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塌陷

2022-03-25 00:29王家庭袁春来
关键词:区域间劳动力流动

王家庭,袁春来,马 宁

1.南开大学 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2.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东北地区经济持续衰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区域间政府竞争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润滑剂扮演着重要角色。区域间的政府竞争是指同一级的地方政府在政绩考核与行政区经济的体制下为超越其他区域的经济增长通过政策制度创新等方式实施的竞争行为,可归属为地方政府横向竞争。政府竞争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的官员晋升制度。官员“晋升锦标赛制”会刺激政府招商引资、优化制度等,进而影响区域间的要素流动,最终可能会导致区域塌陷现象出现。推动区域间要素合理流动,缩小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是实现经济协调、治理区域塌陷的重要路径之一。为此,研究政府竞争对区域间要素流动的作用,进而如何影响区域塌陷,对于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当前学术界对区域塌陷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李跃[1]认为“中部塌陷”即中部地区相对于全国及其他地区在经济总量、总体发展水平、发展势头、发展速度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安虎森等[2]将中部地区最近十多年的经济增长既慢于东部又慢于西部的共有特征称为中部塌陷,并明确指出“塌陷”不是指个体绝对经济水平的下降,而是指总体范围内增长速度的相对落后,是增长中的相对“塌陷”。新望[3]将中部与东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增长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作数据对比,以此揭露中部“塌陷”处境,并将其定义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不如东部,国家资源分配优势弱于西部”。周清杰[4]认为区域塌陷是指“在某些区域,由于区域产业结构问题、政府负债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等原因导致当地出现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经济活力显著降低的经济现象”。基于此,本文认为区域塌陷是指该区域在特定范围内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落后,若一个区域的地区人均真实GDP 增长率与全国人均真实GDP增长率差距越大,则该地区塌陷越严重。

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以及区域塌陷两两之间的关系,但鲜有文献分析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塌陷三者之间的关系,且现有研究对于政府竞争如何影响要素流动进而作用于区域塌陷的内在机理缺乏系统分析和经验数据的检验。鉴于此,本文基于1999—2018 年中国30 个省级区域(不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进行动态面板分析,以探究在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流动的中介效应下,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作用。

基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1)分析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塌陷三者之间的理论机制,并在实证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三者之间的因果作用。从政府竞争入手,探究其对要素流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其对区域塌陷的影响机制。(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效应以及在要素流动作为中介下的间接效应。

一、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影响机制

根据谢晓波[5]的研究,政府竞争会从正效应与负效应两个路径共同作用于区域塌陷,最终影响取决于双方的博弈结果。

1.政府竞争会加剧区域塌陷

第一,政府竞争行为引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削弱了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以经济增长指标为政绩考核主要内容的压力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经济主体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选择不计成本地推动经济发展,出现了扭曲的投资行为。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东快西慢,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逐渐放弃具有比较优势的低利润产业,而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造成“高利润产业”的重复投资;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采取一系列干预市场的行为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资源浪费、产能过剩。显然,政府竞争行为所带来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不仅使得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丧失了原有的比较优势,还使得当地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形势更加严峻,最终加剧区域塌陷。

第二,政府竞争行为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在政府竞争过程中,地方政府阻碍各种要素的流出,故意提高外地同类企业或产品的准入条件,甚至完全禁止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对本地的企业或产品采取积极的保护行为。这种保护行为虽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画地为牢”的强行分割阻碍了区域间要素和商品的流动,不利于当地产业布局的进一步调整,甚至会阻碍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因此,不当的政府竞争行为会造成地方保护主义,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也不会得到缓解,区域塌陷更加严重。

第三,政府竞争行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偏离问题,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竞争使得区域的财政支出结构出现倾斜,具体表现为政府热衷于扩大经济建设支出的规模,而消极对待以人力资本和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支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的规模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吸引生产要素向本区域流入,从而加快地方政府实现经济目标的进程;相反地,社会保障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会明显推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自然也就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但就长期而言,社会保障支出的不足会大大降低居民福利,进而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失、社会资本减少和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产生,使得区域发展陷入瓶颈,即政府竞争可能会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偏离加剧区域塌陷。

