却最终破坏了党的纯洁性。”[4](P172)“文化大革命”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破坏极为严重。首先,“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党内政治文化中的正确指导思想遭到削弱。其次,“踢开党委闹革命”破坏了党组织的正常运作,使党内政治文化的组织载体遭到破坏,导致党的各级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党员无法参与正常的组织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失去了生机活力。最后,部分党员政治心理发生扭曲。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人帮’确实把我们的风气搞坏了。他们弄得我们党内同志不敢讲话,尤其是不敢讲老实话,弄虚作假”[11](P46),严重损害了党的优良作风与广大党员的健康政治心理。由此,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的错误思想与不良文化展开了斗争,为后期党内政治文化重回转型发展的健康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的重启转型与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开启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回健康发展轨道,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改革党的领导制度、恢复党的光荣传统等一系列举措,使党内政治文化重获生机活力。

(一)党内政治文化重回正轨:肃清党内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恢复,重启了党内政治文化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回健康发展轨道。一是党内政治文化全面恢复健康发展态势。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造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又有意志统一、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2]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在全党恢复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11](P230)。二是破除党内政治文化转型发展的束缚。1981年6月,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总结和评价,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完全否定,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内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7](P661)

经过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全党更加重视制度治党的重要作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1](P333)党中央相继出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表明党以制度治党的意识逐渐强烈,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思路指导自身建设,执政党意识逐渐主导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着重从健全民主集中制、推进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等方面推动党的建设出现新局面,驱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随后,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决定,在全党开展“以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为基本任务的全面整党。”[7](P739)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搞好这次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强核心。”[13]经过全面整党,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更加统一、党组织更加纯洁,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不是一帆风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在克服矛盾与问题中前进。改革开放初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及时解决了党内出现的问题,确保党内政治文化的持续发展。首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得到有效清除。党以极高的敏锐性察觉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时采取一系列举措确保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纯洁性。1989年8月,《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在政治风波中的重点人和重点事认真进行了清查、清理。其后,又按照从严治党方针,在全党进行了一次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7](P773),从组织上、思想上强化了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其次,党内消极腐败、脱离群众的倾向得到及时纠正。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党中央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在全党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随后,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4]。党内法规的连续出台不仅推动了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发展,也强化了党内政治文化中制度治党的价值导向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强力驱动党内政治文化转型。党的十五大正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内政治文化有了适应改革开放实践要求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表明党对自身执政角色与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科学发展观的创立,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从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与制度载体不断丰富完善。从1998年“三讲”教育,到2004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再到2008年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党内集中教育推动了党内政治文化向前发展,同时也获得了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坚持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强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明确了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要求,大力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15](P31),党内政治文化肌体得到深度净化,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党内政治文化的深度净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解决党内深层次问题,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得到有效清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党内存在“七个有之”的问题严重危害了党内政治文化发展,需要以强力手段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首先,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清除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不良成分。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纠治,党内风气焕然一新。其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再次,强势推进反腐败斗争,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环境得到深度净化。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极大地改善了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内外环境。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健全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党内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既是党内政治文化涵养的结果,又是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效的有力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果向党内法规制度转化。《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的出台,明确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规范与依据。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划出了党员和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的“高线”“底线”。从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强化和巩固党内监督的政治优势,到颁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范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出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为加强中央委员会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到制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越发健全,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果形成了更加稳定的制度形式。

(二)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15](P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是驱动党内政治文化创新飞跃的根本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每一次创新发展,都会带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意味着党内政治文化在革命时期的发展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驱动了党内政治文化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5](P25-26)等重大时代课题,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创新,使党内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内容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强化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意识,通过解决党内出现的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等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与党性观念。随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党内政治文化中制度治党的意识更加凸显;随着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不断健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更加牢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党内政治文化的人民性与先进性特质更加鲜明,制度化与开放性特征更为突出,党内政治文化在新时代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确定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创新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时代内涵,科学擘画了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蓝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实现新的历史飞跃。

五、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6](P32)回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既要梳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主线,更要把握蕴含其中的宝贵历史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17],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实现一次飞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取得一次历史性突破。毛泽东思想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成熟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内政治文化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擘画了光明未来,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科学指导,党内政治文化就充满朝气、积极向好。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为目标遵循。

(二)坚持以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核心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百年的核心。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揭示:只有由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才能完成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的转变,才能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16](P43)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主流主线,更是贯穿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百年的核心。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先进性与纯洁性,是革命时期克服错误思想、团结全党战胜一个个困难与挫折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时期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重回正轨的有力支持;是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凝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多方合力,还能实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性赓续。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为核心,为党的发展提供最为持久、有效的支撑。

(三)坚持以人民是否真心拥护为评判标准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8]人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19]中国共产党不仅把人民是否真心拥护作为检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效的评判标准,更将其作为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首先,坚持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问题作为“破”的导向。“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16](P43)其次,坚持以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为“立”的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只有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获得不竭的生命力。新时代深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引领,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16](P181)

(四)坚持以服务党的主要任务为现实要求

服务于党的主要任务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只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服务于党的主要任务,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健康发展。在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着力构建起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内政治文化,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夺取革命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党内政治文化转型升级,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着力从文化深层次助力中国共产党发展转型。新时代深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围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升政党自信与文化自信。

(五)坚持以发挥“关键少数”示范效应与“绝大多数”主体作用为实践抓手

党员是政党的基石和细胞,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党内政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党员。发展党内政治文化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普通党员“绝大多数”的主体作用。首先,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的重要机制。“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0]这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百年历程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党员领导干部在数量上是“少数”,但其所在岗位与发挥的作用极为关键,党员领导干部代表着党的形象,对普通党员和群众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这一作用契合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机理,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其次,普通党员的主体作用是推动党内政治文化获得普遍认同的重要前提。党内政治文化影响着每一位党员,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彰显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党内政治文化只有被党员认同且自觉践行,才能获得不竭的生机活力。此外,广大党员的政治实践是党内政治文化实现代际传递,确保红色基因赓续传承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激励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

(六)坚持以集中性教育与制度化建设为推动力

政治实践是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党内集中性教育与制度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极为显著。“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21]党内集中性教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举措,更是党内政治文化在全党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路径。每一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效,都离不开党内集中性教育的大力推动。无论是革命时期的延安整风,还是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或是改革开放中的整党运动,党内集中性教育能够清除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不良成分,有效推动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获得广大党员认同。巩固党内集中性教育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党内制度的支撑。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制度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制度运转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这就是制度的文化作用。”[22]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需要及时转化为党内法规制度加以巩固与强化,而党内法规制度的常态运转,也会进一步加深党员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同。深入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要通过党内集中性教育促进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又要健全与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巩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效。

(七)坚持以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政党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土壤中诞生,没有脱离具体历史环境的政党,更没有与历史社会文化完全隔绝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大地,才能长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3]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内政治文化中的体现。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义,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内政治文化维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晶。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浸润党内政治文化肌体。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