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帅
我们先辈与自然相处的理念,相较西方诸多学派有着根本的不同,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与自然相处的哲学思想。这也体现在了“竹编”这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当中。手艺人,既是一个人,也是万千人。他们是执着的等待,也是信仰的坚守。手工艺产品记录了我们生活的轨迹。竹编手工艺在纵横经纬之间,镌刻着先辈的智慧和时代的印迹。
2004年,在湖南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竹篾垫子,据考证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竹制器物,距今有七千多年。其实,从神话传说和文献记录中,也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使用竹编的历史更为悠久,大致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用竹子做渔猎工具了。如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用于捕鱼的“倒梢”,又如“竹席”“箄”“谷箩”“簸箕”等器物;而到了商周时期,生活的器具如“篮”“篚”“筐”“提兜”等已经十分普遍。正所谓“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绳纹”“人字纹”等图案,也是通过竹编的纹路演化而来的,富有人文的意味。如中国图案中的“X”,它的含义是“相互的交结”,用来形容人与人相处中牢固的情感。西安半坡出土的古代陶器底部,印有竹席一般的纹样,而后出土的诸多陶器中,都会有一条绳纹一般的纹路,这种纹路给使用者在视觉中带来了“稳定可靠”的感觉。我们时常讲到“扯不断”或“富贵不断头”,就是说这样的图案,一方面具有视觉的稳定结构且充满美感,另一方面手法简单又可以复制掌握,而且寓意着“子孙万代传流不息”这些图案中,先是出现了早期的“十字纹”“人字纹”,其后又有了较为复杂的“菱形纹”“六角纹”,以致后期发展成“长方形”“螺旋纹”等,演变出不同的样式。如战国矩纹漆扇(彩漆竹编),出土于江陵马山1号墓,采用红、黑两种色彩的竹编织而成,颜色交替,线条流畅,细致优美。
居于四川、自成一派的“渠县刘氏竹编”,仅“竹丝”的制作工艺就包括选竹、去竹叶、分竹节、刮青、锯竹、清口、剖竹、分条、揉竹条、分篾层、刮竹、分竹丝等环节。
在制竹环节中,匠人首先选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生长在阴山坡地之中的慈竹,将其中没有斑迹划痕、直挺的慈竹枝节去除,用篾刀刮去慈竹最外层的竹青,用篾尺分成长短相当的竹节,再用篾刀将参差的竹节口处理干净并从上而下剖成两半,将剖好的竹片再从上而下分成等长的竹条。揉竹条这道工序最能体现竹子“不刚不柔”的特性。将剖开的竹条来回揉捏,而后用篾刀将揉捏好的竹条层层分开,取出中间精华的部分。这也最考量手工匠人的耐心。一般一根竹条可分四至六层,将之一一剥离后,仅选用其中两层。选出的篾层还需要用刮刀仔细刮磨处理几十道,直到篾层薄如蝉翼、清澈剔透;接着将处理好的篾层分竹丝。竹丝如发丝。通常,百斤慈竹当中,仅会从中取得八两竹丝,而这其中仅有四两堪称“精品”。
得到竹丝后,还需要将其或染,或烤,或晒,或漂,采用挑、压、分、合、藏头断丝等独特的技艺,用竹丝编织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用竹丝制作的代表作品有《维摩演教图》《天女散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当然,在竹编日用品当中,制工就较为简单了。先将竹子劈成竹块,再制成竹片,外皮为篾青,其余为篾黄,根据用品特点,确定竹片的厚度和宽度。如竹席中,篾的宽度要求在6至8毫米之间,而竹箩、畚箕等生产用具比竹席厚。在制作的过程中,匠人会合理利用篾青和篾黃的特点来制作器物。如制作具有搬运功能的畚箕,为增强使用强度,在容易磨损的部位采用篾青,其余部位采用篾黄,通过篾青和篾黄相间的方法,增加物品承受能力,延长其寿命。
竹编日用品还包括独特的竹制家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竹椅、竹床、竹橱柜、竹摇篮等。传统竹制家具的匠人们,根据竹子可自由弯曲的性能,结合竹节及圆形断面的部位,进行了巧妙设计。如在竹杆弯曲的部位,用小刀挖出一个弧形的凹槽,利用火加热竹竿后,将其迅速靠紧在凹槽处,弯曲成90度,反向结合,再将小竹条插入进行固定。
传统的技艺似乎都有着相似的“宿命”,那就是传统工艺中的诸多环节被机器生产所取代。竹编,在20世纪仍然有着自己的“高光时刻”。竹编行业繁盛时期,一家竹编厂的从业者可达百人之多,各个工种和环节分工精细明确,产品远销海外;而今,传统竹编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迫境遇,坚守竹编技艺的手艺人愈加稀少。
不少手艺人在新旧裹挟的背景中摸索前行。杭州设计品牌素生SOZEN的创始人章俊杰将竹编交织的美感应用于家居设计的作品当中。他尝试将陶瓷与竹编相结合,将铁艺的技法融入竹艺创作,改变竹编造型手段。如素生“竹柔”系列,突出竹编技艺中的“韧”,采用简单的“人”字编织方法映衬产品的简约与朴拙。他也尝试将平面竹编的方法延展到立体竹编中。他说:“竹子跟中国文化有很多契合之处,它有弹性,有一种包容力。但是如果被折弯到了一个极限之后,它也会反弹或断裂。这也是素生一直想传达的对生命力本真的向往。”
这大概也是传统竹编与现代竹艺较为不同的地方。传统的竹编将技法与工耗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指标,通过手工编织纹样技术的精进与花纹图案的设计,丰富作品的细节与视觉层次。而现代的竹编技艺,则更注重视觉对比、动感元素、材料特征和空间关系等,通过作品展现竹制材质的性能特点,甚至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竹编方法,以展现自然赋予竹子的张力、刚柔相济的特点。2013年,居于余杭区青山村的一群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们,在120天中将竹材从宏观到微观分解为7种不同的状态,这包括了竹竿、竹木、竹皮、竹篾、竹丝、竹纸和竹纤维,回归本源,通过解构的方法进行探究与创作。如设计师张雷的“飘”竹编椅,用0.6毫米的竹条编织,外层以纸覆盖,质感轻盈却可承受120公斤的压力。
古希腊诗人米南德说:“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没有什么比一门技艺会给人更好的安慰,因为当他一心钻研那门技艺时,船已不知不觉越过了重重危难。”就竹编而言,手工艺具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优势,手工匠人们执着于技法钻研与改良的精神,恰恰是现代工业的最好补充,这种沉淀也作为一种态度,令使用者浸润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