2.政府竞争会减缓区域塌陷

第一,政府竞争改善了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促进要素的平稳流动,抑制区域塌陷的产生。区域间的政府竞争会使得地方的财政支出以经济建设支出为主,经济建设支出的增加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一方面,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越完善,吸引生产要素的能力就越强,以此可推动区域间要素的平稳流动,缓解要素配置不平衡的问题,防范个别区域经济进一步收缩,有效应对区域塌陷。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助于推进本区域市场主体的经济增长,还会使相邻的区域市场主体受益,显然,这一政府竞争行为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抑制区域塌陷的产生。

第二,政府竞争可以优化产业结构,防范区域塌陷出现。在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竞争和市场主体抉择的协调机制下,区域经济呈现出结构性演变的特点,这一演变过程以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为主要内容。出于经济利益和要素资源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会将不适于自身效用偏好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这在加快区域个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进而带动了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效防范了区域塌陷的出现。

第三,政府竞争有利于完善区域相关制度,可平衡地区间要素配置,缩小经济差距。地方政府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方面展开竞争外,还会在制度方面展开竞争,而且制度环境的优化影响着区域发展环境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伴随着政府竞争行为的实施,地方政府会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如人才引进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制度完善增强了该区域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发挥了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抑制作用。

综上,本文认为合理的政府竞争行为可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从而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共同发展,有效减缓区域塌陷;恶性竞争行为会引致区域间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放大地方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促使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偏离,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进而可能加剧区域塌陷。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当前阶段我国政府竞争较为合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区域塌陷。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合理的政府竞争行为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增长,进而缓解区域塌陷。

(二)政府竞争对要素流动的影响机制

生产要素的区域间配置是政府竞争影响区域塌陷的主要理论路径,在积极争取要素流入的过程中,政府竞争对区域间的要素流动有着正负双重影响。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制度保护,相应地提高地区对外资、技术和人才等经济资源的吸引力,形成要素流入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并推动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同时,政府竞争会通过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平衡地区间的要素配置,即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政府竞争推动了区域间的资源互换,促进了区域间的要素流动。负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为了争夺生产要素可能会采取不合理的竞争行为,如过度减免税费、低价转让土地和其他资源、盲目招商引资等,致使生产要素呈现出“恶意”逐利的现象。同时,政府竞争在引致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财政支出结构偏离的同时也阻碍了区域间要素的正常流动。综上,本文认为只要政府竞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对要素流动的主要影响还是有利的。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适度的政府竞争会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

(三)要素流动对区域塌陷的影响机制

受地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影响,区域间不平衡加剧,区际间要素流动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而作用于区域塌陷。

一是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塌陷的关系。本文所研究的劳动力流动特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而在区域间的转移,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会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刘会政等[6]构建了京津冀区域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增加各地区有效劳动力的数量、提高其边际生产效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增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王小鲁等[7]研究表明,劳动力迁徙不但满足了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而且提高了迁出地的人均产出水平,实现了劳动力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可有效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抑制区域塌陷的产生。总之,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有序流动可以平衡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进而缓解区域塌陷。

二是资本流动与区域塌陷的关系。资本作为社会生产的基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上限,资本投入的增加会显著提高生产的规模和效率,并且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会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同步流动,进而造成区域生产要素总量的差别。进一步来看,资本流入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流动也就成为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资本流动可能成为区域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已有较多学者研究了我国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差距的关系。吴炯[8]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入的差异导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资本自由度的提高加深了区域间资本存量的不平衡。豆建民[9]运用1992—2002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本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会缩小区域间的GDP增长率差距,同时资本流动性的提高可加速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综上所述,资本的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从而减缓区域塌陷。

三是技术流动与区域塌陷的关系。孙巍等[10]基于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法研究了技术差异、研发要素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区域间技术差异可通过研发要素流动的正向中介效应来加剧对扩大地区经济差距的促进作用。因此,技术要素在区域间的均衡配置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要素则相对欠缺。显然,技术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扩散可帮助落后地区崛起,从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即技术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有效防范区域塌陷。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当要素流动趋于平稳有序时,要素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从而防范区域塌陷现象发生。

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塌陷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塌陷的影响机制

二、模型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借助中介效应模型,通过选取要素流动(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与技术流动)作为中介变量来分析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影响,公式如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tx表示区域塌陷程度;comp表示政府竞争;ele表示要素流动,分为劳动力流动(lab)、资本流动(cap)和技术流动(tec);城镇化率(urban)、对外开放水平(open)、基础设施建设水平(inf)、人力资本(hum)、产业结构(str)、营商环境(market)和工资水平(lnwage)为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误差项;α1表示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总效应;∂1表示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效应;β1×∂2表示通过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本文参照温忠麟等[11]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确定中介效应是否存在。

