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雁冰
写作文审题最关键,审题清楚了,作文思路有了,就势如破竹,甚至可以一挥而就完成作文。审题能力是对语境的构想和审视的判断力,也是写作过程中必备的思维能力。情境作文要求我们进入作文试题预设的情境,从而学会思辨地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进而对作文进行立意。本文主要探讨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把握情境材料的主要内容,步入情境所预设状态,完成作文任务。
新材料作文自2006年首次在全国卷中出现后逐渐被推广,之所以为新,从选材的角度,笔者认为它主要新在选材的开放性,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体现时代风采风貌,亦或是反映社会某一现象,从而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比如近几年积极倡议的垃圾分类和环保意识问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就是对国家某一积极举措的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的思考,而考生恰好是这一举措的亲历者,若命题者以此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进而对其加工,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的事情进行情境阐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新材料写作孕育而生,成为时下流行的作文命题模式。
即便考生身处当下时代,作文材料提供的都是时代的热点,学生对材料的把握也不容乐观。除了学生并非热点事件的亲历者,对于时代热点的理解和解读缺乏适当的视角外,究其根源在于淡化对材料的审题意识,确切地说是读不懂题目,架空材料,脱离情境,游离在话题与材料堆砌之中。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究学生在考场如何置身在主题情境下审题,锁定试题材料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围绕信息我们可以如何解读,从而完成作文任务,并展开材料作文的框架。
一、找准任务,提取材料关键有效信息
首先,审读材料。材料是文章立意的焦点,行文结构都要围绕材料含义展开,行文与材料是相似关系,要做到“藕断还连丝”。行文过程中,还要不断回顾材料表达的主题,这样才不容易在作文过程中“跑题”。其实,作文过程和我们新闻采访聚焦中心事件是一样性质的。我们对采访的对象,重视的是其“亮点”,为了挖掘采访素材,我们正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取舍,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需要突出的重要的事件瞬间,而同时对于其他不是那么重要的场景则选择无视或者忽视。这样,我们的新闻采访才能突出亮点,体现时代新风貌,展现正能量。因此,我们审读材料,一定是要带着一定的视角,对材料的这个视角进行重点突破地解读。
其次,审读任务。任务是核心,行文要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行文与材料应该是提问与回答关系。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自问自答的心智系统。这个心智系统是我们展开思维的基础。这样,我们审读材料的时候,很容易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然后,我们又在材料的影响下给出答复。这样的自问自答,让我们对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一篇提供阅读材料的考试作文。其材料写到一位著名教授与高中生座谈交流。老教授的境界是高大上的,问学生准备将来怎么去为国家做贡献?学生则大多脸色迷茫,表示并没有去过多想到未来。教授问他们高中毕业后的希望,他们也只能如实回答,如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然后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赚更多的钱。老教授有点失落地追问,难道大家就没有想过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学生表示,小时候的确有过这样的憧憬,但现在没有啦。这里,教授与学生明显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教授是从理想化的角度发问的,而大学生则是从现实的迷茫中给出的“现实”的答复。这样,其实就是属于沟通不畅,存在话语体系的“代沟”。
对这则材料语境的表达,同时决定了考场作文的层次与分数。一般而言,对于单则材料,材料中有几个人就有几个角度。这些角度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心智自问自答得以建构起来。我们从教授的角度考量得出以下思考:①老教授关心学生的未来规划;②老教授希望学生能心怀祖国贡献青春。作为考生而言应思考:哪个角更最符合教授(作文)用意?其实质是揣测命题者意图。
普遍来讲,高中作文主要性质是人文科普,表达考生自己思考和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形成的观点,即“文以载道”,启迪民众,开启民智,符合当下时政趋向。这样看来,第二种观点似乎更具启迪性。于是继续追问:那么作为高三学子如何贡献自己?高三是考生的身份意识,贡献是从全局出发,大致可以有两条深入思考的路径:①深耕自身领域,向专家靠近,是为输入; ②科普人民群众,向百姓靠近,是为输出。这样,我们要表达的思想就越来越清晰起来,动手写作时就可以胸有成竹,按追问的思考结果娓娓道来。
从学生角度考量,反观现实,可得出:青年学生理想缺失,趋向现实,向世俗、功利转变,追究其现实原因背后的前提应该溯源。可从以下几个分析来探究这一问题:
1. 推究在閱读完这则材料的初始感受是什么,回应材料分析;
2. 明晰作文应该重点针对的点是什么,对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进行诠释分析;
3. 升华学生会有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进行利弊如何的价值分析;
4. 这种现状是由什么原因造就的原因分析;
5. 对此,社会应该怎么办的措施分析;
6. 这则材料反映的严重性是否像前面阐释的那样,是否给当代青年造成紧张惶恐的补充分析。
当然,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必要把这些分析全部写下,但考生的心智系统却可以迅速对这些问题进行取舍,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材料所涉及的要素、结构、倾向、价值等进行分析,揭示材料蕴含的原由、意义、善恶,这也是材料所呈现问题分析是必要的。