(二)指标与数据说明

本文重点关注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区域塌陷三者之间的关系。区域塌陷也受到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工资水平的影响,因此将它们作为控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在“中部塌陷”的相关研究中,安虎森等[2]认为“塌陷”不是指个体绝对经济水平的下降,而是指总体范围内增长速度的相对落后。基于此并借鉴相关做法,本文构建了区域塌陷指标,采用全国人均真实GDP 增长率与地区人均真实GDP 增长率之差作为区域塌陷指数(tx)。

2.核心解释变量

模型中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政府竞争(comp)。关于政府竞争的衡量指标具有代表性的有人均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地方年GDP 增长率、外商投资总额与省级GDP的比值等。显然,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积极影响,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等进行招商引资,故FDI可用来反映区域间的政府竞争状况。本文参考何爱平等[12]的方法,选择以相邻地区和全国地区两个维度共同决定的相对吸引外资水平来衡量政府竞争,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中介变量

模型所引入的中介变量为要素流动(ele),可再分为劳动力流动(lab)、资本流动(cap)以及技术流动(tec)。

(1)劳动力流动:当前学术界对劳动力流动的衡量指标可分为绝对规模指标与相对流动指标两大类,绝对规模指标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力流动的整体规模大小,而相对流动指标描述了区域间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可反映区域间劳动力的真实流动情况。本文借鉴胡立君[13]的做法,利用地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占地区总人口数比重的增长率这一相对流动指标来衡量劳动力流动,计算公式如下:

(2)资本流动:本文在李小平等[14]所采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以地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率来衡量资本流动,计算公式如下:

(3)技术流动: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量的增长率来衡量技术流动,计算方法如下:

4.控制变量

除政府竞争以外其他影响区域塌陷的因素被列为控制变量,根据以往研究,主要选取了7个变量:

(1)城镇化率(urban)。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越高,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环境越完善,越会促进本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入,本文选择地区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镇化率。

(2)对外开放水平(open)。对外开放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对区域塌陷产生影响: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知识与技术的流入,进而作用于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越高,越有利于要素流入,从而影响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本文采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对外开放水平。

(3)基础设施建设(inf)。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建设水平对区域塌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用地区公路、铁路运输总里程之和除以地区年末总人口这一数值的增长率来衡量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人力资本(hum)。为控制人力资本这一因素,本文引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率进行衡量,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学学历人口数×6+初中学历人口数×9+高中学历人口数×12+大专以上×16)/就业总人口。

(5)产业结构(str)。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有助于实现地区间要素的最优分配和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增长。本文对产业结构进行衡量的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6)营商环境(market)。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显然会吸引企业及资本进入本地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也就成为政府竞争的重要途径。本文借鉴郎玫等[15]的做法,以市场化指数作为营商环境的替代变量,其中具体组成部分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数值的大小与营商环境的优劣成正比。

(7)工资水平(lnwage)。各地区工资水平的高低会显著影响地区间劳动力要素的流动,而劳动力又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因此本文引入工资水平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之一,采用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数值来衡量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选取2000—2018 年中国30 个省级区域(不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利用插值法对部分缺失数据进行填充。

三、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

政府竞争与区域塌陷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的双向因果关系,这会导致模型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同时考虑到区域塌陷的动态性,本文应用动态SYS-GMM 方法估计了式(1)~(3),结果见表2。Hansen 检验不能拒绝工具变量有效的原假设,AR(2)检验不能拒绝一阶差分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中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因此估计结果不存在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和二阶序列相关问题,表现出良好的稳健性。

表2 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影响的中介效应回归估计结果

1.基本回归结果

首先,表2 第(1)列结果表明,政府竞争有利于减缓区域塌陷,适度的政府竞争可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有效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防范区域塌陷的出现,验证了假设1。其次,在第(2)列结果中,政府竞争对劳动力流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政府竞争对劳动力流动具有促进作用;在第(4)列结果中,政府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政府竞争会促进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在第(6)列结果中,政府竞争对技术流动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政府竞争极大地推动了技术流动。这与本文的假设2 是相符的。最后,第(3)(5)(7)列结果分别表明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防范了区域塌陷现象的产生,且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塌陷的负效应(系数为-1.054)>资本流动对区域塌陷的负效应(系数为-0.794)>技术流动对区域塌陷的负效应(系数为-0.006),当所有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流动趋于一致时,要素流动会缓解区域塌陷,即要素流动会促使区域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2.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影响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文进一步按照中介效应检验法对以劳动力流动(lab)、资本流动(cap)和技术流动(tec)为中介变量的估计结果分别进行检验。表2 第(1)~(3)列报告了以劳动力流动(lab)为中介变量的估计结果,政府竞争和劳动力流动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从数值上看,第(1)列显示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总效应为负(系数为-0.044),第(2)列显示政府竞争对劳动力流动有正向推动效应(系数为0.022),第(3)列显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塌陷有负效应(系数为-1.054),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有负效应(系数为-0.030),即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总效应为-0.044,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效应为-0.030,通过劳动力流动传导的中介效应为-0.023,这意味着政府竞争通过劳动力流动的正向中介效应加剧了区域塌陷。

此外,第(1)(4)(5)列报告了以资本流动(cap)为中介变量的估计结果,政府竞争和资本流动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可以得出,政府竞争通过资本流动的中介作用缓解了区域塌陷。第(1)(6)(7)列报告了以技术流动(tec)为中介变量的估计结果,政府竞争和技术流动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可以得出,政府竞争通过技术流动的中介作用缓解了区域塌陷。结果表明,在政府竞争缓解区域塌陷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会推动生产要素流动,进而从更深程度上缓解区域塌陷,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

3.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塌陷的影响

相关控制变量对区域塌陷的影响结果见表2第(1)列。(1)城镇化率与区域塌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可以促使人口向发达地区流动进而造成区域塌陷,同时城镇化催生的产业集聚效应也会进一步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2)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塌陷有正向作用,但结果并不显著,因为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对外开放水平越高,发达地区经济相比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就会越活跃,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塌陷也就越严重。(3)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区域塌陷有显著负效应,显然,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的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带来便利,有助于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流入,进而推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本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也为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因而有利于减缓区域塌陷。(4)人力资本与区域塌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像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人力资本的降低使得城市发展的速度大大降低,反之人力资本的提高将会减缓区域塌陷。(5)产业结构与区域塌陷也呈现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为10%,可理解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越多,意味着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显然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有效防范区域塌陷。(6)市场化指数与区域塌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营商环境的改善会加剧区域塌陷,可理解为营商环境的改善会加剧区域间资本要素的不均衡流动,进而拉大经济增长差距,加剧区域塌陷。(7)工资水平与区域塌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可解释为全面提高工资水平有助于减少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从而缓解人力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最终有利于缓解区域塌陷。

(二)分时期回归

采用分时期回归进一步检验政府竞争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塌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此后为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增加了全国的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加大了资本要素的投入,因此,金融危机前后,政府竞争通过要素流动中介效应对区域塌陷的影响会有所不同。鉴于此,以2009 年为时间节点,对比分析2000—2008年和2009—2018 年两阶段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影响的中介效应的差异。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影响的分时期中介效应回归估计结果

续表3

首先,基于分时期的样本回归结果可以看到,2009年前后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负,且随着时期的变化,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总的负效应在上升。同时,分时期的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政府竞争、要素流动、区域塌陷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两个不同时期均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其次,分析以劳动力流动为中介变量的情况。2000—2008 年,由第(1)~(3)列结果可知,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总效应为-0.025,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效应为-0.011,通过劳动力流动传导的中介效应为-0.019,表明政府竞争通过劳动力流动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缓解了区域塌陷;2009—2018年,由第(8)~(10)列结果可知,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总效应为-0.031,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效应为-0.003,通过劳动力流动传导的中介效应为-0.032,表明政府竞争通过劳动力流动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缓解了区域塌陷。由此可以发现,政府竞争通过劳动力流动产生的中介效应无论在2009 年前还是在2009 年后都缓解了区域塌陷,且2009年后相比于2009年前缓解的程度有所加深。