前面说过材料有几个人就有几个角度,那是否所有的角度都有涉及呢?不全然,一篇作文一般只需立足一个角度写作。但要特别关注的是立足某一角度时,要善于“聚焦”与“提炼”。所谓“聚焦”就是要选准写作的突破口,选准突破,或材料中的亮点、痛点、槽点、矛盾点来写作;“提炼”就是要打磨思想,要明确一篇文章你想告诉点读者什么,你想表述一点什么思想,你想写几句什么警句哲思。这些都可以在我们心智所及范围内得以界定,得以深入展开思维。
注意的是,同时审题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材料作文当话题作文来写:直接从某则材料中提炼关键词,然后以此为话题进行写作,剥离材料语境。这样,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加工,也没有对思想观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停留在材料的话题表面,难以深刻揭示材料主题,关键信息可能就被无形中被忽略,从而难以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二、紧扣任务,创设语境拟想力
思维必须紧扣材料要求的写作任务,集中注意力于写作,这时就会进入高度专注的思维状态,从而创设出有价值的语境。而有价值的语境是不断展开作文思路的基础。
2018年厦门3月质检作文题。给出了几则反应新时代行业发展,生活发生变化的材料。传统的稳定职业消失,与网络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兴行业兴起。有些老行当如“章丘铁锅”的锻造又受到网红追捧。进而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高三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要求选好角度,题目自拟,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此则材料任务明确有三:一是“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限定语:班会发言稿主题);二是“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三是“作为高中生的你应该如何应对?”围绕这些任务,我们创设好语境,发挥语境拟想力的功能,就可以很好地打开我们审题的思路,进而展开写作的创作历程。
所谓“语境拟想力”,不外乎就是对写作对象语境的处理能力,就是对写作对象语境的分析能力,对写作过程与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对写作过程与意象的营造能力。语境拟想力,也是衡量作者审题能力的基石,是对传统审题能力的技术升级。根据任务和对材料的概括,选取合适的角度,确定立意方向: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许多新职业孕育而生,一些旧职业正在消亡,与此同时在新旧交替的夹缝中,部分优秀的旧职业也会重新孕育新机。我们高中学生,如何在这稍瞬即逝的机遇中,做好自己人生职业选择,规划好自己的未来?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高中生思考的重要话题。有了立意方向和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审题就达到登堂入室阶段,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充分展开,就有了写不尽的话语。
多则材料容易造成的误区:学生在审完题把握立意方向时往往忽略了从自身角度出发得出片面的结论: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谈“新旧职业”问题,忽略了任务中作为高中生的自己如何透过这一时代焦点问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就使得更有价值的话题,更能够唤起高中生热情的话题,变成毫无意义的絮絮叨叨的叙述,偏离了材料蕴含的立意主题。把原本需要着力论述的激情澎湃的议论文写成了平平淡淡的说明文。
学生容易忽略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作为贫困山区县城的学生,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他们所有身心都扑在学业上,无从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高考是这三年奋斗的终极目标,考入大学才是重中之重,至于自己读大学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后话,与现在无关联。人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痛苦”,相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快乐来说,当下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来得更为迫切,也是学生摆脱焦虑、紧张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命题者没有预想到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利益考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倾向,这是我们作文审题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依托任务,层层发问
再读材料,根据任务对自己发问(提问式)。如前所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系统,都可以经由这一系统对自己进行提问,进行自问自答。读材料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心智活动就是依托作文任务,进行层层发问,以展开思维,以深入解读材料。对材料层层发问,有利于拨开思维之茧,寻找到富有创意的新的思路与角度。材料关键词不难找出“新旧职业”。背景:新时代;对象:高中生,主题: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在草稿纸上提出重点问题,利于引出题后的写作结构。也有利于作文過程思路的不断深入展开,实现对试题素材的深刻剖析与深入的思考。
由于学生生活的年代问题,学生基本想不出新旧职业转换这样的例子,个人经历有限,再加之考场作文,很难联想到一些正在消逝的职业。这时我们可以用“核心概念+结果”“背景(属类)+核心概念”的方法,来激活自己的长时记忆。最后必然提升到价值观的思考:作为一名高中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需担当哪些社会责任?从而写出更加有思想深度的优秀作文。
四、小结
考场作文有难度,想得考场高分作文更是难上加难,更有甚者基础分42分都难以达到。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框架逻辑,都应该从材料出发进行情境还原,合理推测。然后,利用我们每个人独具特色的心智系统,对阅读材料进行自问自答。在层层发问的情况下穷理盘道,作归因分析。要做当下考生,正确分析时弊得出自己的思辨性,这既是对写作的要求也可称为是文章的亮点。时下的高分作文更倾向于考生怎样才能贴近时代与个人的关系,升华真实、真切、真情,写出立意鲜明、表达得当的文章。