最后,以资本流动、技术流动为中介变量的情况类似,政府竞争通过资本流动、技术流动产生的中介效应无论在2009 年前还是在2009 年后都缓解了区域塌陷,且2009 年后相比于2009 年前缓解的程度均有所加深。2009 年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使得我国区域间要素流动不充分,因此要素流动对区域塌陷的中介效应较为微弱;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让我国政府在危机视阈下深刻反思自身行为的经济作用。因此,十多年来,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主体都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而维护当地的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变得活跃起来,且政府竞争越激烈,其通过要素流动影响区域塌陷的负效应越大,也就更深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塌陷。

(三)分区域回归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政府竞争和要素流动因为区域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征。为了检验不同地区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作用差异,本文将所观察的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①本文的东中西部区域具体划分如下: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19个省(区、市)。两个区域,并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模型估计方法与前文相同,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影响的分地区中介效应回归估计结果

续表4

基于分区域的样本回归结果,首先可以看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负,且东部地区受影响的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其次,对比两个区域的劳动力流动中介效应。两个区域内,政府竞争对劳动力流动的回归系数以及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塌陷的回归系数都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但两个区域的中介效应对区域塌陷存在截然相反的影响:表4第(1)~(3)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政府竞争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剧了区域塌陷,而第(8)~(10)列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政府竞争通过抑制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区域塌陷。

另外,在有关资本要素的中介效应模型中可以发现两个区域均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均表现为政府竞争通过促进资本流动缓解了区域塌陷,且东部地区资本要素中介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同理,在有关技术要素的中介效应模型中可以发现两个区域均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均表现为政府竞争通过促进技术流动缓解了区域塌陷,且技术要素在不同区域的作用差异同资本要素,二者的中介效应在两个区域均呈现出东部大于中西部的特征。

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就东部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较强的生产要素吸引力,因而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本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充足,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边际贡献也就更大一点。其中,东部地区政府竞争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剧了区域塌陷,可以解释为劳动力过渡迁入东部地区会造成当地劳动力要素供过于求,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价格混乱,两极收入差距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显然这不利于东部地区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较落后,其各方面的生产要素本就不充裕,政府竞争对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的影响较之东部地区微弱,因此其对区域塌陷中介效应也就不明显。其中,中西部地区政府竞争对劳动力要素作用为负,劳动力要素对区域塌陷作用为正,政府竞争通过抑制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区域塌陷,这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大多数为迁出,表现为劳动力迁出越多,区域经济增长越不平衡。

(四)稳健性检验

以上回归结果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即政府竞争通过要素流动(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和技术流动)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缓解了区域塌陷,即更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平衡。为了检验上述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取两阶段差分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并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依据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5。从中可见,更换估计方法后,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总体效应仍然显著为负,对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流动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不再显著,从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流动两个中介来讲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且经由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流动的负向中介效应使得政府竞争进一步缓解了区域塌陷。这表明本文的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同时验证了上文分析的合理性。

表5 稳健性检验回归估计结果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梳理政府竞争对要素流动和区域塌陷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竞争对要素流动和区域塌陷的实证模型,采用中国2000—2018 年30 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政府竞争显著缓解了区域塌陷,同时对要素流动(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流动)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区域间的要素交换,在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下,政府竞争进一步缓解了区域塌陷。(2)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总效应为负,随着时间推移,负效应呈上升趋势,而且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呈现出时期一致性,无论是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还是技术流动,在2009 年前后均表现出负向的中介效应,缓解了区域塌陷。(3)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政府竞争对区域塌陷的直接影响程度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政府竞争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加剧了区域塌陷,而中西部地区政府竞争通过抑制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区域塌陷。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着区域塌陷问题的重大挑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阶段,适度的政府竞争可以促进要素流动,进而缓解区域塌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有效应对区域塌陷问题,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1)防范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以及要素决定地区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地方政府可能为吸引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稀缺资源的更多流入而实施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如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低价转让、投资的盲目配套等,这会阻碍区域间要素的正常流动。因此,应该加强调控防止恶性竞争现象出现,适度的政府竞争才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需考虑不同区域的政府竞争对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流动的不同作用,立足于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地区政府竞争程度、措施以及要素资源流入或流出的现状,合理制定符合区域产业环境和劳动力状况的经济发展方案。政府应适当调整政策,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有效应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通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防范区域塌陷。需充分考虑城镇化、营商环境等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全方位推动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间劳动力流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流动的画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我国包容性增长现状分析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